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昆虫类 > 斑蝥 > 正文
编号:10914492
斑蝥炮制的历史沿革.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77KB,3页)。

    

    参考文献(略)

    低分子量肝素的药理及临床应用

    山东泉城生物技术研究所 郭大东 陈文芳

    低分子量肝素是由未分级肝素经化学解聚法或

    酶法降解得到的较低分子量肝素的各种组分 ,其分子

    量范围从 1800 至 12000D ,平均分子量是 3000 -

    7000D。与未分级肝素相比 ,低分子量肝素具有分子

    小、易吸收 ,与蛋白结合率低、生物利用度高 ,体内半

    衰期长和不易发生出血等特点。此外 ,对于体重正

    常 ,肾功能正常的患者 ,低分子量肝素还具有在预防

    剂量下无需检测等优点 ,在某些疾病的防治上可以取

    代未分级肝素而加以应用。

    一、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药理

    低分子量肝素同未分级肝素一样 ,主要是通过与

    抗凝血酶 Ⅲ结合来发挥它的抗凝活性。在未分级肝

    素中 ,因其与抗凝血酶结合形成肝素 - 抗凝血酶复合

    物 ,此复合物中的抗凝血酶抑制已激活的凝血因子的

    能力较单纯的抗凝血酶能力强。对于 F Ⅱa (即凝血

    酶)而言 ,还需肝素分子链上一种含 18 糖基序列的特

    殊片段才能与肝素 - 抗凝血酶形成三元复合物 ,从而

    发挥抗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因未分级肝素含有较多

    的18 糖基序列 ,因此其抗 FXa 与抗 F Ⅱa 作用大致

    相同;对于 FXa (活化 X因子)则无需 18 糖基序列即

    可发挥抗凝血酶的抑制作用 ,由于低分子量肝素糖链

    较短但仍含有 5 糖单位 ,从而使其抗 FXa 活性大于

    抗 FⅡ a活性(4∶ 1~115∶ 1) 。由于抗 Xa 因子活性与

    抗血栓作用有关 ,抗 Ⅱa 因子活性与抗凝血有关 ,这

    就决定了低分子量肝素在抗血栓形成时 ,可较小地引

    起出血倾向。低分子量肝素也可通过细胞调节作用

    发挥其抗血栓活性。另外 ,低分子量肝素具有延迟性

    抗血栓作用 ,还可作用于血管而发挥其药理作用。由

    于未分级肝素可与内皮细胞结合并被胞吞 ,而低分子

    量肝素则不能结合 ,因此 ,未分级肝素在体内的消除

    是剂量依赖性的 ,而低分子量肝素的消除为非剂量依

    赖性 ,因此低分子量肝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

    二、低分子量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量肝素是经解聚的肝素的各种组分 ,由于

    生产方法不同可导致低分子量肝素结构的变化并使

    生物学活性有所差异。世界卫生组织(WHO)与美国

    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认为 ,每一种低分子量肝素

    制剂都是一种特定的、不可替代的药品 ,药品的推荐

    剂量则应当建立在每一种低分子量肝素产品所获得

    的药理学资料的基础上。当前临床上使用低分子量

    肝素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防治:

    ①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有文献报道 ,无论是普

    通外科还是矫形外科 ,低分子量肝素对预防深度静脉

    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即使在妊娠期及产后期的

    用药过程中 ,低分子量肝素对于预防血栓栓塞等方面

    也优于未分级肝素 ,是安全有效的。

    ②深度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在临床应用低分子

    量肝素及未分级肝素治疗深度静脉血栓时发现 ,低分

    子量肝素可明显减小血栓延伸的范围 ,且低分子量肝

    素在治疗血栓栓塞导致的严重出血并发症总死亡率

    等方面明显优于未分级肝素且无明显复发现象。

    ③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文献报道 ,使用低分子量

    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肯定。与未分级肝

    素相比 ,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治疗时无需实验室监测和

    安全性高等优点。

    ④低分子量肝素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冠状综

    合症、肺心病、急性脑梗死、散播性血管内凝血、中风、缺血性脑病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低分子量肝素

    还能有效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 ,且可抑制平滑肌增殖、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凝状态

    出现 ,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由于低分子量肝素与未分级肝素相比具有诸多

    优点 ,因此相信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并

    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其特有的贡献。

    本文由山东大学药学院邹立家教授审阅,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略)

    斑蝥炮制的历史沿革

    临沂市人民医院 吴淑站

    斑蝥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

    虫体。是一种较常用的动物药 ,具有攻毒蚀疮 ,破血

    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痈疽、顽鲜、瘰疬、狂犬咬伤

    等。古代认为斑蝥有大毒 ,多采用去头、足、翅后 ,通

    过各种加热炮制以减其毒性。本文通过历史沿革的

    考证 ,结合现代实验研究 ,对炮制方法进行考辨 ,为今

    后制定合理的炮制工艺提供参考。

    03 《山东医药工业》 2002 年第二十一卷第 6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11古代炮制方法

    111净制:最早记载在晋代的《肘后备急方》中 ,曰: “去足翅”。以后 ,这一方法被各个朝代以至今天

    所沿袭。如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宋代的《博济

    方》、元代的《卫生宝鉴》、明代的《炮制大法》、清代的

    《本草备要》等等 ,均收载了“去头、足、翅”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