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刺五加 > 正文
编号:10915290
刺五加对高血压微循环障碍治疗作用的研究.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20KB,2页)。

    

    ·经验交流·

    刺五加对高血压微循环障碍治疗作用的研究 夏泽民

    摘要:目的 探讨刺五加注射液对高血压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 方法 选择高血压病病人42例 ,控制血压在(130 ±12)

    (81 ±7) mmHg后用刺五加注射液 80 ml加 5 %葡萄糖 200 ml静脉输注 ,每日 1 次 ,连用 15 d ,分别于用药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

    标 ,并记录头晕、乏力、失眠、健忘等症状。结果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前后红细胞变形指标改善 ,全血黏度下降;头晕、乏力、失眠、健

    忘等症状明显缓解( P < 0. 05) 。结论 刺五加注射液对高血压微循环障碍有治疗作用。

    关键词:刺五加;高血压;微循环障碍

    中图分类号:R544. 1 R289. 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 - 1349 - (2004) 02 - 0109 - 02

    目前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扩血管、降压、改善症状、降低靶

    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等 ,但由于高血压病病人血管壁往往增

    厚 ,有不同程度硬化 ,使血管扩张剂作用受到限制 ,此时如果采

    用降低血黏度 ,增加红细胞变形性 ,改善血流变异常等方法 ,可

    使靶器官血液灌注得到适度恢复 ,改善缺血、缺氧状态 ,达到缓

    解症状 ,减轻靶器官损害目的。本文通过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

    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对临床症状缓解 ,初步探讨刺五加注射液

    对高血压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选择高血压病病人 42 例(治疗组) ,其中男 21

    例 ,女 21 例 ,年龄(65 ±5)岁 ,高血压病程(7 ±5)年 ,并选择 42

    例性别、年龄相当及血压正常的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 ,高血压

    诊断标准按 1999 WHO ISO标准[ 1 ]。

    1. 2 方法 先给治疗组降压治疗 ,使血压控制在(130 ±12)

    (81 ±7) mmHg(1 mmHg = 0. 133 kPa)后 ,用刺五加注射液 80

    ml 加 5 %葡萄糖 200 ml静脉输注 ,每日 1 次 ,连用 15 d ,分别于

    用药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 ,并记录头晕、乏力、失眠、健忘等

    症状。

    1. 3 检测指标 血样标本为 EDTA 干法抗凝静脉血 ,血流变

    测定用中勤世帝公司生产锥板式血流变仪 R80 ,血小板聚集率

    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用山东省血栓病研究中心血栓形成

    危险度智能判断系统检测。

    1. 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x ±s)表示 ,用 t

    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

    2 结 果

    2. 1 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比较(见表 1)

    表1 治疗组输注刺五加前后临床症状比较 例

    项目 n 头晕 乏力 失眠 健忘

    用药前 42 25 13 19 9

    用药后 42 6 3 7 3

    注:用药前后相比, P < 0. 05

    2. 2 两组实验室指标情况比较 42 例高血压病病人与正常对

    照组相比 ,全血黏度、相对和还原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

    小板聚集率均增加 ,红细胞变形指标降低 ,可见输注刺五加注射

    液后各指标有明显改善(见表 2) 。

    表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x ±s)

    项目 切变率( s) 正常对照组 治疗组

    用药前 用药后

    全血黏度(mPa· s) 200 4. 20 ±0. 25 4. 65 ±0. 23 4. 33 ±0. 19

    30 5. 22 ±0. 92 5. 92 ±0. 87 5. 33 ±0. 74

    5 8. 71 ±1. 23 9. 93 ±1. 47 8. 83 ±1. 15

    1 18. 06 ±3. 25 22. 87 ±3. 72 19. 76 ±4. 28

    血浆黏度(mPa· s) 100 1. 43 ±0. 11 1. 54 ±0. 32 1. 46 ±0. 24

    血沉(mm h) 10. 01 ±5. 13 12. 59 ±6. 81 11. 56 ±2. 47

    红细胞比容(L L) 0. 40 ±0. 08 0. 44 ±0. 06 0. 40 ±0. 12

    全血高切还原黏度(mPa· s) 7. 12 ±2. 67 9. 73 ±1. 52 7. 80 ±1. 06

    全血低切还原黏度(mPa· s) 35. 35 ±9. 39 49. 13 ±7. 36 41. 06 ±5. 21

    红细胞刚性指数 3. 91 ±1. 28 5. 52 ±1. 09 4. 13 ±0. 79

    红细胞聚集指数 3. 87 ±0. 51 4. 82 ±0. 60 4. 01 ±0. 47

    血沉方程 K值 29. 43 ±12. 15 57. 49 ±11. 09 47. 24 ±13. 51

    全血高切相对黏度(mPa· s) 2. 84 ±0. 39 4. 43 ±0. 79 3. 42 ±1. 16

    全血低切相对黏度(mPa· s) 12. 02 ±2. 33 17. 62 ±3. 19 13. 02 ±2. 56

    红细胞变形指数( TK) 0. 75 ±0. 16 0. 98 ±0. 08 0. 77 ±0. 07

    血小板聚集率( %) 48. 13 ±7. 46 65. 72 ±12. 35 51. 66 ±9. 01

    vWF因子( %) 78. 13 ±9. 25 139. 85 ±10. 15 108. 75 ±7. 13

    · 901 ·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年 2 月第 2 卷第 2 期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3 讨 论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包括微血管病变和血流变异常 ,在高血

    压病早期 ,微血管病变尚不严重时 ,以血流变异常占主导地位 ,目前已经肯定高血压病病人存在血黏度增加 ,红细胞刚性增加 ,变形能力下降 ,红细胞聚集性增加等血液流变学异常[ 2 ]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