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外治功效及经验配伍.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78KB,2页)。
收稿日期: 2004209223; 修订日期: 2005201221
作者简介: 孙守祥(19502) , 男(汉族) , 山东文登人,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
济南军区总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主要从事中药工作.
大黄的外治功效及经验配伍 孙守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31)
摘要: 中药大黄用于治疗疮疡痈毒, 烧烫伤及跌打损伤等皮肤和外科疾患, 历史悠久, 代有发展, 且配方灵活, 效用便捷,经验丰富, 足以借鉴。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 进一步在中药理论上探讨大黄药性与其外治效用的必然联系,大黄外治经验及主要经验配伍的有效应用, 以期对今天的临床用药有所启发。
关键词: 大黄; 外治功效; 经验配伍
中图分类号: R285.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820805 (2005) 0320246201
大黄外治疮痈肿毒、烧烫伤及跌打损伤等皮肤及外科疾患,以直接作用于患部产生疗效为其特点。大黄治痈, 当推究至汉·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用治肠痈初起, 少腹肿痞, 至今为临床疗
效可靠的常用基本方。大黄外治疮痈, 文献记载早见于晋代《葛洪
肘后备急方》 , 有治疗痈肿振 不可忍方、乳痈方等。唐·《千金
方》载有大黄 洗方、治乳痈方等;《药性本草》称大黄“贴热毒
肿” ,“蚀脓, 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用其“敷一切疮疖痈毒”。自
此, 散在于历代文献中的大黄外治方愈加广泛。
1 大黄外治功效与药性基础
大黄苦寒, 气味俱厚, 阴中之阴, 寒可去热, 苦能泻火燥湿。
《本经》称其“下瘀血, 血闭, 寒热, 破症瘕积聚” , 其性走而不守, 化
瘀导滞, 推陈致新。
1. 1 宣热拔毒、消肿止痛, 用治痈肿热痛 疮痈一类疾患, 多由毒
邪内侵, 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壅滞而成, 见有红肿, 热, 疼痛及成
脓等症状。大黄苦寒, 既清热解毒, 又泻火止痛、化瘀散结。晋代葛
洪治“痈肿振 不可忍方” ,“大黄捣筛, 以苦酒和, 贴肿上, 燥易,不过三即差减不复作, 脓自消除” [1 ]。苦酒, 醋也, 以之调敷, 助大
黄“解热毒, 消痈肿”。丹毒, 亦称火丹, 皮肤患处红如涂丹, 热如火
灼, 甚则痛不可忍, 久则坏烂。宋代《救急方》治“火丹赤肿遍身, 大
黄磨汁频刷之” [2 ];《圣惠方》治丹毒方, 将“川大黄捣罗为末, 以水
调涂之” [3 ]。对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肿痛, 清·《疡医大全》称“耳
边腮肿, 生大黄末, 葱汁调敷四周, 中一顶, 自消” [4 ]。大黄入气分
“夺诸郁而无雍滞” , 入血分“通经脉而破症结” , 使热毒得解, 灼痛
得止, 痈肿得消。
1. 2 燥湿敛疮, 化瘀止痛, 用治疮疡肿溃 大黄苦燥, 故能燥湿敛
疮。对湿热熏蒸所致口腔糜烂, 用大黄能燥湿敛疮、解毒止痛。宋
·《圣济总录》大黄蜜煎方治口糜生疮,“单以大黄一两, 切如指头
大, 以蜜煎五七沸, 候冷取出, 每含一块, 咽津” [5 ]。对于冻疮溃烂
成疮, 亦用其燥湿敛疮之功。明·《医学纲目》“治冻疮破烂不可
忍, 用大黄不拘多少, 为细末, 新水调扫冻破疮上, 痛止立效” , 并
名之曰如神散[4 ]。对于易破流滋水的天疱疮, 清·《验方新编》用
“生大黄磨浓汁, 时时搽之” [6 ]
, 使湿去疮敛, 毒解而生新。
1. 3 泻火止痛, 敛疮生肌, 用治水火烫伤 水火烫伤为火毒中及
皮肤引起的系列症状, 在局部出现红晕、起泡或腐烂。大黄苦寒能
清泻火毒, 化瘀而止痛, 燥湿而敛疮。宋代《是斋百一方》载:“治汤
烫火烧, 大黄为末, 以米醋调敷” [7 ]
,《夷坚志》治汤火灼伤,“庄浪
大黄生研, 蜜调涂之, 不惟止痛, 又能灭瘢” [2 ]; 另又称:“汤火伤
者, 捣生大黄, 醋调敷, 止痛无瘢” [8 ]。清·《验方新编》治汤泡火
伤,“先用真桐油(真麻油亦可)敷之, 敷后加食盐少许, 再用生大
黄末撒上, 立即清凉止痛, 愈后无疤痕, 至神至验” [6 ]。或用蜜, 或
用醋, 或桐油麻油调敷, 方法有别, 可依条件所便, 灵活掌握。
1. 4 化瘀血而消肿止痛, 用治跌打损伤 大黄泻热行瘀, 瘀血停
聚, 得大黄以豁之。对于跌打扭伤引起的瘀血肿胀等症状, 大黄能
行瘀止痛, 散结消肿。明代《景岳全书》治杖疮,“用川大黄一两, 加
上好冰片二分另研, 俱为末和匀, 凉水调如糊摊杖处, 即时止痛,一日后换膏药贴之” [9 ]。冰片味辛苦, 性微寒, 协同大黄以清热止
痛。对于新伤, 大黄以寒凉之性凉血而停瘀止痛, 已成瘀肿则能行
瘀而消肿生新。《濒湖集验方》“治打扑伤痛, 瘀血滚注或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 一夜黑者紫, 二夜紫者白也” [10 ]。姜汁能协同大
黄行瘀。由黑而紫, 由紫而白者, 瘀血得行, 瘀肿随之而渐消, 亦常
见与当归、红花、桃仁、乳香等活血化瘀之品配伍, 以增强散瘀消
肿止痛之效。
2 大黄外治的经验配伍
大黄通过配伍以增强其外治疗效。经过长期医疗实践凝炼,大黄与某些药物配伍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搭配, 具有确切的疗效和
明确的适应症, 并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配伍单元, 再与它药配伍, 灵
活运用。
2. 1 与芒硝配伍 芒硝, 性寒味咸苦, 大黄与之配伍能增强泻火
解毒, 散结消肿之功效, 用于热毒痈肿等证。宋·《圣惠方》“治一
切热毒, 痈肿忽发, 颈项胸背发即封之, 令不成脓方” , 以川大黄一
两, 川朴硝一两,“合研令匀 ......
作者简介: 孙守祥(19502) , 男(汉族) , 山东文登人, 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
济南军区总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 主要从事中药工作.
大黄的外治功效及经验配伍 孙守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31)
摘要: 中药大黄用于治疗疮疡痈毒, 烧烫伤及跌打损伤等皮肤和外科疾患, 历史悠久, 代有发展, 且配方灵活, 效用便捷,经验丰富, 足以借鉴。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 进一步在中药理论上探讨大黄药性与其外治效用的必然联系,大黄外治经验及主要经验配伍的有效应用, 以期对今天的临床用药有所启发。
关键词: 大黄; 外治功效; 经验配伍
中图分类号: R285. 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820805 (2005) 0320246201
大黄外治疮痈肿毒、烧烫伤及跌打损伤等皮肤及外科疾患,以直接作用于患部产生疗效为其特点。大黄治痈, 当推究至汉·
《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用治肠痈初起, 少腹肿痞, 至今为临床疗
效可靠的常用基本方。大黄外治疮痈, 文献记载早见于晋代《葛洪
肘后备急方》 , 有治疗痈肿振 不可忍方、乳痈方等。唐·《千金
方》载有大黄 洗方、治乳痈方等;《药性本草》称大黄“贴热毒
肿” ,“蚀脓, 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用其“敷一切疮疖痈毒”。自
此, 散在于历代文献中的大黄外治方愈加广泛。
1 大黄外治功效与药性基础
大黄苦寒, 气味俱厚, 阴中之阴, 寒可去热, 苦能泻火燥湿。
《本经》称其“下瘀血, 血闭, 寒热, 破症瘕积聚” , 其性走而不守, 化
瘀导滞, 推陈致新。
1. 1 宣热拔毒、消肿止痛, 用治痈肿热痛 疮痈一类疾患, 多由毒
邪内侵, 邪热灼血以致气血壅滞而成, 见有红肿, 热, 疼痛及成
脓等症状。大黄苦寒, 既清热解毒, 又泻火止痛、化瘀散结。晋代葛
洪治“痈肿振 不可忍方” ,“大黄捣筛, 以苦酒和, 贴肿上, 燥易,不过三即差减不复作, 脓自消除” [1 ]。苦酒, 醋也, 以之调敷, 助大
黄“解热毒, 消痈肿”。丹毒, 亦称火丹, 皮肤患处红如涂丹, 热如火
灼, 甚则痛不可忍, 久则坏烂。宋代《救急方》治“火丹赤肿遍身, 大
黄磨汁频刷之” [2 ];《圣惠方》治丹毒方, 将“川大黄捣罗为末, 以水
调涂之” [3 ]。对痄腮(流行性腮腺炎)肿痛, 清·《疡医大全》称“耳
边腮肿, 生大黄末, 葱汁调敷四周, 中一顶, 自消” [4 ]。大黄入气分
“夺诸郁而无雍滞” , 入血分“通经脉而破症结” , 使热毒得解, 灼痛
得止, 痈肿得消。
1. 2 燥湿敛疮, 化瘀止痛, 用治疮疡肿溃 大黄苦燥, 故能燥湿敛
疮。对湿热熏蒸所致口腔糜烂, 用大黄能燥湿敛疮、解毒止痛。宋
·《圣济总录》大黄蜜煎方治口糜生疮,“单以大黄一两, 切如指头
大, 以蜜煎五七沸, 候冷取出, 每含一块, 咽津” [5 ]。对于冻疮溃烂
成疮, 亦用其燥湿敛疮之功。明·《医学纲目》“治冻疮破烂不可
忍, 用大黄不拘多少, 为细末, 新水调扫冻破疮上, 痛止立效” , 并
名之曰如神散[4 ]。对于易破流滋水的天疱疮, 清·《验方新编》用
“生大黄磨浓汁, 时时搽之” [6 ]
, 使湿去疮敛, 毒解而生新。
1. 3 泻火止痛, 敛疮生肌, 用治水火烫伤 水火烫伤为火毒中及
皮肤引起的系列症状, 在局部出现红晕、起泡或腐烂。大黄苦寒能
清泻火毒, 化瘀而止痛, 燥湿而敛疮。宋代《是斋百一方》载:“治汤
烫火烧, 大黄为末, 以米醋调敷” [7 ]
,《夷坚志》治汤火灼伤,“庄浪
大黄生研, 蜜调涂之, 不惟止痛, 又能灭瘢” [2 ]; 另又称:“汤火伤
者, 捣生大黄, 醋调敷, 止痛无瘢” [8 ]。清·《验方新编》治汤泡火
伤,“先用真桐油(真麻油亦可)敷之, 敷后加食盐少许, 再用生大
黄末撒上, 立即清凉止痛, 愈后无疤痕, 至神至验” [6 ]。或用蜜, 或
用醋, 或桐油麻油调敷, 方法有别, 可依条件所便, 灵活掌握。
1. 4 化瘀血而消肿止痛, 用治跌打损伤 大黄泻热行瘀, 瘀血停
聚, 得大黄以豁之。对于跌打扭伤引起的瘀血肿胀等症状, 大黄能
行瘀止痛, 散结消肿。明代《景岳全书》治杖疮,“用川大黄一两, 加
上好冰片二分另研, 俱为末和匀, 凉水调如糊摊杖处, 即时止痛,一日后换膏药贴之” [9 ]。冰片味辛苦, 性微寒, 协同大黄以清热止
痛。对于新伤, 大黄以寒凉之性凉血而停瘀止痛, 已成瘀肿则能行
瘀而消肿生新。《濒湖集验方》“治打扑伤痛, 瘀血滚注或潮热者,大黄末姜汁调涂, 一夜黑者紫, 二夜紫者白也” [10 ]。姜汁能协同大
黄行瘀。由黑而紫, 由紫而白者, 瘀血得行, 瘀肿随之而渐消, 亦常
见与当归、红花、桃仁、乳香等活血化瘀之品配伍, 以增强散瘀消
肿止痛之效。
2 大黄外治的经验配伍
大黄通过配伍以增强其外治疗效。经过长期医疗实践凝炼,大黄与某些药物配伍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搭配, 具有确切的疗效和
明确的适应症, 并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配伍单元, 再与它药配伍, 灵
活运用。
2. 1 与芒硝配伍 芒硝, 性寒味咸苦, 大黄与之配伍能增强泻火
解毒, 散结消肿之功效, 用于热毒痈肿等证。宋·《圣惠方》“治一
切热毒, 痈肿忽发, 颈项胸背发即封之, 令不成脓方” , 以川大黄一
两, 川朴硝一两,“合研令匀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7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