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的两种提取工艺研究.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95KB,3页)。
免疫功能等作用。血竭中含红色树脂约 57 ,从其中分离
出血竭素、 血竭红素 ,去甲基血竭素及血竭黄烷等化学成
分[ 22 3 ]。中国药典 2000年版一部该品项下要求含血竭素
(C17H14O3 )不得少于1 . 0 。但关于血竭的稳定性问题目前
尚未见系统报道 ,因此血竭的稳定性研究对血竭及其制剂的
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 实验部分
1 . 1 仪器与试药
1 . 1 . 1 仪器 日本岛津 LC2 6A高效液相色谱仪 , C2 R3A记
录仪; SPD2 6AV检测器 , SI L2 6A自动进样器。ZK2 82A恒温干
燥箱。
1 . 1 . 2 试剂及药品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
物制品检定所 )。血竭 (沈阳天益堂药店 )。甲醇为色谱纯 ,磷酸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1 . 2 实验方法
1 . 2 . 1 色谱条件 色谱柱: Shi m2 Pack CLC2 ODS ( 6 . 0 mm
× 150 mm) ;柱温:室温;流动相:甲醇 2 乙腈 2 0 . 025 moL·L - 1
磷酸 (40∶ 20∶ 40) ;流速: 1 mL·min
- 1;检测波长:λ= 440 nm;
测定时间: 20 min;纸速0 . 3 cm min。
1 . 2 . 2 血竭素高氯酸盐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照品10 . 05 mg,置 50 mL量
瓶中 ,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精密吸取 5 mL,置
25 mL量瓶中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 ,制成每 1 mL含
0 . 0402 mg的对照品溶液 (血竭素重量 =血竭素高氯酸盐重
量 1 . 377)。
精密吸取 2 . 0, 4 . 0, 6 . 0, 8 . 0, 10 . 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
谱仪中 ,按前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 ,记录色谱峰面积 ,以峰面
积对药物浓度进行回归 ,回归方程为 y = 565004 . 9x - 23424,r = 0 . 9993由此说明 ,血竭素高氯酸盐在 0 . 080~0 . 40μL范
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1 . 3 稳定性实验
1 . 3 . 1 实验方法 分别取血竭细粉约 5 g,平铺于扁形称量
瓶中 ,分别加热 60 ° C、 70 ° C、 80 ° C、 90 ° C ( ± 1 ° C) ,加热时
间为 15 h,将血竭研成细粉 ,分别精密称取约 0 . 05 g,置 10
mL棕色容量瓶中 ,加甲醇适量 ,超声 10 min。加甲醇至刻
度 ,摇匀 ,即得。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各
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1 . 3 . 2 实验数据 见表。
表 实验数据
室温 (° C) 受热时间 ( h) 血竭素含量 ( )
0 1. 795
90 15 0. 957
80 15 1. 077
70 15 1. 793
60 15 1. 743
2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 ,中药血竭存在对热不稳定性。同时表
明 ,不同的温度对其稳定性影响程度不同。温度在 70 ° C以
下时对血竭素含量几乎无影响 ,稳定性较好。而在 70 ° C以
上时则随温度升高血竭素含量下降明显加快。
3 讨论
目前市售血竭质量参差不齐 ,应严把质量关。
通过对血竭稳定性研究结果提示 ,血竭及其制剂在制
备、 储存等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 70 ° C以下 ,以保证药品的稳
定性。
血竭的对热不稳定性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制剂时加热 10~15 h后发现血竭素明显下降 ,因此才选
择 60、 70、 80、 90 ° C对不同温度进行考察 ,以了解掌握血竭对
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该实验基本达到了实验目的。
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 [ S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0.
[ 2 ] 任仁安主编. 中药鉴定学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36.
[ 3 ] 宋立人主编.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 [M ]上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1: 86.
当归的两种提取工艺研究
贺 殿1
, 张国福2
, 邵长江3
, 杨平荣4
, 马 毅1
程世红1
(1 . 兰州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 2 .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 3 .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 .兰州
市药品监督局 ,甘肃 兰州 730070)
收稿日期: 20042 042 12
基金项目:甘肃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贺 殿 (1970~)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中新药设计医药生产经营管理;联系方式: E2 mail :mcddhd@yahoo . com. cn。
关键词:当归; 提取工艺; 挥发油; 出膏率; 化学成分
995
2005年 5月
第 27卷 第 5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 onal PatentMedicine
May 2005
Vol . 27 No . 5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图分类号: R284 .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2 1528 (2005) 052 05992 02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 Angelia S inessis (oliv . ) Diels的
干燥根 ,其化学成分主要涉及苯酞类 ,香豆素类 ,黄酮类以及
有机酸等[ 1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归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抑
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 2, 3 ]
、 干扰细胞内钙离子的代
谢[ 2 ]
、 缓解心脑缺血[ 4, 5, 6 ]
等广泛药理作用;不同的提取方法
所得挥发油对子宫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不同[ 2 ] ......
出血竭素、 血竭红素 ,去甲基血竭素及血竭黄烷等化学成
分[ 22 3 ]。中国药典 2000年版一部该品项下要求含血竭素
(C17H14O3 )不得少于1 . 0 。但关于血竭的稳定性问题目前
尚未见系统报道 ,因此血竭的稳定性研究对血竭及其制剂的
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 实验部分
1 . 1 仪器与试药
1 . 1 . 1 仪器 日本岛津 LC2 6A高效液相色谱仪 , C2 R3A记
录仪; SPD2 6AV检测器 , SI L2 6A自动进样器。ZK2 82A恒温干
燥箱。
1 . 1 . 2 试剂及药品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
物制品检定所 )。血竭 (沈阳天益堂药店 )。甲醇为色谱纯 ,磷酸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1 . 2 实验方法
1 . 2 . 1 色谱条件 色谱柱: Shi m2 Pack CLC2 ODS ( 6 . 0 mm
× 150 mm) ;柱温:室温;流动相:甲醇 2 乙腈 2 0 . 025 moL·L - 1
磷酸 (40∶ 20∶ 40) ;流速: 1 mL·min
- 1;检测波长:λ= 440 nm;
测定时间: 20 min;纸速0 . 3 cm min。
1 . 2 . 2 血竭素高氯酸盐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照品10 . 05 mg,置 50 mL量
瓶中 ,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精密吸取 5 mL,置
25 mL量瓶中 ,加甲醇稀释至刻度 ,摇匀 ,制成每 1 mL含
0 . 0402 mg的对照品溶液 (血竭素重量 =血竭素高氯酸盐重
量 1 . 377)。
精密吸取 2 . 0, 4 . 0, 6 . 0, 8 . 0, 10 . 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
谱仪中 ,按前述色谱条件进行测定 ,记录色谱峰面积 ,以峰面
积对药物浓度进行回归 ,回归方程为 y = 565004 . 9x - 23424,r = 0 . 9993由此说明 ,血竭素高氯酸盐在 0 . 080~0 . 40μL范
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1 . 3 稳定性实验
1 . 3 . 1 实验方法 分别取血竭细粉约 5 g,平铺于扁形称量
瓶中 ,分别加热 60 ° C、 70 ° C、 80 ° C、 90 ° C ( ± 1 ° C) ,加热时
间为 15 h,将血竭研成细粉 ,分别精密称取约 0 . 05 g,置 10
mL棕色容量瓶中 ,加甲醇适量 ,超声 10 min。加甲醇至刻
度 ,摇匀 ,即得。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各
1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1 . 3 . 2 实验数据 见表。
表 实验数据
室温 (° C) 受热时间 ( h) 血竭素含量 ( )
0 1. 795
90 15 0. 957
80 15 1. 077
70 15 1. 793
60 15 1. 743
2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 ,中药血竭存在对热不稳定性。同时表
明 ,不同的温度对其稳定性影响程度不同。温度在 70 ° C以
下时对血竭素含量几乎无影响 ,稳定性较好。而在 70 ° C以
上时则随温度升高血竭素含量下降明显加快。
3 讨论
目前市售血竭质量参差不齐 ,应严把质量关。
通过对血竭稳定性研究结果提示 ,血竭及其制剂在制
备、 储存等过程中温度应控制在 70 ° C以下 ,以保证药品的稳
定性。
血竭的对热不稳定性是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制剂时加热 10~15 h后发现血竭素明显下降 ,因此才选
择 60、 70、 80、 90 ° C对不同温度进行考察 ,以了解掌握血竭对
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该实验基本达到了实验目的。
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 ) [ S ].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10.
[ 2 ] 任仁安主编. 中药鉴定学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36.
[ 3 ] 宋立人主编. 现代中药学大辞典 [M ]上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1: 86.
当归的两种提取工艺研究
贺 殿1
, 张国福2
, 邵长江3
, 杨平荣4
, 马 毅1
程世红1
(1 . 兰州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 2 .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 3 .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 .兰州
市药品监督局 ,甘肃 兰州 730070)
收稿日期: 20042 042 12
基金项目:甘肃省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贺 殿 (1970~)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主要从中新药设计医药生产经营管理;联系方式: E2 mail :mcddhd@yahoo . com. cn。
关键词:当归; 提取工艺; 挥发油; 出膏率; 化学成分
995
2005年 5月
第 27卷 第 5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 onal PatentMedicine
May 2005
Vol . 27 No . 5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图分类号: R284 . 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2 1528 (2005) 052 05992 02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 Angelia S inessis (oliv . ) Diels的
干燥根 ,其化学成分主要涉及苯酞类 ,香豆素类 ,黄酮类以及
有机酸等[ 1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归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抑
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代谢[ 2, 3 ]
、 干扰细胞内钙离子的代
谢[ 2 ]
、 缓解心脑缺血[ 4, 5, 6 ]
等广泛药理作用;不同的提取方法
所得挥发油对子宫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不同[ 2 ]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9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