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15632
当归四逆汤研究概况.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89KB,5页)。

    

    [古方研究]

    当归四逆汤研究概况

    来庆勤1

    , 彭蕴茹2

    , 窦昌贵1

    (1.中国药科大学 210038 ;2.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210028)

    关键词:当归四逆汤;综述

    摘要:综述了历代医家关于当归四逆汤的论述以及现代临床和药理研究 ,初步探讨了本汤证的病因病机和本方的药味组

    成、用量及主治范围。

    中图分类号:R289. 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21528 (2001)21120826204

    收稿日期:2001201219

    作者简介:来庆勤(1973~) ,男,硕士。研究方向:中药理论与药理,电话:02525322891。

    Summary of Research on Dangguishni Decoction

    LAI Qing2qin1

    , PEN G Yun2ru2

    , DOU Chang2gui

    2

    ( 1. Chi na Pharmaceut ical Universi ty Nanji ng 210038 , Chi na ; 2. Jiangsu Inst i t ute of Tradi t ional Chnese Medici ne 210028 , Chi na)

    Key words : Danggusini Decoction ; summary

    当归四逆汤源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厥阴篇

    351条 ,是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代表方。经后世医

    学不断探讨与实践 ,本方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近人

    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试就汤证病

    因病机、处方组成、临床应用和现代药理研究作一综

    述。

    1 本汤证病因病机

    《伤寒论》原文曰: “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 ,当归

    四逆汤主之。”多数医家认为本方有温经散寒 ,养血

    通脉之功 ,主治血虚寒厥证 ,证见手足厥寒 ,舌淡苔

    白 ,脉细欲绝或沉细[1 ,2 ,3 ]。《灵枢·邪客篇》云: “营

    气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脉 ,化以为血 ,以荣四末 ,内

    注五脏六腑 ……卫气者 ,出其悍气之骠疾 ,而先行于

    四末分肉之间。”说明只有营卫充足 ,才能内注五脏

    六腑 ,外注经络四肢;内外气血充盛 ,四肢经脉皆得

    充盈温养则肢温而不寒。今血虚 ,经脉血本不充盈 ,所载阳气已不足 ,如寒邪乘虚客之 ,则经脉之中阳气

    更虚 ,四肢失其温养濡润 ,故见厥寒而不温。《素问·

    举痛论》云: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

    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不通。”血本不充 ,寒邪阻滞 ,血

    行更加不畅 ,故见脉细欲绝或沉细。心主血 ,开窍于

    舌 ,血虚必致心血不足 ,故见舌淡。寒邪内客伤阳 ,故苔白见寒象[2 ]。成无己曰: “手足厥寒者 ,阳气外

    虚 ,不温四末;脉细欲绝者 ,阴血内弱 ,脉行不利。与

    当归四逆汤助阳生阴也。”其他见症 ,腹中冷痛或拘

    痛 ,或见头痛、痛经、寒疝 ……亦均为血虚寒凝之

    故[4 ]。

    这里要注意的是 ,手足厥寒不同于厥逆 ,脉细欲

    绝不同于脉微欲绝。汪苓友指出: “此条乃寒中血分

    之证。手足厥寒与厥逆、厥冷略异。逆冷者寒深入

    脏 ,故手足不顺利而如冰 ,斯为厥逆;厥冷厥寒者 ,手

    足厥而自觉畏寒之甚 ,乃寒中于经。” ( 《伤寒论辨

    注》 )吴昆曰: “是证也 ,自表入里 ,虽曰传至厥阴 ,始

    终只是阳证 ,与寒邪直中三阴不同 ,故不用吴萸、姜

    附辈。” ( 《医方考·卷之一》 )尤在泾也强调: “手足厥

    寒 ,脉微欲绝者 ,阳之虚也 ,宜四逆辈。脉细欲绝者 ,血虚不能温养四末 ,并不能荣于脉中也。” ( 《伤寒贯

    珠集》 )所以脉微欲绝是阳气虚衰 ,脉细欲绝是阴血

    不足[5 ]。因此本方适用于血虚寒凝之厥寒 ,而热

    厥、阳虚阴盛之寒厥是应用本方的主要禁忌[6 ,7 ]。

    关于本方主治血虚寒厥 ,陈氏提出不同意

    见[8 ]

    ,认为应是气虚寒厥。

    2 处方研究

    《伤寒论》中所载处方组成为: “当归三两 桂枝

    628

    2001年 11 月

    第 23 卷 第 11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Nov. , 2001

    Vol . 23 No. 11

    ? 1995-2005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二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一法十二枚) 右

    七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

    服。”

    以后历代方书中都沿用此种处方 ,但也有人略

    有不同意义。下面分药味和药量两方面加以讨论。

    2. 1 药味

    笔者根据接触到的现代临床报道资料 ,从中选

    出完整处方 265 个 ,统计出其药味及用量。见表 1。

    表 1 临床报道中当归四逆汤的药味用量统计(儿科未计入,以一日量计)

    药名 临床用量(g)

    X±SD 范围 近似值 使用频率( %) 出现次数 原方用量(g)

    现代方书用量

    (g ,X±SD)

    当归① 15. 17 ±7. 05 6250 15 99. 25 263 27 9. 86 ±1. 17

    桂枝② 11. 25 ±5. 10 3230 11 96. 60 256 27 9. 21 ±0. 41

    芍药③ 15. 02 ±8. 22 9230 15 97. 36 258 27 9. 21 ±0. 41

    细辛 5. 63 ±3. 17 1. 5215 6 96. 60 256 18 5. 32 ±2. 57

    木通④ 7. 55 ±3. 40 1. 5220 8 86. 04 228 18 3. 36 ±1. 23

    甘草 7. 22 ±3. 61 3230 7 88. 68 235 18 5. 71 ±0. 80

    大枣⑤ 6. 93 ±3. 71 枚 3215 枚 7 枚 72. 83 193 15 枚 10. 0 ±6. 99 枚

    16. 7 ±6. 54 克 6230 克 17 克

    注: ①指明用全当归者10 例,用归尾者3 例,炒归身者1 例,用酒当归者3 例。②指明用肉桂者8 例(其中官桂2 例) ,用元桂者2 例,用油

    桂者1 例,桂枝与肉桂同用者6 例(其中与官桂同用者2 例) ,用桂尖者2 例。③指明用赤芍者 37 例,占 14. 34 % ,用芍药者 18 例,占 6. 98 % ,赤白芍同用者34 例,占13. 18 % ,其余169 例皆用白芍,占65. 50 %。④指明用通草者91 例,占38. 72 % ,用木通者143 例,占60. 86 %。⑤用

    克表示者40 例,占20. 73 % ,用枚表示者153 例,占79. 27 %。

    由表 1 可见 ,本方各药味在临床应用中使用频

    度均较高 ,除大枣(72. 83 %)外 ,其他各味使用频度

    均在 85 %以上。根据病情不同辨证论治所引起的

    药味加减在中医临床中是十分常见的。但本方在广

    泛的应用范围中各药味使用频度如此之高 ,反映了

    组方的稳定性和科学性。

    由表中还可以看出 ,临床应用中关于通草与木

    通比 较 模 糊。265 方 中 , 用 通 草 者 91 例 , 占

    38. 72 % ,用木通者 143 例 ,占 60. 85 %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9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