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皮类 > 杜仲 > 正文
编号:10915885
杜仲炮制初探.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9KB,2页)。

    

    杜 仲 炮 制 初 探

    山东省苍山县中医医院(277700) 张晓慧 宋方继 徐海英

    杜仲系杜仲科植物杜仲 Eucommia ulmoides Oliv

    的干燥树皮。具有补肝肾 ,强筋骨 ,安胎的作用。用

    于肾虚腰痛 ,筋骨无力 ,妊娠漏血 ,胎动不安 ,高血压

    等症。古有生用及炙、炒、酥蜜炙、姜汁炙、盐水炙、炒炭等炮制方法。鉴于其有关炮制论述散见于历代

    本草著作中 ,本文拟对其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特

    点、炮制目的进行探讨。

    1 杜仲炮制的历史沿革

    杜仲在梁代以前多生用 ,如陶弘景的《本草经集

    注》中只要求去外皮 ,即“皆去削上虚软甲错 ,取里有

    味者称之”。到了唐代开始有切制和炙、酥蜜炙等炮

    制方法 ,如苏敬的《新修本草》中有“折之多白丝为

    佳 ,用之薄削去上甲皮 ,横理切断丝也” ;孙思邈的

    《千金翼方》中有“去皮炙”。雷 的《雷公炮炙论》中

    有“凡使 ,先须削去粗皮 ,用酥蜜和作一两 ,炙之尽为

    度 ,炙干了 ,细 用”。宋代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增加

    了姜汁炙、酒炙和炒等 ,对炮制程度有了规定 ,一般

    都以断丝为尺度。如朱肱的《类活人书》中始有“姜

    汁炙”。《圣济总录》中要求“蜜炙焦黄” , “去粗皮 ,用

    生姜汁与酒令和涂炙令香熟”。王贶的《全生指迷

    方》中有“酒拌炒焦”。许叔微《普济本事方》中有“去

    皮 如豆 ,炒令黑”。陈师文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始见“去粗皮 , , 炒黄色 ,去 ,乘热略杵碎 ,又

    用酒洒匀 ,再炒。”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

    “姜制炒断丝”,陈自明的《校注妇人良方》中有“炒去

    丝” ,窦材的《扁鹊心书》则首创“盐水炙”。金、元时

    代 ,杜仲的炮制方法无多大变化 ,一般都沿用前代的

    炮制方法。到明、清时期对杜仲的炮制方法记载较

    多 ,并增加了新的辅料制 ,说明了炮制的意义。如明

    代朱肃的《普济方》中有“锅内炒八分熟 ,再入麻油 ,半两同炒 ,以麻油香为度”。罗周彦的《医宗粹言》中

    则有“孕妇用 ,糯米同炒之”。清代刘若金的《本草

    述》中始见“童便浸七日 ,新瓦焙干 ,为末”。叶天士

    的《本草经解要》中有“盐水炒之则入肾”。严西亭的

    《得配本草》中有“治泻痢酥炙 ,除寒湿酒炙 ,润肝肾

    蜜炙 ,补腰肾盐水炒 ,治酸痛姜汁炒”。现代的《中药

    大辞典》、《中国药典》 2000 年版、《中药炮制规范》等

    都以盐水制且内断丝表面呈焦黑为炮制标准。

    2 杜仲的炮制特点

    从古到今 , 杜仲炮制特点大致有: 刽碎或切

    丝; 先武火加热; 喷洒液体辅料缓火炒干; 断丝而

    不焦化。

    杜仲的净药材以刽碎成“块”为主 ,切“丝”者为

    少 ,笔者认为以切丝为佳。杜仲“丝”与热源和溶剂

    的接触面积较“块”增加 ,且受热均匀 ,缩短炮制时

    间;在煎煮时 ,因与溶剂接触面积大 ,更有利于有效

    成份的煎出 ,并且“丝”较“块”更利于包装、运输、贮

    存和调剂等 ,加热炒制杜仲时应先武火 ,使杜仲中的

    杜仲胶易于破坏 ,并节约时间;若用文火或微火炒制

    杜仲 ,不能完全破坏杜仲胶 ,费时费力 ,还达不到“断

    丝”的目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