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药专业 > 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典 > 根类 > 甘草 > 正文
编号:10916257
甘草的多法炮制及历史考证.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04KB,1页)。

    

    应注意的是对于湿热痰滞、胸闷不宽、便溏泄泻者及糖尿病患者

    不宜用, 有的服用中可出现过敏反应[4 ]。

    参考文献:

    [ 1 ]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 é 部[S ].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2952295.

    [ 2 ] 任仁安. 中药鉴定学[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5732

    574.

    [ 3 ] 李钟文. 中药学[M ]. 长沙: 湖南大学出版社, 1988: 2002201.

    [ 4 ] 刘绍贵, 肖平田, 王净净, 等. 简明中西药物手册[J ]. 长沙: 湖南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7: 1232123.

    [ 5 ] 金世元. 中药炮制学[M ].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1092

    110.

    [ 6 ] 曹春林. 中药药剂学[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 2592

    261.

    收稿日期: 2004207205; 修订日期: 2004210226

    作者简介: 吴世强(19632) , 男(汉族) , 江苏徐州人, 现任江苏省徐州市中

    心医院中药科主管中药师, 主要从事药库管理工作.

    甘草的多法炮制及历史考证 吴世强, 种月荣, 石勇强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 221000)

    摘要: 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对甘草的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进行探讨。认为甘草的炮制方法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 即由少

    到多又到少; 炮制工艺由粗到精; 炮制理论由无到有, 最后趋于完善。

    关键词: 甘草; 炮制方法; 辅料

    中图分类号: R 283. 2; R 283.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820805 (2005) 0120036201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

    茎。味甘、平。入心、肺、脾、胃经。具清热解毒, 止咳祛痰, 补脾和

    胃, 调和诸药的功效。用于咽喉肿痛、咳嗽、心悸、脘腹虚痛、疮疡

    等症。

    据考证, 甘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该书未记载甘草的炮制

    方法。《金匮玉函经》中首先记载“炙焦为末, 蜜丸”。以后的各类医

    药书籍中大多都有关于各种炮制方法的记载。综合而言不加辅料

    的有炙、炒、炮、煨; 加辅料的制法有酒制、醋制、盐制、油制、蜜制、水制、胆汁制等方法[1 ]。

    1 不加辅料的炮制方法[2 ]

    1. 1 炙法 是最早的炮制方法, 始载于汉《金匮玉函经》曰:“炙焦

    为末, 蜜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4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