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更多文献 > 正文
编号:10921030
悠悠红薯情.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参见附件(55KB,1页)。

    

    我的故乡座落在豫北太行、 王层山

    脚下, 毗邻滔滔的黄河, 是传说 中愚公

    移山的地方。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是

    出了名的贫困地 区,生活十分拮据, 每

    年从衣服到粮食都要依靠政府救济, 我

    与红薯就是在那艰苦的岁月中结识的,由于它多次填饱我饥饿的肚子, 所以至

    今已走向富裕生活的我, 依然对它情有

    独钟 、 恋恋不舍。

    说来也怪, 在社队时, 麦子、 稻谷等

    细粮从不增产,倒是那些粗粮连年丰

    收, 红薯就是其中之一。每到分配, 家家

    都能领到数十担的红薯。红薯淀粉含量

    大, 充饥耐饿, 味道甜美, 可饭可菜 , 可

    生食可熟吃, 适宜多种烹饪方式, 因此

    红薯在当时是生活中主要的口粮 , 群众

    都视之为救命草。在记忆中, 一 日三餐

    都离不 了红薯, 那时出门或上学的干粮

    都是些色泽发青 、带有甜味的红薯制

    品。“ 蒸红薯 、 煮红薯、 红薯面、 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 这首顺 口溜就是当年

    农民生活真实情况的写照。

    8 0年代初, 农村实行责任制, 我们

    家也有了几亩属于 自己的坡地。由于红

    薯生命力强, 高产稳产, 为了不担种植

    其它作物的风险, 父亲一下子全部栽上

    了红薯。那年老天也长眼, 风调雨顺, 加

    上父亲每天的精心呵护, 红薯来 了个大

    丰收。记得当年我们全家出动, 起早贪

    黑, 上山剜了整整半个月, 背的背, 抬的

    抬, 挑的挑, 红薯收了万余斤, 装满 了两

    个红薯窖,母亲为了使我们不致厌食,总是想方设法将做饭的手艺发挥得淋

    漓尽致, 也是在那时我品尝到 了母亲那

    品种繁多、 五彩缤纷和许多现在仍叫不

    上名堂的乡土红薯小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55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