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甘草研究进展.PDF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3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350KB,4页)。
·!·
摘要 目的 了解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对中药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配伍及临床应
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展示了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发展。结论 掌握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进
展为防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甘草;甘草甜素;黄酮;药理作用;抗肿瘤;抗艾滋病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0-+!+
中药甘草研究进展
高鸿霞,邵世和,王国庆
.北华大学医学院,吉林省 吉林 (,%(, 0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12343556789 :592;<=7= >7=460胀果
甘草.12343556789 729@9 A9@ 0或光果甘草.12343556789 B29C59
D0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品
药性平和通行十二经脉,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
肺等多种功能,为常用处方药,故又名国老。在我国,甘草
主产于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河
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
优。另外,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伊拉克、伊朗、前苏联
共和国也是甘草的主要产地。自 (EF 年荷兰报道甘草提取
物治疗胃溃疡有较好效果后,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对甘草给
予了高度重视,并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现已证明,甘草除具有镇痛、镇咳、抗炎、抗溃疡、抗
变态反应等作用外,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治病毒性肝
炎、抗癌、抗艾滋病。现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甘草的
研究作一综述。! 化学成分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种三萜化合物和多种黄酮类化
合物,另外,还从甘草中分离到香豆素类、氨基酸、生物
碱、雌激素和有机酸等。
甘草的根和根茎含三萜甙甘草酸.123435567874 947G0,即
甘草甜素.12343556787< 0,是甘草次酸 .12343556;@7<74 947G,12343556;@74 947G0的二葡萄醛酸甙,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
草根的水解产物中尚分离出乌热酸,经证明为 (! H ! 甘草
次酸。黄酮成分包括甘草素. D7I:757@7B;J7<,即 H二羟基
双氢黄酮0、异甘草酸. K=L27I:757@7B;<7< 0,是与甘草素相应的
查耳酮化合物 %,, H三羟基查耳酮0、甘草甙. D7I:757@7<
即甘草素 H —葡萄糖甙0、新甘草甙.M;L27I:757@7<,即甘
草素 H —葡萄糖甙0、新异甘草甙.M;L7=L27I:757@7<,即异
甘草素 H H —葡萄糖甙0、异甘草素 H H H葡萄糖 H
—洋芫荽糖甙. D74:5987G0等。在从胀果甘草中分离鉴定出
种二苯甲烷衍生物的基础上,又从其微量酸性成分中分离到! 种已知化合物,即两种苯丙烯酰苯、菜豆蛋白、% H苯并呋
喃、异黄酮. 7=LG;55L<; 0和两种新型二苯甲酰甲烷衍生物 ( 。
从光果甘草中提取分离出 E 种已知化合物.甘草异黄酮
A,B9<49L<7<=1 及 N,甘草查耳酮 ) 等0和一种新化合物。
新化合物分子式是 O%%N%FP-,经确定其结构为具有异戊二烯
基和 % 个甲氧基的异黄酮衍生物。
国内学者从乌拉尔甘草的根和根茎中分离出一个黄酮,经鉴定为虎耳草甙. Q9R7?59B7<0。
药理作用及机制
% ( 抗肿瘤作用 甘草甜素.1D0对黄曲霉素 A( .)>A( 0和
二乙基亚硝胺.STM0致大鼠肝癌前病变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
,并且 1D 在抑制 STM 致肝癌前病变过程中对 STM 损伤
修复有明显保护作用,1D 使 SM) 修复功能接近正常水平,从而降低了 STM 的致癌性,同时 1D 还可使肝癌前病变
谷氨酸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灶减少% 。1D 还能抑制皮下
移植的吉田肉瘤。1D 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萄糖酸甙
.U110,其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
用 % 。体外人体肿瘤实验证明,1D、(!! H甘草次酸.(!! H
1)0和 (! H甘草次酸.(! H 1)0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
作用% 。1D 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现 (!! H 1) 相似。1D
和 (!! H 1) 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肿瘤细
胞的不同形成来源有关,并推测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类似五
环三萜结构的化合物都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我国学者傅乃武等 ,
报道了 ( 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和
, 种三萜类化合物对 种活性氧的清除作用,证实了甘草中
含有的黄酮类成分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从胀果甘草中提取
的 F 个黄酮类化的混合物 1E,(-,可有效地预防巴豆油对小
鼠皮肤的促癌作用,对巴豆油诱发的不同细胞的脂质过氧化
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又进一步证明 1E,(- 有显著抑制巴豆
油诱发的耳水肿及其诱发的 ,%
V 掺入 N;29 细胞磷脂部分,说
明它具有抗促癌作用,并能有效抑制促癌剂诱发的磷脂合成
增加,还能明显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骨髓微核细胞增
多,具有抗突变作用,可明显抑制 OO2 诱发的小鼠肝微粒
体脂质过氧化,有效 OO2 所致肝微粒体的损伤。由此可
见,甘草黄酮类混合物 1E,(- 是具有抗促癌、抗致突和抗氧
化作用的有效成分,很有希望发展为一个有效的预防肿瘤药
物。
日本学者 N9@9
等报道,甘草根中黄酮类成分有清除
自由基作用,其中 D74L46924L<; A. % %( H -
JL2 W D0 X 274+
L46924L<4 ). (% ( H -
JL2 W D0 X 7=L27I:5@@7B;<7<.EF ( H
-
JL2 W D0 X 27I:55@7B;7<.(H -
JL2 W D0,该作用与 - H脂质过
氧化酶抑制作用相同,其中具有邻位酚羟基黄酮的作用最
收稿日期:%+,+%F
作者简介:高鸿霞.(E’+ 0,女,吉林省四平市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
井 冈 山 医 专 学 报!%’ ( !)%%,% -.)0’ 0’’..
第 (( 卷 第 - 期
% 年 E 月
YL2Z (( [-
QTVZ %·!·
强。还有人证明
%’(’)’(,- . 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012, 和 3% 能使大鼠腹上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产
生形态学上的变化。
我国学者王秀梅等 4
报道,甘草叶中富黄酮组分5 %67可
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作用,890: ; <+ 对
=!>! 细胞的溶解为54? >@ A 9? !4 7B,8990: ; <+ 为588? @C A
>? @D 7B,与 6E@99 5从甘草甲醇提取物中得到的富黄酮组
分7相比大 F? D 倍。
我国学者马靖C
等报道了甘草提取物通过 G8F 非依赖途
径诱导胃癌 E3= H C9F 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
是钙池排空
操纵的外钙内流在甘草诱导 E3= H C9F 细胞凋亡之中发挥了
决定性的作用。马靖等 @9
还报道说甘草提取物除可诱导胃
癌 E3=C9F 凋亡之外,还可选择性诱导肝癌 I-J3>、肺癌
KL=%= 与宫颈癌 I-+ 等几种人肿瘤细胞凋亡 ......
摘要 目的 了解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进展。方法 对中药甘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配伍及临床应
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展示了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发展。结论 掌握中药甘草的最新研究进
展为防风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甘草;甘草甜素;黄酮;药理作用;抗肿瘤;抗艾滋病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0-+!+
中药甘草研究进展
高鸿霞,邵世和,王国庆
.北华大学医学院,吉林省 吉林 (,%(, 0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属.12343556789 :592;<=7= >7=460胀果
甘草.12343556789 729@9 A9@ 0或光果甘草.12343556789 B29C59
D0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品
药性平和通行十二经脉,有调和诸药、解毒、补虚、止咳润
肺等多种功能,为常用处方药,故又名国老。在我国,甘草
主产于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河
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
优。另外,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伊拉克、伊朗、前苏联
共和国也是甘草的主要产地。自 (EF 年荷兰报道甘草提取
物治疗胃溃疡有较好效果后,国内外有关研究人员对甘草给
予了高度重视,并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现已证明,甘草除具有镇痛、镇咳、抗炎、抗溃疡、抗
变态反应等作用外,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治病毒性肝
炎、抗癌、抗艾滋病。现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甘草的
研究作一综述。! 化学成分
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种三萜化合物和多种黄酮类化
合物,另外,还从甘草中分离到香豆素类、氨基酸、生物
碱、雌激素和有机酸等。
甘草的根和根茎含三萜甙甘草酸.123435567874 947G0,即
甘草甜素.12343556787< 0,是甘草次酸 .12343556;@7<74 947G,12343556;@74 947G0的二葡萄醛酸甙,为甘草的甜味成分,甘
草根的水解产物中尚分离出乌热酸,经证明为 (! H ! 甘草
次酸。黄酮成分包括甘草素. D7I:757@7B;J7<,即 H二羟基
双氢黄酮0、异甘草酸. K=L27I:757@7B;<7< 0,是与甘草素相应的
查耳酮化合物 %,, H三羟基查耳酮0、甘草甙. D7I:757@7<
即甘草素 H —葡萄糖甙0、新甘草甙.M;L27I:757@7<,即甘
草素 H —葡萄糖甙0、新异甘草甙.M;L7=L27I:757@7<,即异
甘草素 H H —葡萄糖甙0、异甘草素 H H H葡萄糖 H
—洋芫荽糖甙. D74:5987G0等。在从胀果甘草中分离鉴定出
种二苯甲烷衍生物的基础上,又从其微量酸性成分中分离到! 种已知化合物,即两种苯丙烯酰苯、菜豆蛋白、% H苯并呋
喃、异黄酮. 7=LG;55L<; 0和两种新型二苯甲酰甲烷衍生物 ( 。
从光果甘草中提取分离出 E 种已知化合物.甘草异黄酮
A,B9<49L<7<=1 及 N,甘草查耳酮 ) 等0和一种新化合物。
新化合物分子式是 O%%N%FP-,经确定其结构为具有异戊二烯
基和 % 个甲氧基的异黄酮衍生物。
国内学者从乌拉尔甘草的根和根茎中分离出一个黄酮,经鉴定为虎耳草甙. Q9R7?59B7<0。
药理作用及机制
% ( 抗肿瘤作用 甘草甜素.1D0对黄曲霉素 A( .)>A( 0和
二乙基亚硝胺.STM0致大鼠肝癌前病变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
,并且 1D 在抑制 STM 致肝癌前病变过程中对 STM 损伤
修复有明显保护作用,1D 使 SM) 修复功能接近正常水平,从而降低了 STM 的致癌性,同时 1D 还可使肝癌前病变
谷氨酸转肽酶阳性肝细胞增生灶减少% 。1D 还能抑制皮下
移植的吉田肉瘤。1D 水解为甘草次酸单葡萄糖酸甙
.U110,其对多种原因诱发的小鼠皮肤癌、肺癌有抑制作
用 % 。体外人体肿瘤实验证明,1D、(!! H甘草次酸.(!! H
1)0和 (! H甘草次酸.(! H 1)0均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
作用% 。1D 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现 (!! H 1) 相似。1D
和 (!! H 1) 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肿瘤细
胞的不同形成来源有关,并推测自然界中存在的所有类似五
环三萜结构的化合物都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
我国学者傅乃武等 ,
报道了 ( 种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和
, 种三萜类化合物对 种活性氧的清除作用,证实了甘草中
含有的黄酮类成分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从胀果甘草中提取
的 F 个黄酮类化的混合物 1E,(-,可有效地预防巴豆油对小
鼠皮肤的促癌作用,对巴豆油诱发的不同细胞的脂质过氧化
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又进一步证明 1E,(- 有显著抑制巴豆
油诱发的耳水肿及其诱发的 ,%
V 掺入 N;29 细胞磷脂部分,说
明它具有抗促癌作用,并能有效抑制促癌剂诱发的磷脂合成
增加,还能明显对抗环磷酰胺引起的小鼠骨髓微核细胞增
多,具有抗突变作用,可明显抑制 OO2 诱发的小鼠肝微粒
体脂质过氧化,有效 OO2 所致肝微粒体的损伤。由此可
见,甘草黄酮类混合物 1E,(- 是具有抗促癌、抗致突和抗氧
化作用的有效成分,很有希望发展为一个有效的预防肿瘤药
物。
日本学者 N9@9
等报道,甘草根中黄酮类成分有清除
自由基作用,其中 D74L46924L<; A. % %( H -
JL2 W D0 X 274+
L46924L<4 ). (% ( H -
JL2 W D0 X 7=L27I:5@@7B;<7<.EF ( H
-
JL2 W D0 X 27I:55@7B;7<.(H -
JL2 W D0,该作用与 - H脂质过
氧化酶抑制作用相同,其中具有邻位酚羟基黄酮的作用最
收稿日期:%+,+%F
作者简介:高鸿霞.(E’+ 0,女,吉林省四平市人,助教,在读硕士研究生
井 冈 山 医 专 学 报!%’ ( !)%%,% -.)0’ 0’’..
第 (( 卷 第 - 期
% 年 E 月
YL2Z (( [-
QTVZ %·!·
强。还有人证明
%’(’)’(,- . 有抑制肿瘤发生的作用,+012, 和 3% 能使大鼠腹上肝癌及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产
生形态学上的变化。
我国学者王秀梅等 4
报道,甘草叶中富黄酮组分5 %67可
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作用,890: ; <+ 对
=!>! 细胞的溶解为54? >@ A 9? !4 7B,8990: ; <+ 为588? @C A
>? @D 7B,与 6E@99 5从甘草甲醇提取物中得到的富黄酮组
分7相比大 F? D 倍。
我国学者马靖C
等报道了甘草提取物通过 G8F 非依赖途
径诱导胃癌 E3= H C9F 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
是钙池排空
操纵的外钙内流在甘草诱导 E3= H C9F 细胞凋亡之中发挥了
决定性的作用。马靖等 @9
还报道说甘草提取物除可诱导胃
癌 E3=C9F 凋亡之外,还可选择性诱导肝癌 I-J3>、肺癌
KL=%= 与宫颈癌 I-+ 等几种人肿瘤细胞凋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50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