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925107
《伤寒论》“但头汗出”病机有五
http://www.100md.com 2006年2月2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93期
     魏东生 湖北咸宁麻塘风湿病专科医院 伍学珍 成都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但头汗出”作为临床一种常见症状,虽非大病,但却深深地困扰着患者,现代医学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都倾向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一学说,但治疗效果不理想。而在祖国传统医学领域里,对其论述较多,且辨证分型也较为详细。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明言“但头汗出”之条文7条,再加相关之条文如317条、366条、206条、48条,共有11条。从其病机上分析会发现,这些条文实则包含了5个方面的内容。

    1.湿热内郁。典型条文见于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以及第134条、136条、147条。其病机均为湿热内郁。湿热之邪相互交炽,热为阳邪,欲外越而以汗出,因湿邪黏腻纠缠而不得宣泄,但热性炎上,循经上越,故见“但头汗出”,其身无汗。此类病症临床多见于湿热为患,常兼见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或小便不利且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临床治疗当紧扣其湿热内郁之病机进行选方用药,多能奏效。
, 百拇医药
    2.上焦热盛,迫津外泄。典型条文为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上焦胸膈无形之邪热郁留于内而不得外散,郁热上蒸,故见“但头汗出”周身无汗,常兼见面赤,烦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治疗当以清退无形之邪热为法,栀子豉汤主之。

    3.阳明经表之热。典型条文为第206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以及第48条。虽未明言“但头汗出”,但需结合临床活看。由于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之頞中,旁约太阳之脉,循发际,至额颅,邪热伤于阳明之表,阳明阳气被郁,循其经脉上越迫津外泻亦可致头汗出,可兼见面赤,大热大汗,口渴引饮,烦躁,舌红,脉洪大有力,治疗当泻其阳明经表之热,可选用白虎汤。

    4.阴盛格阳,虚阳外越。典型条文为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以及第366条。虽未明言“但头汗出”,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确有头汗出之见证。阴邪内盛,逼迫虚阳外越,津液随阳气浮越而走泻于上故见头汗出。常兼见面红而娇嫩,小便色清,舌质淡红苔白滑或薄黄有津,脉细数无力。治疗当破阴回阳,可选用通脉四逆汤。
, 百拇医药
    5.阴虚于下,阳脱于上。其典型条文为第111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汗出,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以及第219条。虽非典型之阴虚于下,阳脱于上之见证,但此种病机临床亦多见,尤其是更年期妇女每易多见此证状。正如《金匮要略》产后三病第二条中所言: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常兼见面色潮红,时心烦,口干欲饮,手足心汗出,舌红少苔等,脉细数。治疗当平调其阴阳,方为对证。

    临床“但头汗出”之见证远非以上5种之病机可以概括。头为诸阳之会,卫气不足,失其卫外之职,亦有头汗出之可能;太阳蓄血证往往可兼见头部汗出;小儿睡眠时头汗出,无其它症状称为“蒸茏头”,不为病候;正常健康人在进食时亦见头汗出,多见于素体阳气偏盛之人。故临证当根据病人之具体病情而综合分析,方不致以偏赅全,误诊漏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