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频繁被打产生抗暴心理
□起因:父亲频繁打骂导致孩子产生“抗暴”心理 □专家:两成以上孩子伴有人格障碍
爸爸频频打骂儿子,儿子忍无可忍之下突发“灵感”,编写一封恐吓信,塞在自家信箱里。信中威胁他爸爸“悠着点”,否则“给他点颜色看看”。
意外
恐吓信竟是儿子所为
最近,家住大连市西岗区北岗桥附近的张军(化名)一直提心吊胆。几天前,有人匿名给他写了两封恐吓信。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两封信竟然都出自他儿子之手。
张先生的儿子小明(化名)正在读小学三年级。他之所以对父亲“恨之入骨”,原因是他经常遭到父亲的责骂、殴打。为了泄愤,小明就给父亲写了一封恐吓信,塞在自家的信箱里。
第二天一大早,张先生发现了这封匿名信,读完之后,他着实被吓了一跳。信上的字体歪歪斜斜,张先生以为是有人刻意用这种字体写的,好让他认不出来。可再三思量,张先生也想不起来自己得罪了谁。张先生说,在最初的几天里,他晚上根本不敢出门,下班也小心翼翼,怕有人从背后袭击他。
, 百拇医药
可三天后,同样一封匿名信又“跑”进张先生家的信箱里,一样的笔迹,同样的语气,因为担心自己出现什么意外,张先生把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子根据第二封信上一个错字,怀疑是儿子所为,因为小明常会把“悠着点”写成“忧着点”。在父母的重重逼问下,小明承认这两封信是其所为。
原因
人格障碍下惊人之举
两封恐吓信给小明带来的是父亲的一顿暴打,可此事在小明的母亲看来,绝不仅仅是一封恐吓信这么简单。于是,小明的母亲带着他找到了大连市儿童医院心理咨询师曲建伟。
曲建伟分析称,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患有人格障碍的例子。而小明之所以做出如此惊人之举,完全是因为不健康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尽管小明在学校学习成绩不错,却经常打架,老师对此非常苦恼,经常找到小明的家长。每次,张先生对儿子不是责骂就是拳脚相加。小明打人的毛病正是从父母那“继承”来的,因为张先生夫妻俩时常吵打,有时小明就成了他们的“泄气包”。而小明为了发泄自己的怨愤,则“很自然”地去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百拇医药
曲建伟说,在这种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小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格障碍,而这种人格障碍如不进行及早干预,可能会成为小明最终人格的一部分。
担忧
两成儿童有人格障碍
所谓儿童人格障碍,是指在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严重的人格缺陷和病理性人格改变。具体表现为人格偏离,缺乏自控能力,无法正确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会经常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昨天,大连市今华夏医院心理诊室主任穆丽波讲述了另外两个典型的患有人格障碍的例子。
A同学,读小学五年级。自上学开始,其父母便经常告诫女儿做题一定要检查,有时家庭作业父母也要求反复核对,久而久之,只要一考试,这个孩子就担心前面的题是不是做错了,反复核对,反复检查,有时一张试卷要反复核对三四遍。
, 百拇医药
B同学,读初中二年级。他的极端表现是无法容忍和任何宠物在一起,只要不小心接触到就反复擦洗。他的这一表现也是从他母亲那“继承”的。在他小的时候,其母亲就灌输他说,宠物有细菌,千万不要碰,久而久之,由他母亲强化的东西就变成了固化的东西,最终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
穆丽波称,在所有人格障碍的例子中,都能找出家庭教育不合理的因素。但临床中,儿童有人格障碍的比例正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两成多的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
据北京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大城市的儿童约有17%到20%存在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包括考试综合征、社交恐怖症、人格障碍等。面对越来越乖戾脆弱的孩子,家长、老师感到无所适从。
□专家建议
还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儿童人格障碍患者的增多,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所营造出的成长教育环境有关。
大连市今华夏医院心理诊室主任穆丽波称,在人格形成的要素中,除了有先天遗传的因素外,其次就是成长教育的环境,而后天成长教育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比如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长期溺爱中,往往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再如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心理狭隘,甚至以怨报德。
专家们普遍认为,生理、心理健康、独立生活能力、交际能力等才是最基础的东西,忽视了未成年人成长的基本因素,社会在无形中营造了容易产生人格障碍的环境。而要消除儿童人格障碍,绝对没有什么特效药,关键是要给孩子建立起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记者臧超纲, 百拇医药
爸爸频频打骂儿子,儿子忍无可忍之下突发“灵感”,编写一封恐吓信,塞在自家信箱里。信中威胁他爸爸“悠着点”,否则“给他点颜色看看”。
意外
恐吓信竟是儿子所为
最近,家住大连市西岗区北岗桥附近的张军(化名)一直提心吊胆。几天前,有人匿名给他写了两封恐吓信。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两封信竟然都出自他儿子之手。
张先生的儿子小明(化名)正在读小学三年级。他之所以对父亲“恨之入骨”,原因是他经常遭到父亲的责骂、殴打。为了泄愤,小明就给父亲写了一封恐吓信,塞在自家的信箱里。
第二天一大早,张先生发现了这封匿名信,读完之后,他着实被吓了一跳。信上的字体歪歪斜斜,张先生以为是有人刻意用这种字体写的,好让他认不出来。可再三思量,张先生也想不起来自己得罪了谁。张先生说,在最初的几天里,他晚上根本不敢出门,下班也小心翼翼,怕有人从背后袭击他。
, 百拇医药
可三天后,同样一封匿名信又“跑”进张先生家的信箱里,一样的笔迹,同样的语气,因为担心自己出现什么意外,张先生把此事告诉了妻子。其妻子根据第二封信上一个错字,怀疑是儿子所为,因为小明常会把“悠着点”写成“忧着点”。在父母的重重逼问下,小明承认这两封信是其所为。
原因
人格障碍下惊人之举
两封恐吓信给小明带来的是父亲的一顿暴打,可此事在小明的母亲看来,绝不仅仅是一封恐吓信这么简单。于是,小明的母亲带着他找到了大连市儿童医院心理咨询师曲建伟。
曲建伟分析称,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患有人格障碍的例子。而小明之所以做出如此惊人之举,完全是因为不健康的家庭教育造成的。
尽管小明在学校学习成绩不错,却经常打架,老师对此非常苦恼,经常找到小明的家长。每次,张先生对儿子不是责骂就是拳脚相加。小明打人的毛病正是从父母那“继承”来的,因为张先生夫妻俩时常吵打,有时小明就成了他们的“泄气包”。而小明为了发泄自己的怨愤,则“很自然”地去欺负低年级的同学,如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百拇医药
曲建伟说,在这种不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小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格障碍,而这种人格障碍如不进行及早干预,可能会成为小明最终人格的一部分。
担忧
两成儿童有人格障碍
所谓儿童人格障碍,是指在儿童期发展起来的严重的人格缺陷和病理性人格改变。具体表现为人格偏离,缺乏自控能力,无法正确判断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会经常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昨天,大连市今华夏医院心理诊室主任穆丽波讲述了另外两个典型的患有人格障碍的例子。
A同学,读小学五年级。自上学开始,其父母便经常告诫女儿做题一定要检查,有时家庭作业父母也要求反复核对,久而久之,只要一考试,这个孩子就担心前面的题是不是做错了,反复核对,反复检查,有时一张试卷要反复核对三四遍。
, 百拇医药
B同学,读初中二年级。他的极端表现是无法容忍和任何宠物在一起,只要不小心接触到就反复擦洗。他的这一表现也是从他母亲那“继承”的。在他小的时候,其母亲就灌输他说,宠物有细菌,千万不要碰,久而久之,由他母亲强化的东西就变成了固化的东西,最终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
穆丽波称,在所有人格障碍的例子中,都能找出家庭教育不合理的因素。但临床中,儿童有人格障碍的比例正在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两成多的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障碍。
据北京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大城市的儿童约有17%到20%存在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包括考试综合征、社交恐怖症、人格障碍等。面对越来越乖戾脆弱的孩子,家长、老师感到无所适从。
□专家建议
还孩子健康的成长环境
近年来,儿童人格障碍患者的增多,与家庭、学校和社会所营造出的成长教育环境有关。
大连市今华夏医院心理诊室主任穆丽波称,在人格形成的要素中,除了有先天遗传的因素外,其次就是成长教育的环境,而后天成长教育环境对孩子人格形成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比如说现在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长期溺爱中,往往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再如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心理狭隘,甚至以怨报德。
专家们普遍认为,生理、心理健康、独立生活能力、交际能力等才是最基础的东西,忽视了未成年人成长的基本因素,社会在无形中营造了容易产生人格障碍的环境。而要消除儿童人格障碍,绝对没有什么特效药,关键是要给孩子建立起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记者臧超纲,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