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 高血压
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高血压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留学于西德埃森大学医学院,在心肾高血压中心进修。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副秘书长及常务理事,北京高血压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学组委员,北京心血管学会常委。参与并主持国家科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星火计划及国家教委211、985的医学攻关课题。参与1999年及200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的编写,发表文章百余篇。现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高血压杂志》及《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9个杂志的常务编委及编委,并兼任美国JACC杂志、CircuLation、美国AHA系列杂志及《欧洲心脏杂志》等4种外文期刊的中文版编委。现任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
高血压涉及许多学科及许多医学领域,近10年来,随着循证临床试验结果的公布,基础领域中多种血管活性肽的发现以及基因工程的进展,高血压的研究已经达到如火如荼的阶段。尽管如此,2005年在高血压专业领域的研究方面仍取得许多新的进展,笔者对一年来发表的主要文献进行了回顾,结合2005年几个重要的国际会议[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年会、美国心脏学会 (AHA)年会、美国高血压学会(ASH)年会、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和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年会]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以及国际、国内新的高血压指南进行简要综述,供同道们参考。
高血压定义的新认识
高血压以往仅根据血压水平确定诊断。2005年5月,ASH会议提出,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和结构改变。新定义将高血压从单纯的血压读数扩大到包括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美国ASH主席Giles指出,“新的定义包括了有无危险因素、疾病早期的标志物和靶器官损伤,更准确地说明了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和其他器官的病理异常”。新定义的高血压分期不仅依靠血压测定,而且还依靠心血管危险的指标,如器官损害来计算。这种概念的更新来源于对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的逐渐实施以及人们对循证医学的广泛理解。
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高血压是一种与遗传、环境、代谢极为相关的复杂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当高血压与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并存时,单纯的血压控制仅仅只能使不到60%的患者获益,而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才能获得更大的益处。
对高血压诊断方法的进一步认识
人们及医务工作者长期以来以诊室血压作为判断血压水平的标准,近年,动态血压监测(ABPM)技术的开展弥补了一些诊室血压诊断的不足,但人们对此仍重视不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18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