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 2006年第1期
编号:10936212
医学院校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探析
http://www.100md.com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 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医学院校的公共理论课既应遵循高校公共理论课的普遍性、共性,又要根据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个性,从不同层面对医学院校现行的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建设与改革,明确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地位,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使公共理论课在人才的全面发展、人才构成的各要素协调发展和医学专门人才发展的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使公共理论课真正意义上融入医学教育之中;使其既符合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逻辑关系,也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

    课程体系改革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它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模式有重大作用和影响。我们在调查研究教学实践基础上,分析医学院校公共理论课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经验、教训。认为有必要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对我校现行的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整合,建立与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人文教育、人文社会专题教育三大部分构成的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本研究对医学院校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进行探析,并提出医学院校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实施方案 。

     1我校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我校人文社科部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 现已基本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为核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理论与新疆地方史》为主干,包括《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在内的必修课课程体系和以《医学伦理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为核心,包括《公共关系》、《卫生法学》、《健康社会学》、《医患沟通学》、《医学辩证法》、《知识经济》、《宗教与文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外礼仪与交往》在内的选修课课程体系。全部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品德、医学人文三大学科体系,较之几年前的“两课”课程体系有了较大力度的改革与发展,尤其在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同时,大大添补和加强了适合医学院校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医学人文交叉学科的相关课程。

    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公共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和体系建设上仍呈现着一些滞后现象,一些与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合拍的状况也渐渐凸显出来,具体表现6个方面:(1)课程的条块分割、课程内容的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有的内容在多门课程中出现甚至较详细的论述;(2)比较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及严密的逻辑连贯性,不够注重课程的专题性、现实性,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3)在必修课中,医学人文交叉课程仍然薄弱,开出率偏低,无法适应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4)课程间存在着叠加现象,如:思想品德课与医学伦理学课同时开设,部分内容叠加,与小学、中学均开设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也存在着严重重复现象;(5)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在大学里作为两门课分别开设,而它们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6)有的必修课课时仍然偏多;(7)有的必修课在医学院校开设的必要性不大。(8)方法论教育、健康心理学教育需加大力度;(9)各课程开出学期不尽合理。

     2医学院校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的具体目标与内容

    2.1明确课程目标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目标应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目标相一致,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课程目标的具体内容和层次更应注重对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把建立对人、社会、自然、自身的正确态度,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举止,良好的职业道德放在首位。而相关知识应为其服务,为其所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展示了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理念:医学必须向人性化、人本化、人文化回归,医学教育本身应该是内涵着伦理学、哲学、美学、法学、心理学的教育。但现实是,医学教育知识化、技术化淹没了它的意义化、人文化,医院行为的机器化、工具化淹没了它的人性化、人本化。在医学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的医学毕业生人文素养差,职业道德水平低,缺乏创造性思维,知识结构不合理。医学教育中重专业、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功利、轻价值,重技术、轻德行的现状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作为完整意义上的医生素质的缺憾,加之市场经济天然因子对医院活动的极大冲击,病人被符号化、机器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有些病人人性化的东西被无视了,临床活动医患共同体实际上被医生绝对主体地位所代替,那种医患间的对话、交流、沟通、平等、宽容、爱心、医生的利他主义、追求卓越、正直严谨等人文、人学的东西丧失得越来越多,社会公众对医院的批评指责也越来越集中在这些问题上,这就背离了作为医生的伦理层面,即要定位在仁爱的轨迹上。

    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高科技化,使医患距离开始增大,医患关系逐渐疏远,医护人员可以不直接接触病人而在计算机终端或通过各种仪器设备获得病人的相关数据,以此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病人的心理社会因素被忽视。也由于对仪器设备的过分依赖与迷信,而渐渐弱化了作为医生的分析、批判、怀疑、创造等理性思维能力和哲学素养的提高,这就背离了作为临床实践的目标层面,即要走在哲学的道路上。

    2.2确立课程地位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高校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在人才素质构成各要素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人才,因此决定了在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和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应当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增强医学的人文特征。美国从60年代开始,率先对医学课程进行改革,强化了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85年美国医学院协会要求将与医疗有关的伦理学和行为科学纳入医学院的课程体系之中,扩大选修课程,进而形成了一个环绕医学的与之相关的医学人文学科群。随后,英、法、德、日等国家,陆续增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

    2.3改革课程体系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应当是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子系统,这就决定了它与总的医学课程体系要保持协调一致,在课程内容上必须考虑医学教育的特点和要求,适应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为此,在调整必修课和设置选修课时,应充分考虑了医学伦理学、医学辩证法、卫生法学、健康社会学、医患沟通学等医学人文交叉课程,将医学人文交叉学科作为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重要内容,并向校党委了提出建立医学人文教研中心的可行性论证报告。

    从医学教育的规律而言,其学科课程设置应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所占比重以20%为宜。美国和德国的达20%~25%;英国和日本的约为15%。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大约只占总学时的8%~10%(其中以意识形态教育类课程为主)。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偏少,对于培养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医学生是有缺憾的。因此应进一步拓宽人文社科学科在医学教育中的份额。

    2.4更新课程内容医生这一职业决定了医生必须具有怀疑与批判、分析与创造的精神,具有对事物进行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但由于医学分类越来越细,医学课程设置越来越专,医疗科技手段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深入,对医学生思维方式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又由于我国的中学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学生往往缺乏怀疑与批判、分析与创造的精神和对事物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因此,在高等医学院校,哲学素质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审视大学生目前思想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孤立型、片面型、主观型、表面型的思维方式,在授课中加重了方法论教育的份量;根据医科大学医学专业实际,融入了医学辩证法的内容;针对一些人们现在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也应该是哲学探讨的前沿问题,如经济的全球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设置了讨论研究专题。我们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内容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如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部分,既注意将具体科学研究的哲学、自然科学、医学研究方法三个层面有机结合,也侧重了临床医学和循证医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教学;在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部分,融进了医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医学科技人才的群体结构与医学科技主体的智能结构、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等内容,突出了医学科学技术观和医学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学;针对当代生命科技的热点(如人类基因组计划、干细胞研究、纳米生物医学)及其对医学和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内容上的丰富与更新。

     3医学院校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实施方案

    3.1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以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人文教育、人文社会专题教育三大部分构成的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使与之三大课程体系相应的各门课程科学合理地涵盖在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选修课之中。遵循公共理论课课程开设规律和医学大学生成熟程度、接受程度的实际需求,将三大课程体系相应的各门课程科学合理地分布在各年级之中,并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全过程。

    3.2在必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中加大开出医学人文交叉课程的力度,以适应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需求。将医学院校的公共理论课课程中必要性不大的必修课调整到选修课中开设,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针对公共理论课中内容重复的必修课进行了一些内容上的删减、整合。

    3.3建立“医学人文教学研究中心”,以适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需求。

    3.4针对公共理论课程设置上的叠加现象比较严重的问题,高等医学院校应在承继中学思想品德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医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专业方向性,开设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医学伦理学必修课,由此我们对这两门课进行了课程整合并于2005年9月开始在全校四年制和五年制的本科各专业实行。

    3.5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合并为一门课更趋合理,由此,我们将《毛泽东思想》课程与《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合并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并于2005年9月开始在全校四年制和五年制的本科各专业实行。现正着手对教材进行研究与编写。

    3.6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在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使大学生在接受大学生健康心理学教育的同时受到及时的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

    3.7与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相配套,进行科级机构建制的调整与教研室的整合。合并毛泽东思想概论教研室和邓小平理论教研室,建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研室;将思想品德教研室更改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下设医学伦理学教研组、法律基础教研组)。

    3.9加大开设人文社科专题选修课的力度,以拓宽医学大学生的思想视野,提高医学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对医学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能力产生渗透辐射作用。

    根据医学模式的发展和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建立与医学专业相辅相成的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是我们继续努力的目标之一,尤其是一些医学人文交叉学科的课程发展潜力很大。

    医学院校的公共理论课与其他院校的公共理论课一样,必须注重导向性原则,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加强和深化公共理论课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又要拓宽学科发展的领域,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做贡献。

    项目基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立项项目。, 百拇医药(崔新萍, 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