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家庭健康 > 失眠睡眠 > 健康睡眠 > 睡眠之道
编号:10952045
《内经》论睡眠的自律特性
http://www.100md.com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99期
     睡眠是一种生物行为,在人类则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睡眠障碍不仅是生理秩序的异常,也常伴随许多疾病,或加重病情。慢性睡眠障碍还是长寿的大敌。因此,古今中外都非常关注睡眠,更是生物学与医学研究的对象。19世纪,西方人还建立了睡眠实验室,将睡眠研究引上科学研究的轨道。中医睡眠理论特点显著,在睡眠障碍的诊治上也有一定优势,并有睡眠养生的理法。目前,中医睡眠理论的研究,偶见学术论著问世,但读来难得其要,并制约临床应用,故不揣浅陋,从《内经》入手探讨睡眠之理,以抛砖引玉。

    睡眠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命节律,体现了天人合一规律。睡眠与觉醒本质上是一种生理韵律,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与宇宙自然昼夜周期同步的生命活动,并有体内适应机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人源于天地角度说这是"以从其根""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这里的"根"就是人赖以生存的依据。《灵枢·卫气行》还具体描述了人之寤寐与天体运行阴阳相应的机制:"天周二十八宿,……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此论昼夜交替的天文学原理,而人体卫气与之相应出入,以成寤寐转换:"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灵枢·营卫生会》则说"气至阳而起"即寤,"至阴而止"即寐,并称这是人"与天地同纪"。

    人的睡眠、觉醒节律与大自然昼夜交替周期相应的理论,其生理意义在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是生物自然环境中最明显而又稳定的变化,它制约生物生存方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人类为生存而形成的生活、生产模式。昼日光照充足,万物生动,人为食物而劳作,劳作既消耗能量、又要抗御外来的各种邪气,故需要生理机能亢奋;与之相反,夜晚阴暗消索,万物静藏,人无所为而睡眠,睡眠是休养生息、恢复体力,储备能量的基本方式,生理机能则处于相对抑制状态。如此则形成人类重要的自律节律--寤寐交替。据研究,人类个体多种生理、生化活动都有昼夜差异,综合这些差异说明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的整体生理反应。

    《内经》"天人合一"的睡眠理论,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理观,并以入夜不寐与当寤嗜卧作为病征之一,故《素问·太阴阳明论》以"不时卧"为邪入阳分六腑之病征,《灵枢·经脉》肾脉所生病有嗜卧之症;还以睡眠情况判断生理性衰老的征象,如《灵枢·营卫生会》以"老人之不夜瞑"为营卫衰,"少壮之人不昼瞑"为气血盛;以保证与时同步的睡眠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起居有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并列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夏三月"晚卧早起",秋三月"早卧早起",冬三月"早卧晚起"作为四季睡眠的常规。, 百拇医药(烟建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