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疗“三重门”
能解除病人生死苦难的医师,对病人而言就是贵人,就是活佛。
纵观目前中国的医患关系,实事求是地讲可能是一段较差的时期。医患之间存在着不信任和防备之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难以回避。为什么在现代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医患关系却是难以和谐呢?这个问题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思考。
医患关系中的人文因素
当前医疗界在大声疾呼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时候,往往政治考量过重而人文考量不足。所谓人文因素,笔者认为至少应包含下面两个子因素,一个是“医患关系中的信仰因素”,另一个是“医患关系中的亲情因素”。
现代医院形式起源于西方,最早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医学伦理上,临终关怀始终是医学与宗教交叉重叠最甚之处。过去,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临终前会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陌生的牧师和修女(即今天的医生和护士),因为信徒认为生命是上帝赐予的,临终托给上帝的仆人是自然的,心安理得的。
, http://www.100md.com
笔者曾在西藏逗留了一个半月,游历全藏三分之二的地区,也曾访问过几家当地医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医患之间充满信任和理解。即便有人去世,家属仍然对医生、护士的悉心照料充满感激。在笔者看来,西藏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经济水平与内地相比应该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医患关系却表现得如此“和谐有素”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应与藏民多数信奉佛教有关。他们有精神寄托,面对亲人的离去比较坦然,而不会责怪医生。
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院形式不同,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在医患关系中有其独特的亲情因素。古代的华夏大地是没有“医院”这种医疗形式的。病人有病,往往会请郎中到家里望闻问切,病情轻的人也可自行到有“坐堂郎中”的药铺去求诊,然后抓点药回家煎服(就像今天的门诊病人),但郎中家里或药铺是不会接受病人留宿的(即古代没有住院这种医疗形式)。对于临终病人,无论如何必须呆在家里,在至爱亲朋的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然后入土为安,子女还必须为父母丁忧三年。由于儒家“孝道”思想的缘故,中国古人的临终关怀,更多的是由亲人来完成的,郎中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古人听天由命的宿命观,也很难让他们把亲人的病逝迁怒于大夫。
, 百拇医药
缩短医患对治疗预期的差距
如今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因为病人满意度低,而低满意度可再细分为“结果不满”和“过程不满”。
过程不满指的是在病人求医过程中感到的不满,如挂不上号,候诊时间过长,医护人员态度不好等,主要是与“看病难”相关的不满意。过程不满的“愤怒指数”较低,如果医方能及时解决问题,病人的不满很快就消除。
而结果不满指的是病人求医结果与预期的不相符所导致的不满,如出现病人死亡(可能本来也是无法救活的),出现医疗事故、病人致残、严重副作用、医疗费用比预期的高出许多等,主要是与“看病贵”以及“结果不好”相关的不满意。结果不满的“愤怒指数”较高,患方一般难以平息,这往往是发生严重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接受过普通教育的人都知道: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医疗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趋势,医生所能做的其实很少,只能缓解和减慢这个过程,医学技术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人定胜天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再者,医疗过程具有高风险,治愈率并非百分之百,而出现预期外的严重副作用的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人定胜天”思想与“宿命观”使患方与医方对医疗结果的预期具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 http://www.100md.com
人文性医疗服务逐层递进
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笔者认为除了卫生主管部门从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医疗市场,从管理上强调医生的责任之外,医院可尝试从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做起。人文性医疗服务包括表层、中层、深层三重服务,三者是逐层递进的关系。
表层的服务即空姐式服务,目前许多医院已有意识地提供人文性医疗服务,但多数仍属于微笑服务,强调服务态度;中层的服务即亲友式服务,少数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已自发产生了对病人的同情心、同理心,提供亲友式的服务;深层的服务即牧师式服务,医务人员成为病人的精神支柱,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人文性医疗服务的最高境界。
台湾慈济医院“志为人医”的服务宗旨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身为医师,应视救人为志愿,志为人医。人医就是良医,不只治疗患者的身体病痛,也能念及安慰患者的心苦。能解除病人生死苦难的医师,对病人而言就是贵人,就是活佛。”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9期, 百拇医药(庄一强)
纵观目前中国的医患关系,实事求是地讲可能是一段较差的时期。医患之间存在着不信任和防备之心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难以回避。为什么在现代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医患关系却是难以和谐呢?这个问题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思考。
医患关系中的人文因素
当前医疗界在大声疾呼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时候,往往政治考量过重而人文考量不足。所谓人文因素,笔者认为至少应包含下面两个子因素,一个是“医患关系中的信仰因素”,另一个是“医患关系中的亲情因素”。
现代医院形式起源于西方,最早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在医学伦理上,临终关怀始终是医学与宗教交叉重叠最甚之处。过去,有宗教信仰的人在临终前会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给陌生的牧师和修女(即今天的医生和护士),因为信徒认为生命是上帝赐予的,临终托给上帝的仆人是自然的,心安理得的。
, http://www.100md.com
笔者曾在西藏逗留了一个半月,游历全藏三分之二的地区,也曾访问过几家当地医院。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医患之间充满信任和理解。即便有人去世,家属仍然对医生、护士的悉心照料充满感激。在笔者看来,西藏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经济水平与内地相比应该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为什么他们的医患关系却表现得如此“和谐有素”呢?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应与藏民多数信奉佛教有关。他们有精神寄托,面对亲人的离去比较坦然,而不会责怪医生。
与源于西方的现代医院形式不同,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在医患关系中有其独特的亲情因素。古代的华夏大地是没有“医院”这种医疗形式的。病人有病,往往会请郎中到家里望闻问切,病情轻的人也可自行到有“坐堂郎中”的药铺去求诊,然后抓点药回家煎服(就像今天的门诊病人),但郎中家里或药铺是不会接受病人留宿的(即古代没有住院这种医疗形式)。对于临终病人,无论如何必须呆在家里,在至爱亲朋的陪伴下,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然后入土为安,子女还必须为父母丁忧三年。由于儒家“孝道”思想的缘故,中国古人的临终关怀,更多的是由亲人来完成的,郎中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古人听天由命的宿命观,也很难让他们把亲人的病逝迁怒于大夫。
, 百拇医药
缩短医患对治疗预期的差距
如今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因为病人满意度低,而低满意度可再细分为“结果不满”和“过程不满”。
过程不满指的是在病人求医过程中感到的不满,如挂不上号,候诊时间过长,医护人员态度不好等,主要是与“看病难”相关的不满意。过程不满的“愤怒指数”较低,如果医方能及时解决问题,病人的不满很快就消除。
而结果不满指的是病人求医结果与预期的不相符所导致的不满,如出现病人死亡(可能本来也是无法救活的),出现医疗事故、病人致残、严重副作用、医疗费用比预期的高出许多等,主要是与“看病贵”以及“结果不好”相关的不满意。结果不满的“愤怒指数”较高,患方一般难以平息,这往往是发生严重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
接受过普通教育的人都知道:人的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医疗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趋势,医生所能做的其实很少,只能缓解和减慢这个过程,医学技术的力量是很有限的,人定胜天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再者,医疗过程具有高风险,治愈率并非百分之百,而出现预期外的严重副作用的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人定胜天”思想与“宿命观”使患方与医方对医疗结果的预期具有很大的差别,这是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 http://www.100md.com
人文性医疗服务逐层递进
在当前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笔者认为除了卫生主管部门从体制上进一步完善医疗市场,从管理上强调医生的责任之外,医院可尝试从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做起。人文性医疗服务包括表层、中层、深层三重服务,三者是逐层递进的关系。
表层的服务即空姐式服务,目前许多医院已有意识地提供人文性医疗服务,但多数仍属于微笑服务,强调服务态度;中层的服务即亲友式服务,少数医院的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已自发产生了对病人的同情心、同理心,提供亲友式的服务;深层的服务即牧师式服务,医务人员成为病人的精神支柱,帮助其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是人文性医疗服务的最高境界。
台湾慈济医院“志为人医”的服务宗旨可能对我们有所启发:“身为医师,应视救人为志愿,志为人医。人医就是良医,不只治疗患者的身体病痛,也能念及安慰患者的心苦。能解除病人生死苦难的医师,对病人而言就是贵人,就是活佛。”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9期, 百拇医药(庄一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