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专家讲坛
编号:10951815
周仲瑛教授“湿热论”钩玄(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02期
     湿热互化互生,胶结为患,缠绵难解

    在湿热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湿生热”与“热生湿”的问题。湿邪入侵人体在素体阳热偏盛,或妄用温燥治疗的情况下,即可化而为热。恣食肥甘,脾胃受损,湿浊内生,蕴久也可化热。这都是湿生热的表现。关于热生湿的问题,刘河间说:“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故凡病湿者多自热生。”可见,湿热的形成,实际包括了湿热两邪结合、由湿化热和由热生湿三个方面。湿与热是相互影响、彼此化生的结果。近代名医孔伯华说:“是以湿重则热增,湿蒸于中,热淫于内,湿愈重而愈生热,热愈重而湿愈生。”

    湿遏热伏,热蒸湿动,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正如王孟英所说:“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薰,故愈横。两邪相合,为病最多。”说明湿热合邪,热处湿中,湿居热外,在病情上较之单纯湿邪或热邪为患更为复杂、严重。故临床上湿热为病往往病势缠绵,锢结难解,非若湿邪燥之能化,热邪清之能解,前人尝以“如油入面,难分难解”来形容其病情之复杂和顽固性。

    湿热以脾胃为中心,上蒸下注,可致多脏受损

    胃为水谷之海,脾为湿土之脏,职司运化。若脾胃功能失健,不仅内湿易生,而且外湿也易侵入。脾喜燥恶湿,湿盛则困脾;胃喜润恶燥,热盛则伤胃,故脾胃常为湿热病变的中心。证诸临床,在湿温病的病变过程中,中焦气分证候往往持续时间最长,脾胃见证最为多见。薛生白曰:“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由于个体体质有异,中气盛衰不同,决定气分证有两种不同的证候类别,即中气实者,阳气旺,湿从热化,病变则在阳明胃,表现为热重于湿;中气虚者,阳气不足,湿热之邪,羁留太阴脾,表现为湿重于热。

    湿热虽以脾胃为重心,但中焦湿热,既可熏蒸于上,又可波及于下,从而影响多个脏腑的功能,造成一身表里上下交相为患。从临床上看,外邪所致之湿温,一般是“始上焦终下焦”,或者说是先卫气后营血。内生之湿热则多以脾胃为中心,波及三焦。其中脾胃见证,不仅中焦有,上焦和下焦皆多兼有。在卫分时,气分的脾胃见症常相伴随。在气分时的证候虽为复杂,而病变的中心,不是在脾(湿重于热),就是在胃(热重于湿)。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脾胃两经的湿热不仅可以互相影响,并常影响到其他脏腑。诸如肝胆湿热、肠腑湿热、膀胱湿热,包括痹证、痿证、遗精、带下、疥癣疹疮,甚至痰热壅肺、痰浊蒙心等病变的形成,都往往与脾胃湿热的“波及”、“下注”、“瘀阻”、“浸淫”和“酿痰上犯”有关。, http://www.100md.com(郭立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华名医 > 第一届国医大师 > 周仲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