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穴位探测-现代针灸应用技术(1)
第四章 现代针灸应用技术
第一节 穴位探测
穴位探测(acupoint detector)是根据机体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穴位部位具有某些生物物理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客观显示穴位、辅助诊断疾病的检测技术。穴位电学探测包括穴位电阻(导电量)探测和电位探测。
数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穴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征,根据这一特征,研究者研制开发了多种经络穴位探测仪。目前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经穴电阻探测仪。
一、穴位探测仪的工作原理
穴位电阻探测仪测定装置,主要有直流电式和交流电式两大类。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改进,目前主要用交流和脉冲电流来测量皮肤电阻或导电量,这样可以减少电流对皮肤的极化作用同时还能测量出皮肤电阻以外的一些特征(电容、电感等),该穴位探测仪所测定的穴位的电学反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测量装置。探测仪的原理是:一定电流通过电表,连接于人体经穴或非经穴表面时,在体表上有容易通电的和不容易通电的区域,说明其阻抗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被测区与电源之间的电流表显示出来,如果电流表显示的电流量大则该区域为低电阻点;反之,电流量小者为高电阻点,这样就可以反应出经穴和非经穴的电学特征。
, http://www.100md.com
二、穴位探测仪的作用
(一)腧穴定位
穴位探测仪测得的穴位电阻值较非穴位电阻值要低。就穴位电阻值而言,一般头面部较低,躯干部次之,手足末端较高;而躯干部又是胸部比腹部低,背部比骶部低;在四肢部则是上肢低于下肢,并有向心脏和头部逐渐增高的趋势。如对十二经原穴测定,测得的电阻值是以大肠经原穴或三焦经原穴为最低,肾经原穴次之,肝经、心经、心包经的原穴最高。
通过腧穴电阻探测不仅可确定穴位的具体位置,而且从另一侧面可以显示出十二经腧穴之间在皮肤电阻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规律性。
(三) 显示针感
实验证实,在针刺得气状态下,经穴处皮肤电会产生相应的改变,而非经穴的皮肤电变化不明显。提示皮肤电的变化可视作针刺得气的客观指标,可作对临床疗效判定,观察或检测某些效应指标的依据。
, 百拇医药
(四) 反应病理
切除某些脏器后,经穴皮肤电阻测量的结果显示,相应经脉的原穴或俞募穴皮肤电阻降低甚至消失。分析表明,经穴皮肤电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大量临床和实验的资料表明,当脏腑处于病理状态时,常会在其相关经脉的穴位处出现皮肤电的变化,是脏腑-经穴相关的客观现象。因此,可以通过经穴皮肤电测值的偏低、偏高和左右失衡等变化,分析判别其病位之所在,以此作为辅助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从经穴皮肤电变化的规律,决定针刺取穴的最佳处方,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三、影响穴位探测的因素
(一)不同生理状态下机体经穴皮肤电的差异
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经穴皮肤电会产生一定的改变。测定正常人进餐前后的胃经有关穴位的导电量时发现,多数在餐后导电量升高,其中以足三里穴表现的最为显著。测定排尿前后膀胱经原穴及膀胱俞、太溪、至阴、照海、太冲、关元、中极等相关经穴的导电量时显示,多数在排尿后导电量下降,而其它经脉穴位的导电量变化则不明显。妊娠初期,测定任脉相关经穴,正常人运动后测定十二原穴等等,其经穴导电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 http://www.100md.com
(二)病理状态下机体经穴皮肤电的变化
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经穴皮肤电也会产生较大变化,测定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十二经原穴导电量时,发现多数低于正常,少数高于正常,变化较明显的经脉是胃经 、脾经和小肠经,其中胃经的测量值最低,脾经的测量值最高。对急性膀胱炎病人的膀胱经进行导电量测定时,发现膀胱经的测量值偏高,而肝经、肾经测量值降低。另外,造成实验动物外伤、胃炎、腹膜炎、心肌炎、心肌梗塞等疾患,观察到耳廓出现低电阻点,其数目是随着病变的发展而增加,随着病患的恢复而减少。
(三)机体外环境变化对经穴皮肤电的影响
经穴皮肤导电量可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十二经原穴导电量总平均值,在春季为22.3微安,在夏季为23.6微安,在秋季为24.8微安,在冬季为16.1微安,但是各经的左右测定值的比值,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常维持在平衡状态。昼夜节律对经穴皮肤电有广泛影响。连续测量十二经原穴或五输穴昼夜间导电量的变化,呈现结果是:白天比夜晚高,下午比夜晚高,子、卯、辰时最低。温度对经穴皮肤电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室温增高或降低时,经穴的导电量亦会随之发生变化。测定高温工作人员高温作业前后的导电量,结果普遍升高;而冷冻作业人员在低温前后的导电量普遍是降低的。一般将皮温控制再20℃~40℃之间,当皮温变动时,上肢穴位皮肤电阻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足部的皮温变化与导电量是不成比例的,胸、腹部的皮温虽然相近,但其经穴导电量的差值较大。
, 百拇医药
针刺时对经穴皮肤电有较大影响。无论针刺正常人或者病人的某些经穴或原穴,其穴位的导电量大部分呈上升趋势。捻针时各原穴导电量明显上升,留针时随着针感的减弱而消失,其导电量降低,起针后仍继续下降或不变。用补泻手法时,发现原穴导电量也有相应变化。补法时导电量升高,泻法时恰恰相反。
四、穴位电阻探测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由于各种穴位电阻探测仪的使用方法和度量不同,所以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这里仅对一般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作一简介。
受试者测试前应安静休息10分钟以上,测试时取卧位或坐位,肌肉放松,在测试过程中应保持安定。被测区域的皮肤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或酒精棉球擦拭以清除污垢或脱脂。由于机械、温热或化学刺激均可改变皮肤的电学特性,故探试时应轻柔,并等皮肤外观恢复正常后方可按常规的操作方法和程序进行测试。此外,还应注意皮肤角化、损伤、炎症、皮疹、瘢痕对结果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仪器的电源电压测试前应校正并保持稳定。电流强度过大,皮肤受到刺激后,其导电量可急剧下降,故测试前,调节电流强度至适当值。在研究穴位与非穴位间的电学特性时,应注意非穴位点常取距穴位中心1cm以外的部位。为保持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可于电极下放置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测定时各种条件力求一致,如室内温度、湿度在测试过程中应相对稳定。电极对皮肤的压力和测定时间的长短均对测定结果有影响,故应控制好电极压力(10g/10mm2为宜)和测定时间(如2秒),否则可能出现假反应点。
根据仪器电极数目不同,仪器的探测方法分为双电极法、四电极法和多电极法三种。双电极法是直接比较皮肤两点间的电学特性;四电极法是用来测定皮下一小区域的电阻,采用这种方法,与皮肤状况、电极湿润程度、压力大小、与皮肤接触时间的长短无关,对皮肤无刺激作用,测定值的重复性好。多电极法是将多个电极置于肢体同一水平的不同经脉(腧穴)和非经非穴部位。应用自动检测装置可在较短时间内测出人体十二经脉腧穴和各经之间非腧穴部位的电位变化,从而可较好地解决各点因检测时间相差太久而造成的误差。使各经脉腧穴之间、同一经脉上下腧穴之间、经脉腧穴与非腧穴之间的电学特性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由于穴位的阻抗或导电量测定值,常因所测部位、仪器和实验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出入,故皮肤电阻测定均采用比较法。即把穴位与周围非穴位的测值或把两侧同名穴位的测值进行比较,然后评价其差值的意义。关于差值的标准,差值是用绝对数还是用相对数表示,目前尚无统一规定,实验者可根据实验条件或要求自行确定。
目前,对皮肤电阻的成因,及穴位皮肤电位变化与电阻变化是否为同一生理现象,研究者有多种解释和假说,对皮肤电位的发生和变化的规律仍需进一步探讨。可以预料,随着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穴位电阻探测仪的研制将出现崭新的局面。, http://www.100md.com(东子)
第一节 穴位探测
穴位探测(acupoint detector)是根据机体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穴位部位具有某些生物物理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客观显示穴位、辅助诊断疾病的检测技术。穴位电学探测包括穴位电阻(导电量)探测和电位探测。
数十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穴具有低电阻、高电位的电学特征,根据这一特征,研究者研制开发了多种经络穴位探测仪。目前在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经穴电阻探测仪。
一、穴位探测仪的工作原理
穴位电阻探测仪测定装置,主要有直流电式和交流电式两大类。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改进,目前主要用交流和脉冲电流来测量皮肤电阻或导电量,这样可以减少电流对皮肤的极化作用同时还能测量出皮肤电阻以外的一些特征(电容、电感等),该穴位探测仪所测定的穴位的电学反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测量装置。探测仪的原理是:一定电流通过电表,连接于人体经穴或非经穴表面时,在体表上有容易通电的和不容易通电的区域,说明其阻抗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被测区与电源之间的电流表显示出来,如果电流表显示的电流量大则该区域为低电阻点;反之,电流量小者为高电阻点,这样就可以反应出经穴和非经穴的电学特征。
, http://www.100md.com
二、穴位探测仪的作用
(一)腧穴定位
穴位探测仪测得的穴位电阻值较非穴位电阻值要低。就穴位电阻值而言,一般头面部较低,躯干部次之,手足末端较高;而躯干部又是胸部比腹部低,背部比骶部低;在四肢部则是上肢低于下肢,并有向心脏和头部逐渐增高的趋势。如对十二经原穴测定,测得的电阻值是以大肠经原穴或三焦经原穴为最低,肾经原穴次之,肝经、心经、心包经的原穴最高。
通过腧穴电阻探测不仅可确定穴位的具体位置,而且从另一侧面可以显示出十二经腧穴之间在皮肤电阻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规律性。
(三) 显示针感
实验证实,在针刺得气状态下,经穴处皮肤电会产生相应的改变,而非经穴的皮肤电变化不明显。提示皮肤电的变化可视作针刺得气的客观指标,可作对临床疗效判定,观察或检测某些效应指标的依据。
, 百拇医药
(四) 反应病理
切除某些脏器后,经穴皮肤电阻测量的结果显示,相应经脉的原穴或俞募穴皮肤电阻降低甚至消失。分析表明,经穴皮肤电与脏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大量临床和实验的资料表明,当脏腑处于病理状态时,常会在其相关经脉的穴位处出现皮肤电的变化,是脏腑-经穴相关的客观现象。因此,可以通过经穴皮肤电测值的偏低、偏高和左右失衡等变化,分析判别其病位之所在,以此作为辅助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同时,也可以从经穴皮肤电变化的规律,决定针刺取穴的最佳处方,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三、影响穴位探测的因素
(一)不同生理状态下机体经穴皮肤电的差异
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态下,经穴皮肤电会产生一定的改变。测定正常人进餐前后的胃经有关穴位的导电量时发现,多数在餐后导电量升高,其中以足三里穴表现的最为显著。测定排尿前后膀胱经原穴及膀胱俞、太溪、至阴、照海、太冲、关元、中极等相关经穴的导电量时显示,多数在排尿后导电量下降,而其它经脉穴位的导电量变化则不明显。妊娠初期,测定任脉相关经穴,正常人运动后测定十二原穴等等,其经穴导电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 http://www.100md.com
(二)病理状态下机体经穴皮肤电的变化
机体在不同的病理状态下经穴皮肤电也会产生较大变化,测定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十二经原穴导电量时,发现多数低于正常,少数高于正常,变化较明显的经脉是胃经 、脾经和小肠经,其中胃经的测量值最低,脾经的测量值最高。对急性膀胱炎病人的膀胱经进行导电量测定时,发现膀胱经的测量值偏高,而肝经、肾经测量值降低。另外,造成实验动物外伤、胃炎、腹膜炎、心肌炎、心肌梗塞等疾患,观察到耳廓出现低电阻点,其数目是随着病变的发展而增加,随着病患的恢复而减少。
(三)机体外环境变化对经穴皮肤电的影响
经穴皮肤导电量可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变化。十二经原穴导电量总平均值,在春季为22.3微安,在夏季为23.6微安,在秋季为24.8微安,在冬季为16.1微安,但是各经的左右测定值的比值,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常维持在平衡状态。昼夜节律对经穴皮肤电有广泛影响。连续测量十二经原穴或五输穴昼夜间导电量的变化,呈现结果是:白天比夜晚高,下午比夜晚高,子、卯、辰时最低。温度对经穴皮肤电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室温增高或降低时,经穴的导电量亦会随之发生变化。测定高温工作人员高温作业前后的导电量,结果普遍升高;而冷冻作业人员在低温前后的导电量普遍是降低的。一般将皮温控制再20℃~40℃之间,当皮温变动时,上肢穴位皮肤电阻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足部的皮温变化与导电量是不成比例的,胸、腹部的皮温虽然相近,但其经穴导电量的差值较大。
, 百拇医药
针刺时对经穴皮肤电有较大影响。无论针刺正常人或者病人的某些经穴或原穴,其穴位的导电量大部分呈上升趋势。捻针时各原穴导电量明显上升,留针时随着针感的减弱而消失,其导电量降低,起针后仍继续下降或不变。用补泻手法时,发现原穴导电量也有相应变化。补法时导电量升高,泻法时恰恰相反。
四、穴位电阻探测仪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由于各种穴位电阻探测仪的使用方法和度量不同,所以很难有统一的标准。这里仅对一般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作一简介。
受试者测试前应安静休息10分钟以上,测试时取卧位或坐位,肌肉放松,在测试过程中应保持安定。被测区域的皮肤可用生理盐水棉球或酒精棉球擦拭以清除污垢或脱脂。由于机械、温热或化学刺激均可改变皮肤的电学特性,故探试时应轻柔,并等皮肤外观恢复正常后方可按常规的操作方法和程序进行测试。此外,还应注意皮肤角化、损伤、炎症、皮疹、瘢痕对结果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仪器的电源电压测试前应校正并保持稳定。电流强度过大,皮肤受到刺激后,其导电量可急剧下降,故测试前,调节电流强度至适当值。在研究穴位与非穴位间的电学特性时,应注意非穴位点常取距穴位中心1cm以外的部位。为保持电极与皮肤接触良好,可于电极下放置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测定时各种条件力求一致,如室内温度、湿度在测试过程中应相对稳定。电极对皮肤的压力和测定时间的长短均对测定结果有影响,故应控制好电极压力(10g/10mm2为宜)和测定时间(如2秒),否则可能出现假反应点。
根据仪器电极数目不同,仪器的探测方法分为双电极法、四电极法和多电极法三种。双电极法是直接比较皮肤两点间的电学特性;四电极法是用来测定皮下一小区域的电阻,采用这种方法,与皮肤状况、电极湿润程度、压力大小、与皮肤接触时间的长短无关,对皮肤无刺激作用,测定值的重复性好。多电极法是将多个电极置于肢体同一水平的不同经脉(腧穴)和非经非穴部位。应用自动检测装置可在较短时间内测出人体十二经脉腧穴和各经之间非腧穴部位的电位变化,从而可较好地解决各点因检测时间相差太久而造成的误差。使各经脉腧穴之间、同一经脉上下腧穴之间、经脉腧穴与非腧穴之间的电学特性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由于穴位的阻抗或导电量测定值,常因所测部位、仪器和实验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出入,故皮肤电阻测定均采用比较法。即把穴位与周围非穴位的测值或把两侧同名穴位的测值进行比较,然后评价其差值的意义。关于差值的标准,差值是用绝对数还是用相对数表示,目前尚无统一规定,实验者可根据实验条件或要求自行确定。
目前,对皮肤电阻的成因,及穴位皮肤电位变化与电阻变化是否为同一生理现象,研究者有多种解释和假说,对皮肤电位的发生和变化的规律仍需进一步探讨。可以预料,随着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穴位电阻探测仪的研制将出现崭新的局面。, http://www.100md.com(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