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自杀行为及预防
(二)华人对自杀行为的传统看法,(一)台湾的报导,(二)香港的报告,(三)大陆的情况,(四)新加坡的资料,(一)个人的心理因素,(二)绝望灰心,(三)行动行为,(四)解脱困苦,(五)示威或报复,(六)其它,(二)
一、中国人自杀行为的回顾(一)史料记载个案例
自杀是人类的社会现象,自古以来不分中外均屡见不鲜。在中国,自杀行为发生的渊源也非常悠久,中华民族第一位自杀者据传说可能是几千年前的氏族领袖共工氏,他(怒而触不周之山),致天倾地斜。有史料记载者最早为奴隶反戈,商纣王自焚亡朝,《史记》<殷本纪>记有(周武王于是逐率诸侯伐纣,纣亦发兵拒之牧野。甲子曰,纣兵败。纣走,入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周书》亦有(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以自焚)的记载。楚左徒,在闾大夫屈原(公元前三四○至前二七八)救国无望怀石自沉汨罗江,受到后人尊敬。楚霸王项羽(公元前二三二至前二○二)业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秦朝名将蒙恬(?至公元前二一○) 遭奸臣害陷囹圄服毒亡阴周。载国末年法家韩非(公元前二八○至前二三三)变法图新志未酬,被迫服毒身亡。西汉思想家刘安,谋反暴露,放逐中绝食而死。春秋时期,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吴国,约于公元四七三年,吴王夫差在苏州抽出长剑[自刎而亡]。唐诗人卢照邻(六三五年六八○)因重疾缠身,投水自尽。南宋大臣陆秀夫(一二三六至一二七九)赴国难,背负幼帝投海牺牲。南宋诗人谢枋得(一二二六至一二八九)宁死不做元朝官,绝食身亡。明代宦官魏忠贤(一五六八至一六二七)专权擅政终有尽,畏罪自缢而死。明朝未代皇帝朱由检(一六一○至一六四四)亡国覆朝,自缢而终。柳如是(一六一八至一六六四)明未清初秦淮名妓,身世坎坷终自缢。鸦片战争时期抗英名将裕谦(一七九五至一八四一),镇海域破失守,投入泮池自尽。清未爱国将领丁汝昌(一八三六至一八九五)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寇,兵败之下服毒身亡。以上所举自杀事例,其背景是不一样的。有的为维护个人尊严,民族气节,慷慨赴死,从容就义,为国捐躯,被后人颂扬和怀念;有的为战败君王,无奈自杀,只有历史意义;有的则是畏罪或身世坎坷而自杀。
(二)华人对自杀行为的传统看法
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圣人,唐朝以前崇拜周公和孔子,宋以后则孔子和孟子并称,故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在于(士)。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自杀行为是比较少的。儒家提倡生命永恒即(永生)学说,主张每一个人都应当珍惜其生命,一生中多做好事,死后会仍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受到人们的爱戴,从而达到虽死犹存。人有了子女,虽然自己的肉体要死去,但父母的生命却在子女的生命中延续下去。也就是说,他们的生命是永存的。儒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儒教强调德行,人性(人心)即所谓[仁],对朋友和国家忠诚和利他主义就是[至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2021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