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疾病控制杂志》 > 2006年第1期
编号:10957361
自杀现象及干预研究的现状
http://www.100md.com 《疾病控制杂志》 2006年第1期
自杀,,自杀;干预性研究,1自杀的流行病学特征,2自杀的危险因素,3自杀行为的预防研究,【参考文献】
     【摘要】 本文介绍了自杀的概念、分型、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以及疾病与自杀的关系,同时讨论了关于自杀干预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 自杀;干预性研究

    Study on the phenomenon and prevention of suicide.

    FAN Yin-guang,YE Dong-qing.

    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and Biostatistic,Anhui Medical University,Hefei 230032,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pays attention to the phenomenon of suicide,including its conception,type,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risk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icide and diseases,and the pre-vention studies of suicide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 Suicide;Intervention studies (Chin J Dis Control Prev2006,10(1):68-71)

    到2000年全世界约有100万人因自杀死亡,约10~20倍于此数的人自杀未遂。简言之,每40秒有一人自杀死亡,每3秒钟有一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者超过全球武装冲突或交通事故丧生者 [1] 。自杀已成为世界全人群第13位、14~44岁年龄段第4位死亡原因。在中国,自杀是全人群第5位,15~34岁年龄段第1位非正常死亡原因。可见,自杀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自杀的流行病学特征

    1.1 年龄分布

    绝大多数国家的自杀率与年龄高度相关,即随年龄增长而增加。WHO(1976)报告自杀与年龄的关系呈以下几种模型:①捷克斯洛伐克型:自杀率随着年龄增长而进行性增加,但速度不一;②芬兰型:随年龄增加自杀率平缓增加或陡峭地上升,50岁或60岁达高峰,而后随年龄增加逐步下降;③柏林型:50岁或60岁达高峰后,随之下降,75岁再次上升;④日本型:15~24岁自杀率很高,然后减少,45岁最低,随之又急剧增加。我国自杀死亡年龄分布呈“马鞍”现象,20~29岁上升极快,30岁以后缓慢下降,中年期相对稳定,50岁以后曲线开始慢慢回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7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