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让老年人克服恐病情绪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老年人,当看到或听到一些同龄人疾病缠身,沉疴不起,以至与世长辞时,就忧心忡忡,生怕有朝一日病魔或死神逼向自己。也有的根据自身的某些轻微症状而怀疑得了严重疾病,虽经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却仍不能消除疑虑,整日悲哀、恐惧。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恐病症”。
老年人为何会产生恐病情绪?
第一,身体素质“自然滑坡”。人到老年,由于脏腑渐虚,精血渐耗,神气不继,必然要出现退行性变化。如头发脱落、发鬓斑白、面部皱纹增多、视物昏花、耳聋耳鸣、牙齿脱落、思维迟钝、性机能衰退等,于是便对天长叹:“老了!”“心理衰老”给老年人生活和健康投下了一道阴影,有的整天神经质地疑心、疑病、疑衰老,往往将身体衰老的某些征象看成是“大难临头”,由此产生恐病情绪。
第二,敏感多疑,好钻“牛角尖”。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有的一知半解地读了几篇医学科普文章,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病痛,把自己身上的不适和书上讲的某种疾病“对号入座”,并自以为是地分析原因,想象病情的发展和后果,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寻找“证据”。这样的联想往往会因臆想者对医学知识的缺乏而将其导入歧途,产生莫名的恐惧。
第三,易“触景生情”。上了年纪的人到医院探望病人或与亡人告别,不免会联想到自身的不适,叹息余生的短暂。如果自己确有一些病症,加之心胸狭隘,则会因强烈的“共鸣”心理,而忧伤恐惑,甚至立下遗言,安排后事,令人啼笑皆非。
第四,对于已确诊患病的人来说,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中,可以有一种舒心、快乐、安全感,恐病情绪很少。如果其人际关系不融洽,经常受到争吵、生闷气等刺激,易引起多猜多疑,以致长期处于不良的心境中。
那么,怎样消除恐病情绪呢?
第一,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身体的不适和疾病,“既来之,则安之”,勇敢面对,不忧不惧。有位诗人曾说过:“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有信心,才能激发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心境、乐观态度,才能挖掘自身抗病的潜在能力,使免疫细胞活跃起来,从而获得与疾病抗争的能力。
第二,要冲出“死亡恐惧”的漩涡。有生必有死,这是人生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抱着泰然处之的态度,始终保持豁达的心情,便会摆脱忧伤和恐惧感。
第三,在对待疾病问题上,必须克服疏忽麻痹和神经过敏这两种心理。患病后要及时诊治,正确对待,又要防止“草木皆兵”,避免盲目猜疑。
第四,学会宣泄恐病情绪。积极扩大兴趣爱好,如习练书画、养花养鸟、收藏垂钓、外出旅游等。充实的业余生活,能带给你融融情趣,能“乐以忘忧”。精神有了寄托,也就摆脱了孤寂、郁闷、恐病的感觉。另外,要广交益友,找知心朋友倾诉心中的疑虑、恐惧感,利于恢复心理平衡。 (赵广兰), 百拇医药
老年人为何会产生恐病情绪?
第一,身体素质“自然滑坡”。人到老年,由于脏腑渐虚,精血渐耗,神气不继,必然要出现退行性变化。如头发脱落、发鬓斑白、面部皱纹增多、视物昏花、耳聋耳鸣、牙齿脱落、思维迟钝、性机能衰退等,于是便对天长叹:“老了!”“心理衰老”给老年人生活和健康投下了一道阴影,有的整天神经质地疑心、疑病、疑衰老,往往将身体衰老的某些征象看成是“大难临头”,由此产生恐病情绪。
第二,敏感多疑,好钻“牛角尖”。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有的一知半解地读了几篇医学科普文章,就会联想到自己的病痛,把自己身上的不适和书上讲的某种疾病“对号入座”,并自以为是地分析原因,想象病情的发展和后果,千方百计地为自己寻找“证据”。这样的联想往往会因臆想者对医学知识的缺乏而将其导入歧途,产生莫名的恐惧。
第三,易“触景生情”。上了年纪的人到医院探望病人或与亡人告别,不免会联想到自身的不适,叹息余生的短暂。如果自己确有一些病症,加之心胸狭隘,则会因强烈的“共鸣”心理,而忧伤恐惑,甚至立下遗言,安排后事,令人啼笑皆非。
第四,对于已确诊患病的人来说,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中,可以有一种舒心、快乐、安全感,恐病情绪很少。如果其人际关系不融洽,经常受到争吵、生闷气等刺激,易引起多猜多疑,以致长期处于不良的心境中。
那么,怎样消除恐病情绪呢?
第一,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身体的不适和疾病,“既来之,则安之”,勇敢面对,不忧不惧。有位诗人曾说过:“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有信心,才能激发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心境、乐观态度,才能挖掘自身抗病的潜在能力,使免疫细胞活跃起来,从而获得与疾病抗争的能力。
第二,要冲出“死亡恐惧”的漩涡。有生必有死,这是人生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的人,抱着泰然处之的态度,始终保持豁达的心情,便会摆脱忧伤和恐惧感。
第三,在对待疾病问题上,必须克服疏忽麻痹和神经过敏这两种心理。患病后要及时诊治,正确对待,又要防止“草木皆兵”,避免盲目猜疑。
第四,学会宣泄恐病情绪。积极扩大兴趣爱好,如习练书画、养花养鸟、收藏垂钓、外出旅游等。充实的业余生活,能带给你融融情趣,能“乐以忘忧”。精神有了寄托,也就摆脱了孤寂、郁闷、恐病的感觉。另外,要广交益友,找知心朋友倾诉心中的疑虑、恐惧感,利于恢复心理平衡。 (赵广兰),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