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全面综述
周围静脉穿刺是临床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也是临床治疗、抢救病人的重要给药途径之一。静脉穿刺(venous puncture,简称VP)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急诊、重危病人抢救的成功率和临床疗效,同时也是对护士基本功的衡量和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检验。多年来,如何提高VP技术的成功率,并使其操作更趋于完善、规范,一直是护理同仁研究的课题,现将VP技术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仅供同仁参考。
1 基础研究
周围静脉穿刺因病人年龄、疾病、治疗不同,其穿刺部位的选择也各不相同,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3岁以上的小儿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在非特殊情况下,以上肢远端的浅静脉为主要穿刺部位。有资料提示,临床采用下肢静脉穿刺时,静脉血栓性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有日益增高的趋势,故成人尤以长期卧床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老年人等,原则上不采用或避免使用下肢静脉。由于个体静脉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差异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灵活掌握穿刺技巧,提高VP的成功率。
1.1 生理性血管特点及对策
1.1.1 老年病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减退,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因而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弛[2]。对此类病人进行VP时,应特别注意绷紧皮肤,选择手背较直的静脉,穿刺时进针力度要稍小一些。
1.1.2 消瘦病人 此类病人皮下脂肪少,血管位置浅,暴露充分,但血管管壁脆,易滑动,且皮肤松弛,握拳后指掌关节明显高于手背肌层组织,对VP的进针角度有一定影响。因此穿刺时要采用握指法[3],并从血管的侧面进针,进针角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回血后继续平行进针1 mm为宜,以防刺破血管。
1.1.3 肥胖病人 由于病人皮下脂肪丰满,血管通常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故穿刺时操作者要以示指和中指探明静脉走行方向和深浅度,然后从血管上方进针,沿前方探索血管,其进针角度和力度要稍大些,但进针角度一般不超过40度[2]。
1.1.4 小儿 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细小,固定,暴露明显,但穿刺时,往往哭闹不止、多汗、面红,因此操作前必须将头发剃净,并绷紧头部皮肤,回血后不易继续浅行,应立即固定,否则易刺破血管。穿刺时应注意头皮静脉和动脉的鉴别。
1.2 病理性血管特点及对策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http://www.100md.com
1 基础研究
周围静脉穿刺因病人年龄、疾病、治疗不同,其穿刺部位的选择也各不相同,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等静脉,3岁以上的小儿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在非特殊情况下,以上肢远端的浅静脉为主要穿刺部位。有资料提示,临床采用下肢静脉穿刺时,静脉血栓性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有日益增高的趋势,故成人尤以长期卧床病人、心血管疾病病人、老年人等,原则上不采用或避免使用下肢静脉。由于个体静脉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差异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灵活掌握穿刺技巧,提高VP的成功率。
1.1 生理性血管特点及对策
1.1.1 老年病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组织器官机能逐渐减退,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因而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大,皮肤组织松弛[2]。对此类病人进行VP时,应特别注意绷紧皮肤,选择手背较直的静脉,穿刺时进针力度要稍小一些。
1.1.2 消瘦病人 此类病人皮下脂肪少,血管位置浅,暴露充分,但血管管壁脆,易滑动,且皮肤松弛,握拳后指掌关节明显高于手背肌层组织,对VP的进针角度有一定影响。因此穿刺时要采用握指法[3],并从血管的侧面进针,进针角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回血后继续平行进针1 mm为宜,以防刺破血管。
1.1.3 肥胖病人 由于病人皮下脂肪丰满,血管通常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故穿刺时操作者要以示指和中指探明静脉走行方向和深浅度,然后从血管上方进针,沿前方探索血管,其进针角度和力度要稍大些,但进针角度一般不超过40度[2]。
1.1.4 小儿 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细小,固定,暴露明显,但穿刺时,往往哭闹不止、多汗、面红,因此操作前必须将头发剃净,并绷紧头部皮肤,回血后不易继续浅行,应立即固定,否则易刺破血管。穿刺时应注意头皮静脉和动脉的鉴别。
1.2 病理性血管特点及对策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