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碰撞纵论中医药现代化———2006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召开
三月杭州,繁花似锦。与这姹紫嫣红的春色相映衬的,是在这里召开的“2006中国新医药博士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博士们的精彩演讲。这些演讲汇集了国内外从事中医药研究的博士们近年来创新中药研发途径、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此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19篇,分为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质量分析研究、药理毒理研究、方法学与发展策略研究四个部分,反映了从事中药、天然药及相关学科的博士们,在中药、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有效部位研究中的发现;展示了药物代谢途径与作用机理、安全性评价、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药物新靶点等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及中药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之春的勃勃生机。
■前沿观点——脚踏实地 推进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对于中药的化学物质基础,尤其是活性物质的认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单味药就有可能含有上百个化合物,复方中药中的化学物质的复杂程度更是可想而知。要基本搞清他们的活性物质将面临诸多困难。这也是许多科技工作者不愿碰、企业不愿投资去研究的难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孙汉董教授疾呼: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进行多学科大合作,从化学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上下工夫,进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中医药现代化和走向世界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知识创新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的学科和领域。孙汉董指出,不管是单味药还是复方中药,要走出国门,为世人所接受,除了要面临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不同等困难外,还要回答好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如何、有效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是什么、其药效物质基础的作用机理是什么等问题。要使与我国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西方国家单从理解中医药理论体系和内涵来接受和使用中医药,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但是如果有了疗效好的中药并能说明其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就能使西方国家逐步了解中医药,并逐步认可和接受我国自行制定的中药现代化标准和规范体系。
孙汉董不同意“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什么都不能动,一动就是违背了中医药的理论,就是‘中药西化’;中药要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尤其是人类基因组的研究)和一些新兴学科相结合,要逐步搞清疗效的活性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靶点)就是‘中药西化’”等论点。他指出:“如果对我们祖先留下的中医药宝贵遗产,采取这样什么都不动的做法的话,其结果将使中医药陷入不可知论,妨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对于在天然药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由于体制和运作机制以及过去研究条件所限,目前中医药界表现出的情绪浮躁、急功近利,研究中低水平重复多、跟踪多、创新少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6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