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针灸.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20kb)。
急救针灸
现代医学治疗高热参考:
1.降温:
物理降温-冷湿敷,温水浴,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APC,对氨基乙酰酚,布洛酚,安痛定
针刺降温-曲池,合谷,十宣,大椎
2.对症治疗:止惊,补液,降颅压,纠酸
3.病因治疗:抗感染,抗病毒,抗炎,抗肿瘤
厥证与中风的鉴别
? 中风 病程长,难自醒,常伴半身不
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
突然昏仆
神志不清
? 厥证 时间短,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可自醒,无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
七、按语
? 厥证是多种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表现,证情危急,针灸确有应急的救治效果在针灸救治的同时,必须辨病求固,治病求本,针对不同原发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 (2)古今临床实践早已证明针灸对减轻急性发作剧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缓解疼痛救病家于危难之中,是针灸镇痛效应中较有特点的应用之一。
? (1)感受寒邪→客于经脉,内传脏腑→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 (2)忧思恼怒→肝郁、气机不畅→
气滞血瘀,阻于经脉;
? (3)饮食失调→痰湿内阻→痰湿郁热 阻滞脏腑、经脉。
? (4)结石所阻,或外伤瘀血,发为突然疼痛。
【治则】:行气通阳,活血止痛。
【治法】取任脉、膀胱经、手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 膻中、心俞、内关
【配穴】:
? 厥阴俞、郄门、足三里
【方义】:
★本证主因气滞血瘀或胸阳痹阻所致,膻中(气会):调气行瘀;
内关(手厥阴与阴维会,心包络):--心胸肺胃效皆好,理气活血;
心俞、厥阴俞、郄门:宁心安神;
足三里:补中益气以通阳。
2.胆绞痛
【辨证】: 右胁肋,右上腹中部剧痛,局部拒按,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常放散至右肩胛部,伴有恶心,呕吐,或寒热往来,目黄身黄,口苦咽干,脉弦细或弦数等。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治法】:宜取足少阳、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 阳陵泉、日月、中脘。
【配穴】:
? 胆俞、太冲、足三里。
【方义】:
★本证主因肝气郁滞,湿热蕴结所致,
日月(胆募)
阳陵泉(胆合穴) 疏利肝胆
胆俞(背俞穴) 行气化瘀
太冲(肝原穴)
中脘(腑会)
足三里(合穴)
三阴交
3.蛔厥
【辩证】:右上腹和上腹中部阵发性剧烈绞痛,有钻顶样感觉,伴有呕吐,或吐出蛔虫,痛时汗出淋漓,四肢厥冷,一日数发等。
【治则】:利胆安蛔止痛。
【治法】:取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迎香、阳陵泉
【配穴】:
人中、胆囊穴
【方义】:
★本证多由脏寒胃热所致,迎香(手足阳明会穴):安蛔止痛;
阳陵泉、胆囊穴:疏肝利胆之要穴;
人中穴:镇静安神止痛。
4.胃痉挛
【辨证】:突发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畏寒喜暖;或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有如针刺刀割;或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兼可见面色苍白,身出冷汗,四肢逆冷,或恶心呕吐等,苔白,脉弦或弦紧等。
【治则】: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治法】:取足阳明,手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中脘、足三里
【配穴】:
内关、阳陵泉
【方义】:
★胃剧痛多由胃气不降,或肝胃不和所致,中脘(胃募穴,又正当胃部)
足三里(合穴:"合治内腑")
和胃降逆,理气上痛之效。
内关(八脉交会穴、治胃病效穴):
可加强止痛之功。
阳陵泉(胆合穴):疏肝解痉止痛。
5.腹剧痛
【辨证】:腹部剧痛如刀割,或剧痛阵作,腹胀拒按,汗出肢冷;或腹部呈持续性疼痛,拒按,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脉弦沉等。
【治则】:通腑导滞,行气止痛。
【治法】:取任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天枢、中脘、足三里
【配穴】:
气海、合谷。
【方义】:
? ★本证主要是因邪滞胃肠,或阳明热盛所致。
? 天枢(大肠募穴):通调胃肠;
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 天枢、气海:通肠导滞,理气止痛。
6.肾绞痛
【辨证】:腰痛剧烈(绞痛),痛连少腹,并向同侧阴部、大腿内侧放散;或小便突然中断,疼痛剧烈,上连腰腹,伴有血尿;或小便赤浊,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脉弦紧或弦数等。
【治则】:益肾祛邪,调气止痛。
【治法】:取任脉、足少阴、太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肾俞、照海、太溪
【配穴】:
中极、委阳、三阴交、京门。
【方义】:
★本证主要因为邪阻于肾,气机不利;或湿热蕴结下焦所致。
肾俞、照海、太溪:益肾祛邪;
京门(肾募穴):加强补肾祛邪之功;
委阳(三焦下合穴):疏利三焦气机;
中极(膀胱募穴):以促进膀胱之气化;
三阴交:清利下焦湿热。
? ①针刺内关对急性心梗、风心病有显著效果,使心肌缺血状态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增强,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急性心梗病人中,胸痛的缓解率可达100%。(《腧穴学教参》北京中医药大学);
? ②耿恩广教授经验弹拨极泉穴宽胸理气之功效颇著,对冠心病、心梗等急性发作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悸等每每得心应手。
? 胃痉挛属于中医胃脘痛、奔豚范畴。对急性胃痛(痉挛绞痛等),针灸效如桴鼓,更已早有验证。
? ①陈氏临床采用独取筋缩穴治疗急性胃脘痛25例,均针治一次而愈。要求刺8分深,强力捻转。
? ②胃脘痛取合穴足三里治疗为祖国医学的传统经验。近代研究针刺足三里可双向调节胃的蠕动:当胃活动弛缓时,可使之蠕动加强,当胃紧张痉挛时,针之可使胃活动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提高胃的游离酸度以及胃蛋白酶、胃脂肪酶的活性。
? ③有人用纤维镜观察到,针刺足三里、梁丘后使贲门、胃、幽门痉挛解除。
? 又如,针灸治疗胆道蛔虫亦有立竿见影的独特疗效:
? ①张世雄曾介绍,针刺迎香穴治胆道蛔虫症之病人,针后疼痛难忍立即缓解,【注】:近代研究表明迎香穴确能擅治胆道蛔虫症。
? ②梁栋富20年来用至阳穴治疗急性胆道蛔虫症引起的疼痛 ......
急救针灸
现代医学治疗高热参考:
1.降温:
物理降温-冷湿敷,温水浴,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APC,对氨基乙酰酚,布洛酚,安痛定
针刺降温-曲池,合谷,十宣,大椎
2.对症治疗:止惊,补液,降颅压,纠酸
3.病因治疗:抗感染,抗病毒,抗炎,抗肿瘤
厥证与中风的鉴别
? 中风 病程长,难自醒,常伴半身不
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
突然昏仆
神志不清
? 厥证 时间短,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可自醒,无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
七、按语
? 厥证是多种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表现,证情危急,针灸确有应急的救治效果在针灸救治的同时,必须辨病求固,治病求本,针对不同原发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 (2)古今临床实践早已证明针灸对减轻急性发作剧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缓解疼痛救病家于危难之中,是针灸镇痛效应中较有特点的应用之一。
? (1)感受寒邪→客于经脉,内传脏腑→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 (2)忧思恼怒→肝郁、气机不畅→
气滞血瘀,阻于经脉;
? (3)饮食失调→痰湿内阻→痰湿郁热 阻滞脏腑、经脉。
? (4)结石所阻,或外伤瘀血,发为突然疼痛。
【治则】:行气通阳,活血止痛。
【治法】取任脉、膀胱经、手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 膻中、心俞、内关
【配穴】:
? 厥阴俞、郄门、足三里
【方义】:
★本证主因气滞血瘀或胸阳痹阻所致,膻中(气会):调气行瘀;
内关(手厥阴与阴维会,心包络):--心胸肺胃效皆好,理气活血;
心俞、厥阴俞、郄门:宁心安神;
足三里:补中益气以通阳。
2.胆绞痛
【辨证】: 右胁肋,右上腹中部剧痛,局部拒按,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常放散至右肩胛部,伴有恶心,呕吐,或寒热往来,目黄身黄,口苦咽干,脉弦细或弦数等。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治法】:宜取足少阳、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 阳陵泉、日月、中脘。
【配穴】:
? 胆俞、太冲、足三里。
【方义】:
★本证主因肝气郁滞,湿热蕴结所致,
日月(胆募)
阳陵泉(胆合穴) 疏利肝胆
胆俞(背俞穴) 行气化瘀
太冲(肝原穴)
中脘(腑会)
足三里(合穴)
三阴交
3.蛔厥
【辩证】:右上腹和上腹中部阵发性剧烈绞痛,有钻顶样感觉,伴有呕吐,或吐出蛔虫,痛时汗出淋漓,四肢厥冷,一日数发等。
【治则】:利胆安蛔止痛。
【治法】:取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迎香、阳陵泉
【配穴】:
人中、胆囊穴
【方义】:
★本证多由脏寒胃热所致,迎香(手足阳明会穴):安蛔止痛;
阳陵泉、胆囊穴:疏肝利胆之要穴;
人中穴:镇静安神止痛。
4.胃痉挛
【辨证】:突发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畏寒喜暖;或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有如针刺刀割;或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兼可见面色苍白,身出冷汗,四肢逆冷,或恶心呕吐等,苔白,脉弦或弦紧等。
【治则】: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治法】:取足阳明,手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中脘、足三里
【配穴】:
内关、阳陵泉
【方义】:
★胃剧痛多由胃气不降,或肝胃不和所致,中脘(胃募穴,又正当胃部)
足三里(合穴:"合治内腑")
和胃降逆,理气上痛之效。
内关(八脉交会穴、治胃病效穴):
可加强止痛之功。
阳陵泉(胆合穴):疏肝解痉止痛。
5.腹剧痛
【辨证】:腹部剧痛如刀割,或剧痛阵作,腹胀拒按,汗出肢冷;或腹部呈持续性疼痛,拒按,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脉弦沉等。
【治则】:通腑导滞,行气止痛。
【治法】:取任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天枢、中脘、足三里
【配穴】:
气海、合谷。
【方义】:
? ★本证主要是因邪滞胃肠,或阳明热盛所致。
? 天枢(大肠募穴):通调胃肠;
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 天枢、气海:通肠导滞,理气止痛。
6.肾绞痛
【辨证】:腰痛剧烈(绞痛),痛连少腹,并向同侧阴部、大腿内侧放散;或小便突然中断,疼痛剧烈,上连腰腹,伴有血尿;或小便赤浊,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脉弦紧或弦数等。
【治则】:益肾祛邪,调气止痛。
【治法】:取任脉、足少阴、太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肾俞、照海、太溪
【配穴】:
中极、委阳、三阴交、京门。
【方义】:
★本证主要因为邪阻于肾,气机不利;或湿热蕴结下焦所致。
肾俞、照海、太溪:益肾祛邪;
京门(肾募穴):加强补肾祛邪之功;
委阳(三焦下合穴):疏利三焦气机;
中极(膀胱募穴):以促进膀胱之气化;
三阴交:清利下焦湿热。
? ①针刺内关对急性心梗、风心病有显著效果,使心肌缺血状态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增强,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急性心梗病人中,胸痛的缓解率可达100%。(《腧穴学教参》北京中医药大学);
? ②耿恩广教授经验弹拨极泉穴宽胸理气之功效颇著,对冠心病、心梗等急性发作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悸等每每得心应手。
? 胃痉挛属于中医胃脘痛、奔豚范畴。对急性胃痛(痉挛绞痛等),针灸效如桴鼓,更已早有验证。
? ①陈氏临床采用独取筋缩穴治疗急性胃脘痛25例,均针治一次而愈。要求刺8分深,强力捻转。
? ②胃脘痛取合穴足三里治疗为祖国医学的传统经验。近代研究针刺足三里可双向调节胃的蠕动:当胃活动弛缓时,可使之蠕动加强,当胃紧张痉挛时,针之可使胃活动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提高胃的游离酸度以及胃蛋白酶、胃脂肪酶的活性。
? ③有人用纤维镜观察到,针刺足三里、梁丘后使贲门、胃、幽门痉挛解除。
? 又如,针灸治疗胆道蛔虫亦有立竿见影的独特疗效:
? ①张世雄曾介绍,针刺迎香穴治胆道蛔虫症之病人,针后疼痛难忍立即缓解,【注】:近代研究表明迎香穴确能擅治胆道蛔虫症。
? ②梁栋富20年来用至阳穴治疗急性胆道蛔虫症引起的疼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420kb)。
闂傚倸瀚崝鎺旇姳椤掑嫬瀚夌€广儱鎳庨~銈夋煕閿濆啫濡奸悽顖氭喘瀹曟繂鈽夊畷鍥╊槷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偞鐒鹃柕濞垮劚閻庤菐閸ワ絽澧插ù鐓庢嚇瀹曪綁顢旈崘顏囩箲闂佺粯鐗曞畷顒傜紦閻愵剙顕辨慨姗嗗墯閸犲懘鏌熺€涙ḿ澧繝鈧担鍦枖闁逞屽墰閳ь剝顫夊銊ㄢ叾闂佸憡甯掑Λ娑樷枔閹存績鏋栭柕濞垮劚閺傗偓婵炴潙鍚嬮懝楣冨箟閸愯瑙勬媴缁涘缍岄梺闈涙4閹凤拷
濠殿喗绻愰幏锟� ppt闂佺ǹ绻堥崝宥夊几閿燂拷 闂傚倸娲犻崑鎾绘偡閺囶亝瀚� 5 缂備礁顦介崹浼村垂鎼淬劍鏅柛顐g箓鐢娊鎮归幇顖f綈闁轰胶鍋ゅ畷妯虹暆閳ь剙鈻嶉妷銊d汗闁哄洨鍋為崐锟�濠殿噯绲界换鎰板Φ婢舵劕鐭楁い鏍ㄧ懁缁ㄦ澘螞閺夋寧顥滅憸甯嫹10婵炴垶鎼╂禍鐐垛叾闂佸憡甯幏锟�闂佹寧绋戦ˇ顓㈠焵椤掑﹥瀚�
闁哄倸娲ㄩ悵鐑芥偋閸喐缍€閻忕偟鍋樼花顒勫储閻旂粯鍟垮ù锝嗙矋濞煎牊绂嶉悮瀵哥闁兼眹鍎查崑宥囨媼閵堝嫯绀嬫慨婵勫€栭弸鍐╃▔瀹ュ懐鏉归悶姘煎亝閺佺銇愰弴姘辫繑濠㈠爢鍐惧晙闁稿繐绉烽崹鍌炴⒓閸涢偊鍤㈤柨娑樼焷椤曨剟鏌囬缁橆偨闁瑰瓨鐗滈弫鍝ユ嫚濠靛鍋撳杈╁弨闁瑰瓨鍨冲⿰鎴︽晬鐏炴儳鐏夊ù鐙€鍓氶弫褰掑礆娴肩补鍋撳杈╁弨闁告艾鍑界槐婵囧濮樿京褰岄柛妤€鍟块惃銏ゅ箖閵娧勭暠濞达絾绮岄幖褎绂掓惔銏℃嫳缂傚啯鍨归悵顖炲礆閻樼粯鐝熼柕鍡嫹
鐎甸偊鍠曟穱濠囧棘閸モ晝褰�
闁稿繗娅曢弫鐐烘儌閻愵剙顎�
閻犲洤瀚鎴﹀礄閻樻彃缍�
闁瑰吋绮庨崒銊╁即閺夋埈妯�
闁规亽鍔岄悺銊х磼濞嗘劖绠欓柛娆欐嫹
闁告梻濮撮崣鍡涘绩閹増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