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针灸.ppt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420kb)。
急救针灸
现代医学治疗高热参考:
1.降温:
物理降温-冷湿敷,温水浴,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APC,对氨基乙酰酚,布洛酚,安痛定
针刺降温-曲池,合谷,十宣,大椎
2.对症治疗:止惊,补液,降颅压,纠酸
3.病因治疗:抗感染,抗病毒,抗炎,抗肿瘤
厥证与中风的鉴别
? 中风 病程长,难自醒,常伴半身不
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
突然昏仆
神志不清
? 厥证 时间短,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可自醒,无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
七、按语
? 厥证是多种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表现,证情危急,针灸确有应急的救治效果在针灸救治的同时,必须辨病求固,治病求本,针对不同原发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 (2)古今临床实践早已证明针灸对减轻急性发作剧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缓解疼痛救病家于危难之中,是针灸镇痛效应中较有特点的应用之一。
? (1)感受寒邪→客于经脉,内传脏腑→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 (2)忧思恼怒→肝郁、气机不畅→
气滞血瘀,阻于经脉;
? (3)饮食失调→痰湿内阻→痰湿郁热 阻滞脏腑、经脉。
? (4)结石所阻,或外伤瘀血,发为突然疼痛。
【治则】:行气通阳,活血止痛。
【治法】取任脉、膀胱经、手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 膻中、心俞、内关
【配穴】:
? 厥阴俞、郄门、足三里
【方义】:
★本证主因气滞血瘀或胸阳痹阻所致,膻中(气会):调气行瘀;
内关(手厥阴与阴维会,心包络):--心胸肺胃效皆好,理气活血;
心俞、厥阴俞、郄门:宁心安神;
足三里:补中益气以通阳。
2.胆绞痛
【辨证】: 右胁肋,右上腹中部剧痛,局部拒按,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常放散至右肩胛部,伴有恶心,呕吐,或寒热往来,目黄身黄,口苦咽干,脉弦细或弦数等。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治法】:宜取足少阳、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 阳陵泉、日月、中脘。
【配穴】:
? 胆俞、太冲、足三里。
【方义】:
★本证主因肝气郁滞,湿热蕴结所致,
日月(胆募)
阳陵泉(胆合穴) 疏利肝胆
胆俞(背俞穴) 行气化瘀
太冲(肝原穴)
中脘(腑会)
足三里(合穴)
三阴交
3.蛔厥
【辩证】:右上腹和上腹中部阵发性剧烈绞痛,有钻顶样感觉,伴有呕吐,或吐出蛔虫,痛时汗出淋漓,四肢厥冷,一日数发等。
【治则】:利胆安蛔止痛。
【治法】:取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迎香、阳陵泉
【配穴】:
人中、胆囊穴
【方义】:
★本证多由脏寒胃热所致,迎香(手足阳明会穴):安蛔止痛;
阳陵泉、胆囊穴:疏肝利胆之要穴;
人中穴:镇静安神止痛。
4.胃痉挛
【辨证】:突发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畏寒喜暖;或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有如针刺刀割;或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兼可见面色苍白,身出冷汗,四肢逆冷,或恶心呕吐等,苔白,脉弦或弦紧等。
【治则】: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治法】:取足阳明,手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中脘、足三里
【配穴】:
内关、阳陵泉
【方义】:
★胃剧痛多由胃气不降,或肝胃不和所致,中脘(胃募穴,又正当胃部)
足三里(合穴:"合治内腑")
和胃降逆,理气上痛之效。
内关(八脉交会穴、治胃病效穴):
可加强止痛之功。
阳陵泉(胆合穴):疏肝解痉止痛。
5.腹剧痛
【辨证】:腹部剧痛如刀割,或剧痛阵作,腹胀拒按,汗出肢冷;或腹部呈持续性疼痛,拒按,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脉弦沉等。
【治则】:通腑导滞,行气止痛。
【治法】:取任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天枢、中脘、足三里
【配穴】:
气海、合谷。
【方义】:
? ★本证主要是因邪滞胃肠,或阳明热盛所致。
? 天枢(大肠募穴):通调胃肠;
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 天枢、气海:通肠导滞,理气止痛。
6.肾绞痛
【辨证】:腰痛剧烈(绞痛),痛连少腹,并向同侧阴部、大腿内侧放散;或小便突然中断,疼痛剧烈,上连腰腹,伴有血尿;或小便赤浊,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脉弦紧或弦数等。
【治则】:益肾祛邪,调气止痛。
【治法】:取任脉、足少阴、太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肾俞、照海、太溪
【配穴】:
中极、委阳、三阴交、京门。
【方义】:
★本证主要因为邪阻于肾,气机不利;或湿热蕴结下焦所致。
肾俞、照海、太溪:益肾祛邪;
京门(肾募穴):加强补肾祛邪之功;
委阳(三焦下合穴):疏利三焦气机;
中极(膀胱募穴):以促进膀胱之气化;
三阴交:清利下焦湿热。
? ①针刺内关对急性心梗、风心病有显著效果,使心肌缺血状态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增强,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急性心梗病人中,胸痛的缓解率可达100%。(《腧穴学教参》北京中医药大学);
? ②耿恩广教授经验弹拨极泉穴宽胸理气之功效颇著,对冠心病、心梗等急性发作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悸等每每得心应手。
? 胃痉挛属于中医胃脘痛、奔豚范畴。对急性胃痛(痉挛绞痛等),针灸效如桴鼓,更已早有验证。
? ①陈氏临床采用独取筋缩穴治疗急性胃脘痛25例,均针治一次而愈。要求刺8分深,强力捻转。
? ②胃脘痛取合穴足三里治疗为祖国医学的传统经验。近代研究针刺足三里可双向调节胃的蠕动:当胃活动弛缓时,可使之蠕动加强,当胃紧张痉挛时,针之可使胃活动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提高胃的游离酸度以及胃蛋白酶、胃脂肪酶的活性。
? ③有人用纤维镜观察到,针刺足三里、梁丘后使贲门、胃、幽门痉挛解除。
? 又如,针灸治疗胆道蛔虫亦有立竿见影的独特疗效:
? ①张世雄曾介绍,针刺迎香穴治胆道蛔虫症之病人,针后疼痛难忍立即缓解,【注】:近代研究表明迎香穴确能擅治胆道蛔虫症。
? ②梁栋富20年来用至阳穴治疗急性胆道蛔虫症引起的疼痛 ......
急救针灸
现代医学治疗高热参考:
1.降温:
物理降温-冷湿敷,温水浴,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
药物降温-APC,对氨基乙酰酚,布洛酚,安痛定
针刺降温-曲池,合谷,十宣,大椎
2.对症治疗:止惊,补液,降颅压,纠酸
3.病因治疗:抗感染,抗病毒,抗炎,抗肿瘤
厥证与中风的鉴别
? 中风 病程长,难自醒,常伴半身不
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
突然昏仆
神志不清
? 厥证 时间短,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可自醒,无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语不利等
七、按语
? 厥证是多种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表现,证情危急,针灸确有应急的救治效果在针灸救治的同时,必须辨病求固,治病求本,针对不同原发病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 (2)古今临床实践早已证明针灸对减轻急性发作剧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缓解疼痛救病家于危难之中,是针灸镇痛效应中较有特点的应用之一。
? (1)感受寒邪→客于经脉,内传脏腑→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 (2)忧思恼怒→肝郁、气机不畅→
气滞血瘀,阻于经脉;
? (3)饮食失调→痰湿内阻→痰湿郁热 阻滞脏腑、经脉。
? (4)结石所阻,或外伤瘀血,发为突然疼痛。
【治则】:行气通阳,活血止痛。
【治法】取任脉、膀胱经、手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 膻中、心俞、内关
【配穴】:
? 厥阴俞、郄门、足三里
【方义】:
★本证主因气滞血瘀或胸阳痹阻所致,膻中(气会):调气行瘀;
内关(手厥阴与阴维会,心包络):--心胸肺胃效皆好,理气活血;
心俞、厥阴俞、郄门:宁心安神;
足三里:补中益气以通阳。
2.胆绞痛
【辨证】: 右胁肋,右上腹中部剧痛,局部拒按,疼痛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常放散至右肩胛部,伴有恶心,呕吐,或寒热往来,目黄身黄,口苦咽干,脉弦细或弦数等。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治法】:宜取足少阳、厥阴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 阳陵泉、日月、中脘。
【配穴】:
? 胆俞、太冲、足三里。
【方义】:
★本证主因肝气郁滞,湿热蕴结所致,
日月(胆募)
阳陵泉(胆合穴) 疏利肝胆
胆俞(背俞穴) 行气化瘀
太冲(肝原穴)
中脘(腑会)
足三里(合穴)
三阴交
3.蛔厥
【辩证】:右上腹和上腹中部阵发性剧烈绞痛,有钻顶样感觉,伴有呕吐,或吐出蛔虫,痛时汗出淋漓,四肢厥冷,一日数发等。
【治则】:利胆安蛔止痛。
【治法】:取手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迎香、阳陵泉
【配穴】:
人中、胆囊穴
【方义】:
★本证多由脏寒胃热所致,迎香(手足阳明会穴):安蛔止痛;
阳陵泉、胆囊穴:疏肝利胆之要穴;
人中穴:镇静安神止痛。
4.胃痉挛
【辨证】:突发胃脘胀痛,嗳腐吞酸,畏寒喜暖;或胃脘疼痛,痛有定处,有如针刺刀割;或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兼可见面色苍白,身出冷汗,四肢逆冷,或恶心呕吐等,苔白,脉弦或弦紧等。
【治则】:和胃降逆,理气止痛
【治法】:取足阳明,手厥阴、足少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中脘、足三里
【配穴】:
内关、阳陵泉
【方义】:
★胃剧痛多由胃气不降,或肝胃不和所致,中脘(胃募穴,又正当胃部)
足三里(合穴:"合治内腑")
和胃降逆,理气上痛之效。
内关(八脉交会穴、治胃病效穴):
可加强止痛之功。
阳陵泉(胆合穴):疏肝解痉止痛。
5.腹剧痛
【辨证】:腹部剧痛如刀割,或剧痛阵作,腹胀拒按,汗出肢冷;或腹部呈持续性疼痛,拒按,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脉弦沉等。
【治则】:通腑导滞,行气止痛。
【治法】:取任脉、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天枢、中脘、足三里
【配穴】:
气海、合谷。
【方义】:
? ★本证主要是因邪滞胃肠,或阳明热盛所致。
? 天枢(大肠募穴):通调胃肠;
中脘、足三里:和胃降逆,? 天枢、气海:通肠导滞,理气止痛。
6.肾绞痛
【辨证】:腰痛剧烈(绞痛),痛连少腹,并向同侧阴部、大腿内侧放散;或小便突然中断,疼痛剧烈,上连腰腹,伴有血尿;或小便赤浊,溺时涩痛,淋沥不畅,脉弦紧或弦数等。
【治则】:益肾祛邪,调气止痛。
【治法】:取任脉、足少阴、太阳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
肾俞、照海、太溪
【配穴】:
中极、委阳、三阴交、京门。
【方义】:
★本证主要因为邪阻于肾,气机不利;或湿热蕴结下焦所致。
肾俞、照海、太溪:益肾祛邪;
京门(肾募穴):加强补肾祛邪之功;
委阳(三焦下合穴):疏利三焦气机;
中极(膀胱募穴):以促进膀胱之气化;
三阴交:清利下焦湿热。
? ①针刺内关对急性心梗、风心病有显著效果,使心肌缺血状态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增强,并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急性心梗病人中,胸痛的缓解率可达100%。(《腧穴学教参》北京中医药大学);
? ②耿恩广教授经验弹拨极泉穴宽胸理气之功效颇著,对冠心病、心梗等急性发作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心悸等每每得心应手。
? 胃痉挛属于中医胃脘痛、奔豚范畴。对急性胃痛(痉挛绞痛等),针灸效如桴鼓,更已早有验证。
? ①陈氏临床采用独取筋缩穴治疗急性胃脘痛25例,均针治一次而愈。要求刺8分深,强力捻转。
? ②胃脘痛取合穴足三里治疗为祖国医学的传统经验。近代研究针刺足三里可双向调节胃的蠕动:当胃活动弛缓时,可使之蠕动加强,当胃紧张痉挛时,针之可使胃活动弛缓,并可解除幽门痉挛;提高胃的游离酸度以及胃蛋白酶、胃脂肪酶的活性。
? ③有人用纤维镜观察到,针刺足三里、梁丘后使贲门、胃、幽门痉挛解除。
? 又如,针灸治疗胆道蛔虫亦有立竿见影的独特疗效:
? ①张世雄曾介绍,针刺迎香穴治胆道蛔虫症之病人,针后疼痛难忍立即缓解,【注】:近代研究表明迎香穴确能擅治胆道蛔虫症。
? ②梁栋富20年来用至阳穴治疗急性胆道蛔虫症引起的疼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PT附件(42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