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解惑论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56kb)。
伤寒解惑论(一)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为已故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李克绍先生所著。先生深得《伤寒》三味,愿此书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负先生拳拳之心。
前 言
《伤寒论》是祖国古典医学名著之一,也是学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之书。但是,该书写作年代久远,辞义深奥,又因历代注家各逞己见,把本来不易学习的《伤寒论》,又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这就使学习该书的人,虽经年攻读,终不得要领。因此,必须研究改进学习方法,找出《伤寒论》原文的主导思想,抓住几个关键性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学习《伤寒论》的目的,不是为学条文而学条文,主要是为了临床应用,解决医疗中的问题。如果学用脱节,学了条文不会在临床应用,仍等于不学。因此,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医疗中能否灵活运用,这是检验学习《伤寒论》 --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为使《伤寒论》这一古典医学名著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多年学习和讲授《伤寒论》的体会,在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了整理,编著了这本书。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了《伤寒论》简介、《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及《伤寒论》六经串解等内容。还附有伤寒方古为今用,可供医务人员学习《伤寒论》时参考。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有某些缺点错误,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著者
于山东中医学院热病学教研组
一九七八年四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伤寒论》简介
第二章 《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
一,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二,三阴三阳和六经
三,伤寒传经的实质和伤寒日数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理解当时医学上的名词术语
二,读于无字处和语法上的一些问题
三,内容不同的条文要有不同的阅读法
四,要有机地把有关条文联系在一起
五、解剖方剂·注意方后注
六,要和《内经》、《本草经》、《金匮要略》结合起来
七,要与临床相结合
八,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
九,对原文要一分为二
第四章 《伤寒论》六经串解
一,太阳病串解
二,阳明病串解
第一章《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原名《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书成于公元三世纪初,:200- 210年)。由于那时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全凭传抄,又值汉末时期,战乱纷起,所以流传不广,散失不全。稍后到了东晋时'期,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的伤寒部分,就是现在的《伤寒论》。
《伤寒论》的撰述,是作者以卓越的天才,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深入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籍的基础上,汇总了汉代以前劳动群众的医药经验,和自己历年的临床实践,加工整理而写成的。书中内容丰富,理法严明。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创造性地完成了祖国医学中六经辨症(旧用证[此为繁体字],今用症,下同)论治的完整体系,所以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医学名著。
六经辨症论治,是把各种外感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类型。·再根据这些不同的类型,确定治则,选方用药。
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实际是各脏腑、各经络之间的病理反应。由于这些脏腑,经络,属性有阴阳,部位有浅深,病情有寒热,病机有虚实,这些反应就形成了不同的综合症
侯群。因此,六经辨症,实际是包括了脏腑,经络,气化,八纲在内的综合辨症。
下面简明而具体地介绍一下六经辨症的要点。
一 太 阳 病
太阳主卫外,所以太阳病是表病。足太阳的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所以太阳受病,不能卫外,又邪入经络,就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在表,应当发汗。有汗为太阳中风,宜用桂枝汤,无汗为太阳伤寒,宜用麻黄汤。又因膀胱是太阳之腑,所以太阳的变症,有时能"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二 阳 明 病
阳明主里,所以阳明病是里热病。里热外蒸,就不恶寒,反恶热。腹满,便秘的为阳明腑症,宜攻下,可选用三承气汤,自汗、口渴,脉洪大的,为阳明经症,宜清热,用白虎汤。阳明腑为胃与大肠,所以其病理是"胃家实。"足阳明的经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下循鼻外,手阳明的经脉挟鼻孔,故凡出现口干,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阳明经络,是必衄之征。
三 少 阳 病
少阳为少火,喜条达不喜郁闭。少火被郁,就口苦,咽
干,目眩。兼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的,为少阳中风,头
痛发热,脉弦细的为少阳伤寒。手、足少阳的经脉,分别布
膻中,循胸胁,所以外邪袭入少阳的经络,又能出现往来寒
热,胸胁苦满等半表半里的症状。治宜散郁火,枢转少阳,与小柴胡汤。
四 太 阴 病
脾脏属太阴,凡脾脏虚寒,不能运化,出现腹满而吐,自利不渴的,就是太阴病。治法当温中祛寒,宜四逆辈。足
太阴的经脉,从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所以太阳
病误下,外邪陷入太阴,经脉壅滞时,能出现腹满时痛,或
大实痛。治宜和太阴,通脾络,选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
加大黄汤。
五: 少 阴 病
少阴是心,肾二脏,藏精而主火。凡心肾两虚,脉微神
衰的,就是少阴病。治宜急救回阳,选用白通,四逆等汤。也
有肾水亏虚,导致心火炽盛,心中烦,不得卧的,这是少阴
病的变型,宜育阴泄火,用黄连阿胶汤。
手少阴的经脉上挟咽,下膈络小肠,足少阴的经脉循喉
咙,所以病在少阴的经络,能出现咽痛,或下利便脓血。咽
痛的,选用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下利
便脓血的,用桃花汤,或用刺法以泻经络之邪。
六 厥 阴 病
厥阴之脏为肝与心包,中藏相火,阴中有阳。所以其为
病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如消渴,心中痛热的,宜清上温
下,可与乌梅丸。肝的经脉与督脉会于颠,若肝气挟寒浊上
冲,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宜温肝降浊,用吴茱萸汤。有厥阴
热邪,奔迫于大肠之间,出现热利下重的,宜用白头翁汤。
以上六经,太阳,阳明,少阳,是三个阳经,太阴,少
阴、厥阴,是三个阴经。阳经都属实属热,以发热为特点,是腑病的反应,治疗或汗,或下,或清,都以驱邪为主。阴
经属虚属寒,以无热恶寒为特点,都是脏病的反应,治疗或
温,或补,以扶正为主。这样,六经在《伤寒论》中,对于
辨症来说,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经辨症,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出了三阴三阳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因体质的差
异,宿疾隐患,治疗经过等,出现各种不同的兼症、夹症 ......
伤寒解惑论(一)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为已故山东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李克绍先生所著。先生深得《伤寒》三味,愿此书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负先生拳拳之心。
前 言
《伤寒论》是祖国古典医学名著之一,也是学习祖国医学的必读之书。但是,该书写作年代久远,辞义深奥,又因历代注家各逞己见,把本来不易学习的《伤寒论》,又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这就使学习该书的人,虽经年攻读,终不得要领。因此,必须研究改进学习方法,找出《伤寒论》原文的主导思想,抓住几个关键性的疑难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学习《伤寒论》的目的,不是为学条文而学条文,主要是为了临床应用,解决医疗中的问题。如果学用脱节,学了条文不会在临床应用,仍等于不学。因此,能否理论联系实际,在临床医疗中能否灵活运用,这是检验学习《伤寒论》 --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为使《伤寒论》这一古典医学名著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把多年学习和讲授《伤寒论》的体会,在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进行了整理,编著了这本书。
本书共分四章,分别讲述了《伤寒论》简介、《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问题及《伤寒论》六经串解等内容。还附有伤寒方古为今用,可供医务人员学习《伤寒论》时参考。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有某些缺点错误,希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编著者
于山东中医学院热病学教研组
一九七八年四月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伤寒论》简介
第二章 《伤寒论》中几个基本概念的认识
一,伤寒和温病的关系
二,三阴三阳和六经
三,伤寒传经的实质和伤寒日数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 学习《伤寒论》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理解当时医学上的名词术语
二,读于无字处和语法上的一些问题
三,内容不同的条文要有不同的阅读法
四,要有机地把有关条文联系在一起
五、解剖方剂·注意方后注
六,要和《内经》、《本草经》、《金匮要略》结合起来
七,要与临床相结合
八,对传统的错误看法要敢破敢立
九,对原文要一分为二
第四章 《伤寒论》六经串解
一,太阳病串解
二,阳明病串解
第一章《伤寒论》简介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原名《伤寒杂病论》,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两部分,书成于公元三世纪初,:200- 210年)。由于那时印刷术还没有发明,全凭传抄,又值汉末时期,战乱纷起,所以流传不广,散失不全。稍后到了东晋时'期,太医令王叔和搜集,整理的伤寒部分,就是现在的《伤寒论》。
《伤寒论》的撰述,是作者以卓越的天才,认真负责的精神,在深入钻研《内经》、《难经》等古代医籍的基础上,汇总了汉代以前劳动群众的医药经验,和自己历年的临床实践,加工整理而写成的。书中内容丰富,理法严明。其中尤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创造性地完成了祖国医学中六经辨症(旧用证[此为繁体字],今用症,下同)论治的完整体系,所以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的医学名著。
六经辨症论治,是把各种外感病的临床表现,综合分析,划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不同的类型。·再根据这些不同的类型,确定治则,选方用药。
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实际是各脏腑、各经络之间的病理反应。由于这些脏腑,经络,属性有阴阳,部位有浅深,病情有寒热,病机有虚实,这些反应就形成了不同的综合症
侯群。因此,六经辨症,实际是包括了脏腑,经络,气化,八纲在内的综合辨症。
下面简明而具体地介绍一下六经辨症的要点。
一 太 阳 病
太阳主卫外,所以太阳病是表病。足太阳的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抵腰,入循膂,络肾,属膀胱。所以太阳受病,不能卫外,又邪入经络,就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病在表,应当发汗。有汗为太阳中风,宜用桂枝汤,无汗为太阳伤寒,宜用麻黄汤。又因膀胱是太阳之腑,所以太阳的变症,有时能"热结膀胱,其人如狂。"二 阳 明 病
阳明主里,所以阳明病是里热病。里热外蒸,就不恶寒,反恶热。腹满,便秘的为阳明腑症,宜攻下,可选用三承气汤,自汗、口渴,脉洪大的,为阳明经症,宜清热,用白虎汤。阳明腑为胃与大肠,所以其病理是"胃家实。"足阳明的经脉起于鼻之交(安页)中,下循鼻外,手阳明的经脉挟鼻孔,故凡出现口干,鼻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是热在阳明经络,是必衄之征。
三 少 阳 病
少阳为少火,喜条达不喜郁闭。少火被郁,就口苦,咽
干,目眩。兼目赤,耳聋,胸中满而烦的,为少阳中风,头
痛发热,脉弦细的为少阳伤寒。手、足少阳的经脉,分别布
膻中,循胸胁,所以外邪袭入少阳的经络,又能出现往来寒
热,胸胁苦满等半表半里的症状。治宜散郁火,枢转少阳,与小柴胡汤。
四 太 阴 病
脾脏属太阴,凡脾脏虚寒,不能运化,出现腹满而吐,自利不渴的,就是太阴病。治法当温中祛寒,宜四逆辈。足
太阴的经脉,从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所以太阳
病误下,外邪陷入太阴,经脉壅滞时,能出现腹满时痛,或
大实痛。治宜和太阴,通脾络,选用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
加大黄汤。
五: 少 阴 病
少阴是心,肾二脏,藏精而主火。凡心肾两虚,脉微神
衰的,就是少阴病。治宜急救回阳,选用白通,四逆等汤。也
有肾水亏虚,导致心火炽盛,心中烦,不得卧的,这是少阴
病的变型,宜育阴泄火,用黄连阿胶汤。
手少阴的经脉上挟咽,下膈络小肠,足少阴的经脉循喉
咙,所以病在少阴的经络,能出现咽痛,或下利便脓血。咽
痛的,选用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等。下利
便脓血的,用桃花汤,或用刺法以泻经络之邪。
六 厥 阴 病
厥阴之脏为肝与心包,中藏相火,阴中有阳。所以其为
病是寒热错杂,上热下寒。如消渴,心中痛热的,宜清上温
下,可与乌梅丸。肝的经脉与督脉会于颠,若肝气挟寒浊上
冲,干呕、吐涎沫、头痛的,宜温肝降浊,用吴茱萸汤。有厥阴
热邪,奔迫于大肠之间,出现热利下重的,宜用白头翁汤。
以上六经,太阳,阳明,少阳,是三个阳经,太阴,少
阴、厥阴,是三个阴经。阳经都属实属热,以发热为特点,是腑病的反应,治疗或汗,或下,或清,都以驱邪为主。阴
经属虚属寒,以无热恶寒为特点,都是脏病的反应,治疗或
温,或补,以扶正为主。这样,六经在《伤寒论》中,对于
辨症来说,就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经辨症,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指出了三阴三阳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因体质的差
异,宿疾隐患,治疗经过等,出现各种不同的兼症、夹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5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