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志
http://www.100md.com
参见附件(99KB)。
《 汉书·艺文志 》 序
及方技略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中医学术源流。
2、 熟悉文中的三种字。
3、掌握重点词语、实词活用及特殊语序、句型。
4、 熟练、通顺、准确地语译全文。
解 题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艺文志》者,《汉书》十志之一。艺,六艺也。......贾谊曰:'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新书·六术篇》)......文,文学也。......故艺文者,兼赅六艺百家之名也。"
第一段
仲尼:司马迁《孔子世家》赞:"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
微言:隐微不显之言。
微, 隐藏。盖其意在言
外,隐微 难知,故称微
言。[李奇曰:"隐微不
显之言也。"师古曰:
"精微要妙之言耳。"]
七十子:
师古曰:"七十子,谓弟子达者七十二人。举其成数,故言七十。"
乖:异;不一致。
故春秋分为五 :
韦昭曰:"谓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也。"
诗分为四 :
韦昭曰:"谓毛氏﹑齐﹑鲁﹑韩。"
易有数家之传 :参注[5]。
战国从衡:"从","纵"的古字;"衡",通"横"。
真伪分争:
战国诸子纷立,略见《荀子·非十二相篇》、《庄子·天下篇》。
庄子诋孔丘为鲁国之巧伪人(《庄子·盗跖篇》) ;韩非子讼儒墨必(揣测)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非愚即诬(《韩非子·显学篇》) 。
此道家法家与儒墨争真伪也。
荀子诋子思、孟子案往旧造说(《非十二子》)
此儒家与儒家争真伪也。
殽:杂乱。(师古曰:"殽,杂也。" 《说文·殳部》:"殽,相杂错也。" ) 淆,水混浊。 (《玉篇·水部》:"淆,浑也。") 注云"殽"为"淆"的异体字,误。
刘歆《移太常博士书》:"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陈,孔子之道抑,孙吴之术兴。"
阮孝绪《七录序》:"逮于战国,殊俗异政,百家竞起,九流互作。"(见《广弘明集》)
燔灭文章:燔,烧。文章,指书籍。
《艺文志讲疏》:秦焚书,始商鞅。 《韩非子·和氏篇》:"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其后,秦赖客卿,殄灭六国。《吕览》著书,斯谏逐客,旧法不行。始皇三十 四年,天下一统,博士论 辨(辩)于杯酒
之间,遂重兴焚书之狱,较昔
之祸及 于一国者,而更祸及天
下焉。
司马迁《史记》两记其事:
《始皇本纪》: "(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
者弃世。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
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
旦。所不去者,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
法令,以吏为师。'制曰:
'可'。"
《李斯传》:"李斯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史官掌焚书。--秦记不烧。
"非博士官所职,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博士官所职不烧。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刘歆《移太常博士书》:"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令,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汉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讲疏》:齐召南曰:"此二句指高祖时萧何收秦图籍(《史记·萧相国世家》:'沛公至咸阳,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书藏之。')楚元王学诗(《汉书·楚元王传》),惠帝时除挟书之令(《史记·惠帝纪》:'四年三月皇帝冠,赦天下,除挟书令。')文帝使晁错受《尚书》,使博士作《王制》,又置《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博士(《汉书·翟方进传》:'孝文帝始置五经博士。' )即其事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崩乐坏,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
书缺简脱:师古曰:"编绝散落,故简脱。"
喟然而称:师古曰: "喟,叹息之貌也。"
闵:通"悯"。忧伤的样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
十二"悯泣"注:"悯,忧皃(貌)也。"
《汉书·武帝纪》:武帝元朔五年诏曰"盖闻道(导)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崩乐坏,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励)贤材焉。"
于是,公孙弘为学官,廼请曰:"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谕下。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它如律令。......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汉书·儒林传》)
建藏书之策 :建,立。《说文·廴部》:"建,立朝律也。"注"公布"误。
策:《周礼·春官·内史》"则策命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策,谓以简策书王命。"《释名·释书契》:"策,书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也。"(如淳曰:"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
又《文选》卷三十八卷《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李善注引刘歆《七略》曰:"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故内则延阁、广内、秘书之府。"
置写书之官:写,誊录副本。
"至成帝时"句:
《汉书·成帝纪》:成帝河平三年秋八月,谒者陈农使(为使),使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
向字子政,《汉书》有传。生于西汉昭帝元凤二年(前79年),卒于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
成帝河平三年八月,刘向校中祕书(《成帝纪》),子歆同受诏,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时帝方精于诗、书,观览古文(《楚元王传》) ,故为此诏也。设无帝之好学,恐两汉文化,未得有如彼之盛也。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 :
太史令尹咸校数术 :师古曰:数术:"占卜之书。"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
师古曰:方技,"医药之书也。"--合理的统筹与细密的分工。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师古曰:"已,毕也。"
师古曰:"撮,总取也。"
条其篇目:综核众本,定著篇章,厘定篇次,确定篇名。
其中,?°条其篇目?±称"目",今曰?°目次?±;
"撮其指意?±又称"叙",今曰 "内容提要"。
合"叙"与"目"是为"录"。
《隋书·经籍志》:"古者史官既司篇籍,著有目录,以为纲纪。"目录=="条其篇目+撮其指意?±
关于刘向整理文献的方法与条例,详参:
邓骏捷的博士论文《刘向研究--文献学家刘向及其学术成就》
《别录》:"讎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者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讎。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
《风俗通》曰:"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亦治也。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改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歆于是总羣书而奏其《七略》 :其事当在建平元年春夏间。
阮孝绪《〈七录〉序》:"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
《讲疏》:盖附在本书者,谓之《叙录》,如今存《管子》、《晏子》、《春秋》、《战国策》等诸"绪录"是也。而别为一书者,谓之《别录》。
阮孝绪《〈七录〉序》:"刘向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子歆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讲疏:盖歆著《七略》,本其父向《别录》之撮要。《七略》之纲,原定于向,歆特卒父业者。故后世亦谓《别录》为《七略别录》欤?第观歆《上山海经表》,则又卒父业《叙录》之事,不仅奏其《七略》而已也。《隋》、《唐》志咸著录向《七略别录》二十卷、歆《七略》七卷,明二书详略悬殊。南宋而后,二书尽亡。
中国古籍的分类,肇自西汉刘向的《别录》。尔后,向子歆取《别录》(将中国古籍分为六大类,外加总序)以成《七略》。?ü×?o?á??÷?üò?à′μ???"ˉò?2ú£?3/4-1yD£?±?¢*?àà£?±à3é???1/4?£???????·2"1/2?ê??D1ú???1/4?§μ??a??£????òê?ò"2?±|1óμ?1?′ú?§ê?ê·?£
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师古曰:"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
阮孝绪《〈七录〉序》: "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
师古曰:"六艺,六经也。"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师古曰:"删去浮冗,取其指要也。其每略所条家及篇数,有与总凡不同者,转(为)[写]脱误,年代久远,无以详知。"
东汉班固撰《汉书》,删取《七略》而成《艺文志》,一因向、歆分类。
向、歆《别录》、《七略》 南宋之后失传,主要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 》考证: ?°班固因《七略》而志《艺文》,其与歆异者,特其注有出入,使后人可考刘氏原本。?±
?°班固本注岁依《七略》,而语多从简。?±
六艺略:
1、易(13家,294篇)
2、书(9家,412篇)
3、诗(6家,416卷)
4、礼(13家,555篇)
5、乐(6家,165篇)
6、春秋(23家,948篇)
7、论语(12家,229篇)
8、孝经(11家,59篇)
9、小学(10家,45篇)
9类 ,103家,3123篇。
诸子略:
1、儒(53家,836篇)
2、道(37家,993篇)
3、阴阳(21家,369篇)
4、法(10家,217篇)
5、名(7家,36篇)
6、墨(6家,86篇)
7、纵横(12家,107篇)
8、杂(20家,403篇)
9、农(9家,114篇)
10、小说(15家,1380篇)
10类 ,189家,4324篇。
诗赋略:
1、赋一[楚辞](20家,361篇)
2、赋二[汉赋](21家,274篇)
3、赋三(25家,136篇)
4、杂赋(12家,233篇)
5、歌诗(28家,314篇)
5类 ,106家,314篇。
兵书略:
1、兵权谋(13家,259篇)
2、兵形势(11家,92篇,图18卷)
3、兵阴阳(16家,249篇,图10卷)
4、兵技巧(13家,199篇)
4类 ,53家,790篇,图43卷。
数术略:
1、天文(21家,445卷)
2、历谱(18家,606卷)
3、五行(31家,652卷)
4、蓍龟(15家,401卷)
5、杂占(18家,313卷)
6、形法(6家,122卷)
6类 ,190家,2528卷。
方技略:
1、医经(7家,217卷)
2、经方(11家,274卷)
3、房中(8家,186卷)
4、神仙(10家,205卷)
4类,36家,868卷。
共:38类,596家,13269篇(卷)。
附:四部的由来
西晋荀勖撰《中经新簿》,首创四部分类法,分甲、乙、丙、丁四部。
甲部(六艺略除"春秋") 1、六艺 2、小学
乙部 (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1、古诸子百家 2、近世子家 3、兵书 4、术数
丙部(六艺略之?°春秋?±) 1、史记 2旧事 3、皇览簿 4、杂事
丁部(诗赋略) 1、诗赋 2、图赞 3、汲冢书
东晋李充在《晋元帝四部目录》中,调换乙丙两部次序,成为新的甲乙丙丁四部,其中
乙部为史书(六艺略之?°春秋?±)
丙部为诸子百家、兵书、兵家、术数(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隋书·经籍志》改称经、史、子、集。
《隋书?¤经籍志》及分类: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志》后又一部文籍总录。前有总序,历述从秦汉至隋800余年间秘阁文献聚散存亡,并述编撰体例。分经、史、子、集四部40类。后附道经、佛经二类。
经:六艺略(除?°春秋?±)
史:六艺略之?°春秋?±
子: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集:诗赋略
自是以后,史志、书目遂遵行之。
乾隆年间,开四库,编撰《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完工后--把书前的提要集中编为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型古籍提要目录。分经、史、子、集四大类,下辖44小类,小类下或分子目。经部10类,史部15类,子部14类,集部5类。
经部10类:
1、易
2、书
3、诗
4、礼(下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6子目)
5、春秋
6、孝经
7、五经总义
8、四书
9、乐
10、小学(下分训诂、字书、韵书3子目)
主要包括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立国指导思想、典范著作的"十三经",以及历代阐述、注释著作、阅读这些著作的工具书(小学)。
史部15类:
1、正史
2、编年史
3、纪事本末
4、别史
5、杂史
6、诏令奏议(下分诏令、奏议2子目)
7、史钞
8、四书
9、载记
10、时令
11、地理(下分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遊记、外纪9子目)
12、职官(下分官制、官箴2子目)
13、政书(下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子目)
14目录(下分经籍、金石2子目)
15、史评
除包括历代史书外,还收录政治、法律、外交、地理、教育等。
子部14类:
1、儒家
2、兵家
3、法家
4、农家
5、医家
6、天文算法(下分推步、算书2子目)
7、术数(下分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子目)
8艺术(下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子目)
9、谱录(下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子目)
10、杂家(下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子目)11、类书
12、小说家(下分杂事、异闻、琐语3子目)
13、释家
14、道家
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艺术,宗教等。
集部5类:
1、楚辞
2、别集
3、总集
4、诗文评
5、词曲(下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子目)
仿《七略》《汉书·艺文志》,"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其纲。四十四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晰条目。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卷首《凡例》)
总序、小序相当于《七略》的《辑略》。可以当成一部简明学术史读。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与四部分类法:
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图书馆古籍编目》附录一《四库全书总目》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对照表。
R医学
R2中国医学
章旨:简述中国学术源流及《艺文志》编篡经过。
第 二 段
内经、外经:
古今编书,常取其论学宗旨所在,或者是纲领性的、精义所存的东西称为内篇,而作为内篇的辅助部分的,或者是作者所不看重的,比较不成系统的称为外篇或者杂篇。如:《庄子》、《淮南子》、《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中之所谓内篇,至少是作者自己认为是书中的纲领和精要部分。
新校本後漢書/列傳/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 - 2705 -
漢 自 武 帝 頗 好 方 術 ,?-?-自 是 習 為 內 學 。
注:內 學 謂 圖 讖 之 書 也 . 其 事 祕 密 , 故 稱 內 。
新校本宋史/志/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藝文四/子類/道家附釋氏神仙類/神仙- 5193 -
中 央 黃 老 君 洞 房 內 經 一 卷
黃 老 中 道 君 洞 房 內 經 一 卷
佛教经典:内经。
六版教材P145下《大医精诚》后的阅读文选:
《備急千金要方》卷一《大醫習業第一》: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黄帝鍼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脉、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裏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苖、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隂陽禄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至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鑚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羣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覩事則不能黙而識之;
不讀内經,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徳;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赜,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
起:确立。"起"无阐发义。
本:根源。
死生之分:死生,不可治与可治;分,界限。
用(之):以(之) ;根据(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
度:忖度;考虑;谋划。
箴石:师古曰:"箴,所以刺病也。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箴音之林反。砭音彼廉反。"
所施:使用的种类及多少。
齐和之所宜:适宜的调配比例与剂量。
师古曰:"齐音才诣反,其下并同。和音乎卧反。"
和,齐均有调配义,同义复用。
慈石:慈,"磁"的古字。慈石产于慈州之山阴,故名。因其质为石,遂加"石"旁作"礠",复省作"磁"。
慧琳《一切经音义》大乘广五蕴论"礠石"条:"礠石:上音慈。《吕氏春秋》云:礠石能召铁。《本草》云:礠石一名玄石,一名处石,若有孔,孔中赤色者名慈石,无孔青黑色名玄石。生慈州之山阴,能吸铁,好者虚悬三四针。能消铁毒。经意取吸铁为喻也。"
瘉:好转或痊愈。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愈"。
章旨:
第 三 段
痹:师古曰:"痹,风湿之病,音必二反。"
疝:师古曰:"疝,心腹气病,音山谏反,[又音删]。"
瘅:师古曰:"瘅,黄病,音丁韩反。"
俞拊:应劭曰:"黄帝时医也。"师古曰:"拊音肤。"
瘲瘛:师古曰:"小儿病也。瘛音充制反。瘲音子用反。"
本:根据。
假:借助。
因:顺应。
气感: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隋書》卷十六《律曆志上·律·候氣》 (P394) :"后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候气,仰观云色。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符契焉。"
《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P887 ):"丙辰,前罗文府果毅李敬贞论封禅须明水实樽:'《淮南子》云:"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云:"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数石。"王充《论衡》云:'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水于月,相去甚远,而火至水来者,气感之验也。'"
《素问·五常政大論》:"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
又:"帝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详参《素问》七篇大论。任应秋《运气学说》。
五苦六辛:指药物的四气五味。五、六,虚数。
致水火之齐 :致,给予。《庄子·逍遥遊》:"请致天下"成玄英疏:"致,与也。"齐,同"剂",配方。
[不]见[于外]:见,同"现",显露。
是所独失:这是特别违背经方使用之道的。独,特别。
章旨:
第 四 段
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极、际,最高境界。"际"注:"会合",误。
《广韵·祭韵》:"际,边也。"
《楚辞·天问》"九天之际"洪兴祖补注: "际,边也。"
章旨:
芝菌 :师古曰:"服饵芝菌之法也。"
真:自然之道。这里指自然的寿命(天年)。《汉书·杨王孙传》"以反吾真"颜师古注: "真者,自然之道也。"
《庄子·大宗师》:"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莊子集釋·內篇·齊物論第二》郭象注:"夫 死 生 之 變 , 猶 春 秋 冬 夏 四 時 行 耳 。"
古人认为,上寿一百二十岁。
游求于其外:向真(自然之道)之外求取得道成仙,长生不死。游,向外延伸;其,指真,即自然的寿命(天年)。
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参《庄子·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弔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 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诞欺 :欺骗。同义复用。
怪迂:怪异不经。
师古曰:"诞,大言也。迂,远也。"
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师古曰:"《礼记》载孔子之言。索隐,求索隐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妄令后人有所祖述,非我本志。"
章旨:
第六、七段
生生之具 :养生的工具。上"生",养。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郑玄注:"生猶養也。"
《文選·左太沖〈魏都賦〉》:"至於山川之倬詭,物產之魁殊,或名奇而見稱,或實異而可書。生生之所常厚,洵美之所不渝。 "李善引鄭玄《周禮》注曰:"生,猶養也。"
秦和:师古曰:"和,秦医名也。"
诊:师古曰:"诊,视验,谓视其脉及色候也。诊音轸,又音丈刃反。"
晻味:师古曰:"晻与暗同。"
论:
序:编次。
章旨:
小 结
第一段:总论学术源流,并叙述《别录》、《七略》、《艺文志》编撰始末。
第二至五段:分四小类列出方技类著作的书目、概述每类著作的学术特色。
第六、七段:总括方技类著作的数目及卷数,总论方技这门技术的源流。
怎样通过目录著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a?a横的方面:
如:经学,读《六艺略》时,参照汉代史传所载经学(《史记?¤儒林传》、《汉书?¤儒林传》、《后汉书?¤儒林传》、《经典释文?¤序录》)
诸子学,读《诸子略》,参照《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吕氏春秋·不二篇》、《淮南子·要略篇》、《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管晏列传》《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史记·孟荀列传》,推广之。
中医药学,读《方技略》,参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汉书?¤方术?¤郭玉华佗传》、《三国志?¤魏书?¤方伎?¤华佗》等?a?a考察中医药学术源流,著述体例
--纵的方面
将汉以后各代学术升降,著述流别,通过《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经籍志》、《四库提要》等,贯通起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
中医学术
《四库提要·医家类》小叙:"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病情万变,难守一宗。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明制定医院十三科,颇为繁碎,而医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分隶为难,今通以时代为次。 《汉志》医经、经方二家后,
有房中、神仙二家,后人误读为一,故服饵导引,歧途颇杂,今悉删除。《周礼》有兽医,《隋志》载治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间,今从其例,附录此门,而退置于末简,贵人贱物之义也。太素脉法,不关治疗,今别收入术数家,兹不著录。"
目录学知识介绍
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目录学
1、知读何书
陈鐘凡《古书读校法》:"苟读书不加采择,不别部居,漫羡杂陈,虽多奚益?盖不顾读法者,不可与言治学矣。"
张之洞《輶軒语》论"读书宜有门径"云:"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读古书,首先要了解古籍的分类--目录学。
2、周知学术流别
透过史志书目,不但可以了解其时的藏书状况、书之作者、版本源流、内容概要等,亦可考据学术思想的渊源流变。
陈鐘凡《古书读校法》?°论读书之方法?±:?°治诸子应知流别?±
张尔田《校讎学纂微》:"目录之学,其重在周知一代之学术及一家一书之宗趣......剖析条流,以为纲纪。"
陈垣《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a?a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1届毕业生谈话纪要》三条经验:
一是从目录学入手。
可以知道各书的大概情况。这就是涉猎。其中有大批的书可以?°不求甚解?±。?°十三岁发现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书目列举很多书名,下面注着这本书有多少卷,是谁所作,什么刻本好。我一看,觉得这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
"懂得目录学,则对中国历史书籍大体上能心中有数。目录学就是历代书籍的介绍,它使我们大概知道有什么书,也就是使我们知道究竟都有什么文化遗产,看看祖遗的历史著作仓库里有什么存货,要调查研究一下。如果连遗产都有什么全不知道,怎么批判?怎能继承呢?
萧何入关,先收秦图籍,为的是可以了解其关梁厄塞、户口钱粮等。我们做学问也应如此,也要先知道这门学问的概况。
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研究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的材料也就可以叫容易找到了。
经常翻翻目录书,一来在历史书籍的领域中可以扩大视野,二来因为书目熟,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方便,并可以轻松掌握前人研究成果,对自己的教学科研都会有帮助。?±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过好几遍"。
第三节、如何学习目录学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22引金榜:?°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搜集材料丰富。
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分析《汉书艺文志》体例颇精。
陈国庆编《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本。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另,《张舜徽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书籍:
余嘉锡撰《目录学发微》,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余嘉锡说文献学》本,后者还收录了作者的《古书通例》。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目录学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三《目录编》,齐鲁书社1998年版。
了解每类学问的重要书目及主要版本(买书指引):
张之洞编、范希曾补《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另参: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了解医书主要内容及版本:
李学勤等,《四库大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丁福保,杨家骆,《四部总录·医药编》,台湾鼎文书局(附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最后一册)。......
查找没有单行本的中医古籍: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阳海清,《中国丛书综录补编》,广陵书局。
阳海清,《中国丛书广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四库全书书目索引》
《续修四库全书书目索引》
《明清名医名著大成》目次
《中国医学大成》及续编、三编目次
《三三医书》第一、二、三集目次
《珍本医书集成》目次
《 汉书·艺文志 》 序
及方技略
教学目的:
1、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中医学术源流。
2、 熟悉文中的三种字。
3、掌握重点词语、实词活用及特殊语序、句型。
4、 熟练、通顺、准确地语译全文。
解 题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艺文志》者,《汉书》十志之一。艺,六艺也。......贾谊曰:'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新书·六术篇》)......文,文学也。......故艺文者,兼赅六艺百家之名也。"
第一段
仲尼:司马迁《孔子世家》赞:"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
微言:隐微不显之言。
微, 隐藏。盖其意在言
外,隐微 难知,故称微
言。[李奇曰:"隐微不
显之言也。"师古曰:
"精微要妙之言耳。"]
七十子:
师古曰:"七十子,谓弟子达者七十二人。举其成数,故言七十。"
乖:异;不一致。
故春秋分为五 :
韦昭曰:"谓左氏﹑公羊﹑谷梁﹑邹氏﹑夹氏也。"
诗分为四 :
韦昭曰:"谓毛氏﹑齐﹑鲁﹑韩。"
易有数家之传 :参注[5]。
战国从衡:"从","纵"的古字;"衡",通"横"。
真伪分争:
战国诸子纷立,略见《荀子·非十二相篇》、《庄子·天下篇》。
庄子诋孔丘为鲁国之巧伪人(《庄子·盗跖篇》) ;韩非子讼儒墨必(揣测)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非愚即诬(《韩非子·显学篇》) 。
此道家法家与儒墨争真伪也。
荀子诋子思、孟子案往旧造说(《非十二子》)
此儒家与儒家争真伪也。
殽:杂乱。(师古曰:"殽,杂也。" 《说文·殳部》:"殽,相杂错也。" ) 淆,水混浊。 (《玉篇·水部》:"淆,浑也。") 注云"殽"为"淆"的异体字,误。
刘歆《移太常博士书》:"重遭战国,弃笾豆之礼,理军旅之陈,孔子之道抑,孙吴之术兴。"
阮孝绪《七录序》:"逮于战国,殊俗异政,百家竞起,九流互作。"(见《广弘明集》)
燔灭文章:燔,烧。文章,指书籍。
《艺文志讲疏》:秦焚书,始商鞅。 《韩非子·和氏篇》:"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其后,秦赖客卿,殄灭六国。《吕览》著书,斯谏逐客,旧法不行。始皇三十 四年,天下一统,博士论 辨(辩)于杯酒
之间,遂重兴焚书之狱,较昔
之祸及 于一国者,而更祸及天
下焉。
司马迁《史记》两记其事:
《始皇本纪》: "(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有敢偶语《诗》《书》
者弃世。以古非今者族。
吏见知不举者同罪。令
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
旦。所不去者,医药卜
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
法令,以吏为师。'制曰:
'可'。"
《李斯传》:"李斯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使天下无以古非今。"
"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史官掌焚书。--秦记不烧。
"非博士官所职,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博士官所职不烧。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刘歆《移太常博士书》:"陵夷至于暴秦,焚经书,杀儒士,设挟书之令,行是古之罪,道术由此遂灭。"
汉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讲疏》:齐召南曰:"此二句指高祖时萧何收秦图籍(《史记·萧相国世家》:'沛公至咸阳,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书藏之。')楚元王学诗(《汉书·楚元王传》),惠帝时除挟书之令(《史记·惠帝纪》:'四年三月皇帝冠,赦天下,除挟书令。')文帝使晁错受《尚书》,使博士作《王制》,又置《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博士(《汉书·翟方进传》:'孝文帝始置五经博士。' )即其事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迄孝武世,书缺简脱,礼崩乐坏,圣上喟然而称曰:"朕甚闵焉。"
书缺简脱:师古曰:"编绝散落,故简脱。"
喟然而称:师古曰: "喟,叹息之貌也。"
闵:通"悯"。忧伤的样子。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
十二"悯泣"注:"悯,忧皃(貌)也。"
《汉书·武帝纪》:武帝元朔五年诏曰"盖闻道(导)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崩乐坏,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励)贤材焉。"
于是,公孙弘为学官,廼请曰:"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谕下。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它如律令。......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汉书·儒林传》)
建藏书之策 :建,立。《说文·廴部》:"建,立朝律也。"注"公布"误。
策:《周礼·春官·内史》"则策命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策,谓以简策书王命。"《释名·释书契》:"策,书教令于上,所以驱策诸下也。"(如淳曰:"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
又《文选》卷三十八卷《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李善注引刘歆《七略》曰:"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故内则延阁、广内、秘书之府。"
置写书之官:写,誊录副本。
"至成帝时"句:
《汉书·成帝纪》:成帝河平三年秋八月,谒者陈农使(为使),使求遗书于天下。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 :
向字子政,《汉书》有传。生于西汉昭帝元凤二年(前79年),卒于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
成帝河平三年八月,刘向校中祕书(《成帝纪》),子歆同受诏,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时帝方精于诗、书,观览古文(《楚元王传》) ,故为此诏也。设无帝之好学,恐两汉文化,未得有如彼之盛也。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 :
太史令尹咸校数术 :师古曰:数术:"占卜之书。"
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
师古曰:方技,"医药之书也。"--合理的统筹与细密的分工。
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师古曰:"已,毕也。"
师古曰:"撮,总取也。"
条其篇目:综核众本,定著篇章,厘定篇次,确定篇名。
其中,?°条其篇目?±称"目",今曰?°目次?±;
"撮其指意?±又称"叙",今曰 "内容提要"。
合"叙"与"目"是为"录"。
《隋书·经籍志》:"古者史官既司篇籍,著有目录,以为纲纪。"目录=="条其篇目+撮其指意?±
关于刘向整理文献的方法与条例,详参:
邓骏捷的博士论文《刘向研究--文献学家刘向及其学术成就》
《别录》:"讎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者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为讎。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
《风俗通》曰:"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亦治也。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改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歆于是总羣书而奏其《七略》 :其事当在建平元年春夏间。
阮孝绪《〈七录〉序》:"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随竟奏上,皆载在本书。时又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
《讲疏》:盖附在本书者,谓之《叙录》,如今存《管子》、《晏子》、《春秋》、《战国策》等诸"绪录"是也。而别为一书者,谓之《别录》。
阮孝绪《〈七录〉序》:"刘向别集众录,谓之《别录》,子歆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讲疏:盖歆著《七略》,本其父向《别录》之撮要。《七略》之纲,原定于向,歆特卒父业者。故后世亦谓《别录》为《七略别录》欤?第观歆《上山海经表》,则又卒父业《叙录》之事,不仅奏其《七略》而已也。《隋》、《唐》志咸著录向《七略别录》二十卷、歆《七略》七卷,明二书详略悬殊。南宋而后,二书尽亡。
中国古籍的分类,肇自西汉刘向的《别录》。尔后,向子歆取《别录》(将中国古籍分为六大类,外加总序)以成《七略》。?ü×?o?á??÷?üò?à′μ???"ˉò?2ú£?3/4-1yD£?±?¢*?àà£?±à3é???1/4?£???????·2"1/2?ê??D1ú???1/4?§μ??a??£????òê?ò"2?±|1óμ?1?′ú?§ê?ê·?£
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
师古曰:"辑与集同,谓诸书之总要。"
阮孝绪《〈七录〉序》: "一篇即六篇之总最,故以《辑略》为名。"
师古曰:"六艺,六经也。"
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师古曰:"删去浮冗,取其指要也。其每略所条家及篇数,有与总凡不同者,转(为)[写]脱误,年代久远,无以详知。"
东汉班固撰《汉书》,删取《七略》而成《艺文志》,一因向、歆分类。
向、歆《别录》、《七略》 南宋之后失传,主要内容保存在班固《汉书?¤艺文志》中。
章宗源《隋书?¤经籍志 》考证: ?°班固因《七略》而志《艺文》,其与歆异者,特其注有出入,使后人可考刘氏原本。?±
?°班固本注岁依《七略》,而语多从简。?±
六艺略:
1、易(13家,294篇)
2、书(9家,412篇)
3、诗(6家,416卷)
4、礼(13家,555篇)
5、乐(6家,165篇)
6、春秋(23家,948篇)
7、论语(12家,229篇)
8、孝经(11家,59篇)
9、小学(10家,45篇)
9类 ,103家,3123篇。
诸子略:
1、儒(53家,836篇)
2、道(37家,993篇)
3、阴阳(21家,369篇)
4、法(10家,217篇)
5、名(7家,36篇)
6、墨(6家,86篇)
7、纵横(12家,107篇)
8、杂(20家,403篇)
9、农(9家,114篇)
10、小说(15家,1380篇)
10类 ,189家,4324篇。
诗赋略:
1、赋一[楚辞](20家,361篇)
2、赋二[汉赋](21家,274篇)
3、赋三(25家,136篇)
4、杂赋(12家,233篇)
5、歌诗(28家,314篇)
5类 ,106家,314篇。
兵书略:
1、兵权谋(13家,259篇)
2、兵形势(11家,92篇,图18卷)
3、兵阴阳(16家,249篇,图10卷)
4、兵技巧(13家,199篇)
4类 ,53家,790篇,图43卷。
数术略:
1、天文(21家,445卷)
2、历谱(18家,606卷)
3、五行(31家,652卷)
4、蓍龟(15家,401卷)
5、杂占(18家,313卷)
6、形法(6家,122卷)
6类 ,190家,2528卷。
方技略:
1、医经(7家,217卷)
2、经方(11家,274卷)
3、房中(8家,186卷)
4、神仙(10家,205卷)
4类,36家,868卷。
共:38类,596家,13269篇(卷)。
附:四部的由来
西晋荀勖撰《中经新簿》,首创四部分类法,分甲、乙、丙、丁四部。
甲部(六艺略除"春秋") 1、六艺 2、小学
乙部 (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1、古诸子百家 2、近世子家 3、兵书 4、术数
丙部(六艺略之?°春秋?±) 1、史记 2旧事 3、皇览簿 4、杂事
丁部(诗赋略) 1、诗赋 2、图赞 3、汲冢书
东晋李充在《晋元帝四部目录》中,调换乙丙两部次序,成为新的甲乙丙丁四部,其中
乙部为史书(六艺略之?°春秋?±)
丙部为诸子百家、兵书、兵家、术数(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隋书·经籍志》改称经、史、子、集。
《隋书?¤经籍志》及分类: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志》后又一部文籍总录。前有总序,历述从秦汉至隋800余年间秘阁文献聚散存亡,并述编撰体例。分经、史、子、集四部40类。后附道经、佛经二类。
经:六艺略(除?°春秋?±)
史:六艺略之?°春秋?±
子:诸子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集:诗赋略
自是以后,史志、书目遂遵行之。
乾隆年间,开四库,编撰《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完工后--把书前的提要集中编为一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型古籍提要目录。分经、史、子、集四大类,下辖44小类,小类下或分子目。经部10类,史部15类,子部14类,集部5类。
经部10类:
1、易
2、书
3、诗
4、礼(下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6子目)
5、春秋
6、孝经
7、五经总义
8、四书
9、乐
10、小学(下分训诂、字书、韵书3子目)
主要包括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立国指导思想、典范著作的"十三经",以及历代阐述、注释著作、阅读这些著作的工具书(小学)。
史部15类:
1、正史
2、编年史
3、纪事本末
4、别史
5、杂史
6、诏令奏议(下分诏令、奏议2子目)
7、史钞
8、四书
9、载记
10、时令
11、地理(下分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遊记、外纪9子目)
12、职官(下分官制、官箴2子目)
13、政书(下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子目)
14目录(下分经籍、金石2子目)
15、史评
除包括历代史书外,还收录政治、法律、外交、地理、教育等。
子部14类:
1、儒家
2、兵家
3、法家
4、农家
5、医家
6、天文算法(下分推步、算书2子目)
7、术数(下分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子目)
8艺术(下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子目)
9、谱录(下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子目)
10、杂家(下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子目)11、类书
12、小说家(下分杂事、异闻、琐语3子目)
13、释家
14、道家
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艺术,宗教等。
集部5类:
1、楚辞
2、别集
3、总集
4、诗文评
5、词曲(下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子目)
仿《七略》《汉书·艺文志》,"四部之首,各冠以总序,撮述其源流正变,以挈其纲。四十四类之首,亦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晰条目。如其义有未尽,例有未该,则或于子目之末,或于本条之下,附注案语,以明通变之由。"(卷首《凡例》)
总序、小序相当于《七略》的《辑略》。可以当成一部简明学术史读。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与四部分类法:
参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图书馆古籍编目》附录一《四库全书总目》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对照表。
R医学
R2中国医学
章旨:简述中国学术源流及《艺文志》编篡经过。
第 二 段
内经、外经:
古今编书,常取其论学宗旨所在,或者是纲领性的、精义所存的东西称为内篇,而作为内篇的辅助部分的,或者是作者所不看重的,比较不成系统的称为外篇或者杂篇。如:《庄子》、《淮南子》、《抱朴子》、《史通》、《文史通义》等,书中之所谓内篇,至少是作者自己认为是书中的纲领和精要部分。
新校本後漢書/列傳/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 - 2705 -
漢 自 武 帝 頗 好 方 術 ,?-?-自 是 習 為 內 學 。
注:內 學 謂 圖 讖 之 書 也 . 其 事 祕 密 , 故 稱 內 。
新校本宋史/志/卷二百五 志第一百五十八/藝文四/子類/道家附釋氏神仙類/神仙- 5193 -
中 央 黃 老 君 洞 房 內 經 一 卷
黃 老 中 道 君 洞 房 內 經 一 卷
佛教经典:内经。
六版教材P145下《大医精诚》后的阅读文选:
《備急千金要方》卷一《大醫習業第一》: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黄帝鍼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脉、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裏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苖、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隂陽禄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至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鑚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羣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覩事則不能黙而識之;
不讀内經,則不知有慈悲喜捨之徳;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凶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赜,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而盡善盡美者矣!
起:确立。"起"无阐发义。
本:根源。
死生之分:死生,不可治与可治;分,界限。
用(之):以(之) ;根据(百病之本,死生之分 )。
度:忖度;考虑;谋划。
箴石:师古曰:"箴,所以刺病也。石谓砭石,即石箴也。古者攻病则有砭,今其术绝矣。箴音之林反。砭音彼廉反。"
所施:使用的种类及多少。
齐和之所宜:适宜的调配比例与剂量。
师古曰:"齐音才诣反,其下并同。和音乎卧反。"
和,齐均有调配义,同义复用。
慈石:慈,"磁"的古字。慈石产于慈州之山阴,故名。因其质为石,遂加"石"旁作"礠",复省作"磁"。
慧琳《一切经音义》大乘广五蕴论"礠石"条:"礠石:上音慈。《吕氏春秋》云:礠石能召铁。《本草》云:礠石一名玄石,一名处石,若有孔,孔中赤色者名慈石,无孔青黑色名玄石。生慈州之山阴,能吸铁,好者虚悬三四针。能消铁毒。经意取吸铁为喻也。"
瘉:好转或痊愈。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愈"。
章旨:
第 三 段
痹:师古曰:"痹,风湿之病,音必二反。"
疝:师古曰:"疝,心腹气病,音山谏反,[又音删]。"
瘅:师古曰:"瘅,黄病,音丁韩反。"
俞拊:应劭曰:"黄帝时医也。"师古曰:"拊音肤。"
瘲瘛:师古曰:"小儿病也。瘛音充制反。瘲音子用反。"
本:根据。
假:借助。
因:顺应。
气感:二十四节气的变化。
《隋書》卷十六《律曆志上·律·候氣》 (P394) :"后齐神武霸府田曹参军信都芳,深有巧思,能以管候气,仰观云色。尝与人对语,即指天曰:「孟春之气至矣。」人往验管,而飞灰已应。每月所候,言皆无爽。又为轮扇二十四,埋地中,以测二十四气。每一气感,则一扇自动,他扇并住,与管灰相应,若符契焉。"
《旧唐书》卷二十三《礼仪志三》(P887 ):"丙辰,前罗文府果毅李敬贞论封禅须明水实樽:'《淮南子》云:"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注云:"方诸,阴燧,大蛤也。熟摩拭令热,以向月,则水生。以铜盘受之,下数石。"王充《论衡》云:'阳燧取火于日,方诸取水于月,相去甚远,而火至水来者,气感之验也。'"
《素问·五常政大論》:"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
又:"帝曰:必先歲氣,無伐天和。"
详参《素问》七篇大论。任应秋《运气学说》。
五苦六辛:指药物的四气五味。五、六,虚数。
致水火之齐 :致,给予。《庄子·逍遥遊》:"请致天下"成玄英疏:"致,与也。"齐,同"剂",配方。
[不]见[于外]:见,同"现",显露。
是所独失:这是特别违背经方使用之道的。独,特别。
章旨:
第 四 段
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极、际,最高境界。"际"注:"会合",误。
《广韵·祭韵》:"际,边也。"
《楚辞·天问》"九天之际"洪兴祖补注: "际,边也。"
章旨:
芝菌 :师古曰:"服饵芝菌之法也。"
真:自然之道。这里指自然的寿命(天年)。《汉书·杨王孙传》"以反吾真"颜师古注: "真者,自然之道也。"
《庄子·大宗师》:"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莊子集釋·內篇·齊物論第二》郭象注:"夫 死 生 之 變 , 猶 春 秋 冬 夏 四 時 行 耳 。"
古人认为,上寿一百二十岁。
游求于其外:向真(自然之道)之外求取得道成仙,长生不死。游,向外延伸;其,指真,即自然的寿命(天年)。
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 :参《庄子·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弔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 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诞欺 :欺骗。同义复用。
怪迂:怪异不经。
师古曰:"诞,大言也。迂,远也。"
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
师古曰:"《礼记》载孔子之言。索隐,求索隐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妄令后人有所祖述,非我本志。"
章旨:
第六、七段
生生之具 :养生的工具。上"生",养。
《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六曰事典以富邦國,以任百官,以生萬民。"郑玄注:"生猶養也。"
《文選·左太沖〈魏都賦〉》:"至於山川之倬詭,物產之魁殊,或名奇而見稱,或實異而可書。生生之所常厚,洵美之所不渝。 "李善引鄭玄《周禮》注曰:"生,猶養也。"
秦和:师古曰:"和,秦医名也。"
诊:师古曰:"诊,视验,谓视其脉及色候也。诊音轸,又音丈刃反。"
晻味:师古曰:"晻与暗同。"
论:
序:编次。
章旨:
小 结
第一段:总论学术源流,并叙述《别录》、《七略》、《艺文志》编撰始末。
第二至五段:分四小类列出方技类著作的书目、概述每类著作的学术特色。
第六、七段:总括方技类著作的数目及卷数,总论方技这门技术的源流。
怎样通过目录著作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a?a横的方面:
如:经学,读《六艺略》时,参照汉代史传所载经学(《史记?¤儒林传》、《汉书?¤儒林传》、《后汉书?¤儒林传》、《经典释文?¤序录》)
诸子学,读《诸子略》,参照《庄子·天下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吕氏春秋·不二篇》、《淮南子·要略篇》、《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史记·孔子世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史记·管晏列传》《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史记·孟荀列传》,推广之。
中医药学,读《方技略》,参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后汉书?¤方术?¤郭玉华佗传》、《三国志?¤魏书?¤方伎?¤华佗》等?a?a考察中医药学术源流,著述体例
--纵的方面
将汉以后各代学术升降,著述流别,通过《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文献通考·经籍志》、《四库提要》等,贯通起来。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
中医学术
《四库提要·医家类》小叙:"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与易水之学争;观戴良作《朱震亨传》,知丹溪之学,与宣和局方之学争也。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法,病情万变,难守一宗。故今所叙录,兼众说焉。明制定医院十三科,颇为繁碎,而医家所著,往往以一书兼数科,分隶为难,今通以时代为次。 《汉志》医经、经方二家后,
有房中、神仙二家,后人误读为一,故服饵导引,歧途颇杂,今悉删除。《周礼》有兽医,《隋志》载治马经等九家,杂列医书间,今从其例,附录此门,而退置于末简,贵人贱物之义也。太素脉法,不关治疗,今别收入术数家,兹不著录。"
目录学知识介绍
第一节、为什么要学习目录学
1、知读何书
陈鐘凡《古书读校法》:"苟读书不加采择,不别部居,漫羡杂陈,虽多奚益?盖不顾读法者,不可与言治学矣。"
张之洞《輶軒语》论"读书宜有门径"云:"泛滥无归,终身无得;得门而入,事半功倍。......今为诸生指一良师,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一过,即略知学问门径矣。"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一:"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读古书,首先要了解古籍的分类--目录学。
2、周知学术流别
透过史志书目,不但可以了解其时的藏书状况、书之作者、版本源流、内容概要等,亦可考据学术思想的渊源流变。
陈鐘凡《古书读校法》?°论读书之方法?±:?°治诸子应知流别?±
张尔田《校讎学纂微》:"目录之学,其重在周知一代之学术及一家一书之宗趣......剖析条流,以为纲纪。"
陈垣《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a?a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61届毕业生谈话纪要》三条经验:
一是从目录学入手。
可以知道各书的大概情况。这就是涉猎。其中有大批的书可以?°不求甚解?±。?°十三岁发现张之洞的《书目答问》,书目列举很多书名,下面注着这本书有多少卷,是谁所作,什么刻本好。我一看,觉得这是个门路,就渐渐学会按着目录买自己需要的书看。?±
"懂得目录学,则对中国历史书籍大体上能心中有数。目录学就是历代书籍的介绍,它使我们大概知道有什么书,也就是使我们知道究竟都有什么文化遗产,看看祖遗的历史著作仓库里有什么存货,要调查研究一下。如果连遗产都有什么全不知道,怎么批判?怎能继承呢?
萧何入关,先收秦图籍,为的是可以了解其关梁厄塞、户口钱粮等。我们做学问也应如此,也要先知道这门学问的概况。
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研究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的材料也就可以叫容易找到了。
经常翻翻目录书,一来在历史书籍的领域中可以扩大视野,二来因为书目熟,用起来得心应手,非常方便,并可以轻松掌握前人研究成果,对自己的教学科研都会有帮助。?±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读过好几遍"。
第三节、如何学习目录学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22引金榜:?°不通《汉艺文志》,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学问之眉目,著述之门户也。?±
清?¤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搜集材料丰富。
孙德谦《汉书艺文志举例》,分析《汉书艺文志》体例颇精。
陈国庆编《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中华书局1983年?°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本。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另,《张舜徽学术论著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书籍:
余嘉锡撰《目录学发微》,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余嘉锡说文献学》本,后者还收录了作者的《古书通例》。
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合编《目录学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
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之三《目录编》,齐鲁书社1998年版。
了解每类学问的重要书目及主要版本(买书指引):
张之洞编、范希曾补《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另参:
洪湛侯,《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了解医书主要内容及版本:
李学勤等,《四库大辞典》,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
丁福保,杨家骆,《四部总录·医药编》,台湾鼎文书局(附在《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最后一册)。......
查找没有单行本的中医古籍: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上海古籍出版社。
阳海清,《中国丛书综录补编》,广陵书局。
阳海清,《中国丛书广录》,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四库全书书目索引》
《续修四库全书书目索引》
《明清名医名著大成》目次
《中国医学大成》及续编、三编目次
《三三医书》第一、二、三集目次
《珍本医书集成》目次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DOC附件(9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