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药文化
编号:10962098
与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共辉煌和新世纪人类健康事业同进步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518期
     喜迎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50周年

    2006年9月,伴随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前进的步伐,北京中医药大学将走过50年的风雨历程。

    “中医药学是中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进步与革新。半个世纪以前,北京中医学院等4所中医院校建立,以此为标志,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开始了探索和发展的征程。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半个世纪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发展历程以一个缩影印证着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建立、发展和壮大的历史。

    50年征程 50年求索

    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征程刚刚起步,现代高等中医教育便被推到了历史的潮头。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现代高等中医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
, 百拇医药
    1956年3月,卫生部和高等教育部共同制订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所中医学院的组建方案和教学计划。明确规定中医学院的方针及任务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有计划地培养为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保健事业服务的、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体魄健全的、掌握中医学术知识及医疗技术并具有现代医学基本知识的高级中医人才。”

    1956年8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北京中医学院正式成立。同年9月5日,第一批通过国家考试录取的大学生进入了中医学院的课堂,从此拉开了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序幕。

    1960年,北京中医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高等院校,成为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排头兵。

    经过几十年间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专业人才和开展高水平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北京中医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
, 百拇医药
    199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我国惟一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办学层次进一步提升。

    2000年,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了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结构布局战略性调整和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学校的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半个世纪以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尽管其间也经受过艰难困苦,走过曲折的道路,但它始终以昂扬的斗志,一路高歌,走向辉煌。

    50年积淀 50年辉煌

    踏上创业与成长征程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经过半个世纪的追寻和探索,不断发展壮大,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扩大中医药学的国际影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http://www.100md.com
    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特色日益突出。到目前为止,学校各类在校生达到18165名,与建校初期相比,增长了160多倍,其中外国留学生和台港澳学生比例居全国高校前列。逐步建立起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主体、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医、药、针、管、护多专业协调发展,专科、本科、本硕连读、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培养人才,全日制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对外教育等多类型办学,形成了以人才培养高层次、教育教学国际化为发展方向的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大力开展联合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并共建科学研究和临床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共建的新模式,率先在医学院校中建立了远程教育学院,并创办了独立学院,进一步拓展了新的办学空间。50年来,学校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高级中医药人才30000余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各类中医药人才13000余名。

    学科建设长足发展,办学实力显著增强。“九五”期间全面启动“211工程”建设,各重点学科学术水平明显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国家级重点学科由原来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6个,并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9个,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均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覆盖了3个一级学科。建设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显示了比较雄厚的办学实力。
, 百拇医药
    科学研究成绩斐然,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以稳定的研究方向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充分借鉴现代高新技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使重大课题立项实施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得到显著提高。近20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48项,获得科研经费20457万元,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51项,经费13930万元。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90项。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重大项目方面,获“973”首席科学家项目1项,牵头“973”课题8项;在国家级基础研究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2年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获教育部创新团队1项。这些重大进展,标志着学校科学研究进入国家和教育部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重点领域。建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以及多种形式的联合共建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科研层次及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人才结构显著改善。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及结构有了显著变化。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职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占6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56%。现有博士生导师175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4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学者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获得者2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入选者4名,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高等学校全国博士论文奖”获得者2名,17位教师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4位教师获得“全国中青年医学之星”荣誉称号,还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2名,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6名,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5名。教师的职务结构、学历层次得到明显改善,学术梯队建设取得显著进步。
, 百拇医药
    对外交流非常广泛,国际影响日趋扩大。推进办学的国际化,是学校业已具备的优势和着力打造的亮点。数十年来,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长盛不衰。共接待79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访学者、专家和政府官员14283人次,派遣专家1740人次外出讲学、医疗、考察、研修和参加国际会议。先后与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与境外32所正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从1996年起,与英国Middlesex大学合作,首次在境外开办了中医学本科学历教育。在德国创办的魁茨汀医院已成为对外医疗合作的范例,得到德国政府、我国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

    附属医院建设卓有成效,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工作作为学校主体工作之一,多年来得到长足发展。附属医院注重强化综合服务功能,突出专科专病特色,加强教学基地建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现有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症医疗中心1个。创办于1958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先后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附属东方医院于1999年12月正式开诊,目前已成为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两所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辐射全国,面向国际,正在为卫生保健和防治重大疾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校办企业健康发展,拳头产品享誉全国。建于1958年的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现代化的生产设施和先进的工艺技术,于2001年通过小容量注射液GMP认证,2003年通过了固体制剂和口服液生产线GMP认证,具备规模化、规范化生产注射液、片剂和口服液的能力,成为集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的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开创了中药大复方针剂的先河,于1992、1995、1997年连续三次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1997年清开灵注射液又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扶持并推广,已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乳块消片和降糖甲片被列入2001年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为进一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滴水映射着太阳的光辉。”北京中医药大学50年来的进步与成就,既是几代北中医人辛勤耕耘结出的硕果,同时也书写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昔日的辉煌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激励北中医人去迎接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
, http://www.100md.com
    建首善之校 瞻未来发展

    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的时代,中医药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高等中医药教育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向新世纪,北京中医药大学正加快发展步伐,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宏观战略上,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结合学校的优势和所处行业特点,着重在4个方面做出重要贡献:1.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赋予时代特征,在把中医药学提升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方面做出贡献;2.促进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用高科技提升传统中医药产业水准,在使之成为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现代生命产业和现代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做出贡献;3.坚持为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健康事业服务的宗旨,为提高中医药贡献率和拓展中医药全面参与保健康复的领域做出贡献;4.不断提高办学的先进性、通用性和开放性,提升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贡献。与此相应,从完善办学理念出发,实现4个根本转变:1.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从培养单纯中医药人才向培养为人类健康事业服务的各类高素质人才转变;2.在服务模式上,从为中医药事业服务向为中医药全面参与健康事业服务转变;3.在办学模式上,努力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变;4.在学校发展模式上,努力从外向型大学向国际化大学转变。
, http://www.100md.com
    在发展目标上,坚持“追求卓越,止于至善”。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一流中医药大学。即以中医药为特色优势,为中医药事业服务和为促进中医药全面参与健康事业服务的多学科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

    在办学水平上,坚持建设“首善之校”的原则,努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居全国高等院校前列,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等多数学科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站在国际中医药教育、科研及开发的前沿,为确保我国在中医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在办学特色上,坚持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及促进中医药全面参与健康事业服务,在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升中医药科技产业、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能力等方面办出特色;完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方面办出特色;调整学科结构,建立协调有序的学科共生链,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在学科建设方面办出特色;推动国际化进程,在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台港澳地区学生教育、境外办学、境外办医等方面办出特色,发挥高等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示范和窗口作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经50年锤炼的北中医人将更加从容和自信地面对新的挑战,恪守“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校训精神,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中医药大学,“与新中国高等中医教育共辉煌,和新世纪人类健康事业同进步。”,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