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壮族 > 《壮医学史》
编号:10962144
第六章 第四节 诊断方法--重视目诊,多种诊法合参
http://www.100md.com 《壮医学史》
     壮医在汉魏以后诊断方法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且许多方法独具特色,现常用的有:目诊、问诊、望诊、脉诊、腹诊、甲诊、指诊、耳诊。

    一、目诊

    壮语称眼睛为"勒答"。壮医对眼睛极为重视,认为这是天地赋予人体的窗口,是光明的使者,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所在。人体脏腑之精上注于目,所以眼睛能包含一切、洞察一切,也能反映百病。眼睛长在"巧坞"上,直接受"巧坞"指挥,因此壮医在疾病诊断上,把目诊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目诊可以确诊疾病,可以推测顶后,可以判断死亡。人体内的脏腑气血,"三道"、"两路"、"巧坞"等功能状况,都可以通过目诊而获得相对准确的信息。

    壮医目诊的要义是:医者的眼睛可以洞察百病,患者的眼睛可以反映百病。两者配合,就可以诊断疾病。老一辈壮医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眼睛的神采、色泽、灵活度、干涩、视力、脉络等诊断疾病。至后来有总结、发展和提高,并受牛、马等兽医目诊的启发,形成了现在的一套比较规范的壮医目诊法。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壮医目诊专家黄老五副主任医师,在继承前辈目诊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并借助现代放大镜技术,把壮医目诊技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四倍放大镜下,通过观察眼睛巩膜的色泽、形态以及眼睛上脉络的细微变化,来判断疾病的病位,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性,并做出预后判断。初步的整理研究观察表明:人体不同器官、不同组织、不同部位的病变,都可以在眼白膜(巩膜)上有特定的信号反映区;同一器官、组织的不同疾病,在反映区上可有不同的异变信号。还可据以判断疾病的新旧轻重。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首先,根据异变信号出现在巩膜上的位置和形象,测知病变的器官、部位及性质。然后根据患者巩膜上的脉络形态、颜色及有无斑点等情况进行分型。一般来说,脉络着色深(绛红色、深红色)提示为久病;脉络着色浅(鲜红色、粉红色)提示为新病;脉络弯曲频率密集提示为重病、急病;脉络弯曲频率缓提示病情较轻缓。此外,还要分辨不同的兼证,临证常见的有:

    挟湿型:脉络边缘浸润混浊,界线不清为挟有湿气。

    挟风型:脉络散乱多为有风。

    挟火型:脉络多且集中靠近瞳孔者为多火。

    挟寒型:脉络散靠眼球边缘为有寒。

    挟淤型:巩膜上有黑斑为挟有淤血,有蓝斑为虫积。

    壮医目诊法可概括为:着色深浅判新久,弯曲频率别轻重,脉络混浊有湿气,脉络散乱多为风,脉络近瞳属于火,脉络靠边属于寒,黑斑淤来蓝斑虫,临床目诊辨分明。

    二、问诊

    问诊,壮医又称询诊。医者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病人的病史及发病情况,以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灶,确定治疗方案。一般先问自然(壮浯指自体感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9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