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各地传统医学 > 民族医药 > 壮族 > 《壮医学史》
编号:10962188
第九章 第三节 壮医药现状和发展前景(2)
http://www.100md.com 《壮医学史》
     附一:壮医药医疗、科研机构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桂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桂西壮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南宁地区人民医院,1986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批准,扩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南宁地区人民医院,直属南宁地区行署)。医院占地面积6.664万平方米,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现有职工746人,壮族319人,占42.76%。其中高级医务人员35人,壮族占45.7%;中级医务人员186人,壮族占31.2%;初级医务人员351人,壮族占49.3%。医院设临床科室22个,包括民族医内科、民族医外科、中医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医技科室10个,开放病床600张。日均门诊量1700余人次。临床上以治疗心血管疾病、泌尿系结石、胸腹肿瘤等见长。并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医熏蒸、微型刀针等疗法。自1976年以来,该院多次参加援外工作,并取得一批医疗科研成果:肺原性心脏病研究获广西第一届科学大会科研奖;马内青霉(Penicilliosis mameffei)研究(并发现国内首例病人)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成果二等奖;广西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体外反搏的临床治疗研究获南宁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B超引导穿刺导向器研制获南宁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微型刀针治疗组织损伤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获南宁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 百拇医药
    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和壮医门诊部

    创建于1983年4月1日,壮医药研究所及下设的壮医门诊部是以发掘、整理、研究壮族医药为主的科研及医疗机构。注重壮医壮药、壮医药线点灸、壮医针挑等壮医特色医疗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其中壮医针挑治疗头痛、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泄泻、痛经、崩漏、小儿遗尿和各种皮肤病等方面有独到之处。注重推广壮医药线点灸在临床上的运用,同时举办各种面授、函授班共21期,培训国内外学员3 000多人,并在省级以上学术会议交流论文12篇,在省级医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结膜炎125例疗效分析"一文,在第三届全国针法灸法学术讨论会上获优秀论文奖。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

    该所是1985年5月经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立的我国首家省(区)级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全民所有制,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1993年2月,经中国中医研究院发文批准,同意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加挂"中国中医研究院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的牌子。研究所位于南宁市明秀东路36号,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设有附属医院及壮医基础理论研究室,壮医临床研究室,瑶医研究室,民族药研究室,医史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室,制剂室,科技情报资料室及培训部等业务科室。主办《民族医药报》,全国公开发行。现有职工156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26人,壮族占46.15%;中级科技人员60人,壮族占52.5%;初级科技人员26人,壮族占42.31%。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任务是:对我国南方壮、瑶等少数民族医药进行发掘整理、研究提高。曾承担国家级及部、局、厅、所级的60多项科研课题和任务。已有数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从1986年起,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整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起在全区开展民族医药普查工作,初步摸清丁广西民族医药的现状。经过几年的潜心努力,该所已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民族医药科研机构,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
, 百拇医药
    广西药用植物园

    位于广西南宁市茅桥,创建于1959年,前身是广西药物试验场,1981年改称现名。全园占地面积2,400,000平方米。先后引种栽培了药用植物2130多种,药用动物11种,是我国和亚太地区面积最大、栽培品种最多的药用植物园。拥有广西特产药物区、药物疗效分类区、草本药物区、木本药物区、荫生药物区、藤本植物区、温室区、姜科药物区、药用动物区、民族药物区及混乱药物鉴别区等11个药物展览区,是中草药和民族药科研、生产、教学、利普基地。全园现有职工263人,其中高、中级科研人员33人。主要从事收集保存中药材种质资源,引种栽培国内外药用植物,特别重视对进口南药和民族药的调查研究与开发利用,保存与扩大繁殖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以及研究解决广西地道药材生产中的问题。近年来该园先后有"田七高产研究"等多项成果获全国、自治区、局级科技进步奖。该园在开展栽培试验研究的同时,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制出降压灵、风湿药片、肝炎灵、健骨针等药物,绞股蓝茶、广西甜茶等保健饮料。目前该园与45个国家和地区有技术往来,与12个国家和20个地区的植物园建立了种子种苗交换关系。
, 百拇医药
    广西民族医药协会

    1986年12月成立,挂靠在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民族医药协会是民族医药工作者的学术性群众团体,其宗旨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努力继承、发掘、整理和提高民族医药,积极开展民族医药科研和学术交流,团结广大民族医药人员,加强民族团结,密切党、人民政府和广大民族医药人员的联系,反映广大民族医药人员的意见和愿望,维护、保障广大民族医药人员的合法权益:协会现有会员800多人。

    民族医药报

    1989年1月5日创刊,为医药专业性周报,全国发行,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主办:该报是全国唯一专门介绍我国56个民族民间验方、秘方和家庭医疗保健知识的报纸,以"民族民间、简便实用、一心一意、服务家庭"为宗旨,着眼于交流、介绍各民族民间验方、秘方和独特的医疗技法,富有民族特色。

    广西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
, 百拇医药
    建于1983年3月,现有职工1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医师2人。由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传人龙玉乾任所长。目前该所主要是在临床上推广运用民族医疗技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杂症。治疗病种达150多种,年门诊量约6万人次。该所在推广运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方面有一定的影响,美国、澳大利亚及港澳地区学者曾前来参观学习。

    广西百色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

    建于1986年4月,现有职工11人,其中中级科技人员3人,医士1人,聘请民族民间医生7人。建所以来,通过信函形式对百色地区民族医药情况进行调查,共收集单方、验方3000多条,医药歌诀2000多首及部分医籍手抄本,整理编写了《壮医学简编》、《壮医药知识汇编》。并在百色地区民族卫校、隆林县卫校及那坡县卫校开设壮医课程,在百色、靖西、那坡、德保、田林、隆林、乐业等县举办各种短期培圳班及面授、函授班,共培训学员3600多人次:该所门诊部运用灯火灸、药线点灸、刮痧、针挑等20多种壮医疗法,为群众诊治疾病,收到良好效果。年门诊量约16,000人次。1990年10月,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
, 百拇医药
    广西天等县民族医院

    成立于1987年5月,现有职工15人,其中中医副主任医师1人,中医主治医师2人,中医师1人,民族医医师1人,其他卫技人员4人。医院开设中医、民族医、针灸、药线点灸、推拿正骨等门诊科室以及配备有B超、胃电图、理疗、临床检验等设备的医技科室,突出中医药、民族医药的诊疗特色,运用民族医疗技法治疗常见病及多发病,在跌打损伤、神经衰弱、风湿、小儿疳积等病症的治疗上取得良好效果。年门诊量约83,000人次。在当地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西龙州县民族医院

    该院前身为龙州镇卫生院,1984年改为龙州县中医院,1987年改为龙州县民族医院。该院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固定资产75万元,设备总值15万元,现有职工45人,其中医技人员34人。医院门诊部设临床科室6个以及检验、放射、心电图、B超等医技科室,开放病床35张,开展针灸、拔火罐、传统针刺、壮医药线点灸、隔姜艾灸、药灸、药物竹筒拔罐、壮医药物熏蒸(热敷)、推拿按摩等民族医疗技法治疗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年门诊量约8万人次,年住院人数约700人次。

    广西马山县民族医院

    成立于1989年4月,前身是马山县合群乡卫生院。医院占地面积2057平方米,建筑面积1988.76平方米。现有职工44人,其中卫技人员39人,均为少数民族,其中中医副主任医师1人,中医主治医师4人,其他主治医师2人。医院设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壮医诊疗室、针灸推拿室及相应的医技科室,开放病床60张,运用中医、西医和独特的民族医疗技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年门诊量1万多人次、该院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