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经络病机
http://www.100md.com
《中医病因病机学》
经络又称经脉,包括正经和奇经两大类,以及络脉、经别、经筋等。正经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其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行气血,联结表里上下、脏腑官窍、四肢百骸,使人体生命活动保持整体性。故《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奇经有八,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正经气血。其中冲、任、督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带脉环腰,总束诸脉,故此四脉与妇女经、带、胎、产关系密切。至于阴饶、阳饶、阴维、阳维,关乎阴阳的交会与维护。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云:"八脉丽于下,隶属于肝肾"。吴鞠通也说:"八脉丽于肝肾,如树之有本也。阴阳交媾,生生化化,全赖乎此。"指出奇经八脉的生理病理与肝肾的关系十分密切。络脉包括别络、浮络 孙络。别络较大。共有十五,即十二经与任、督各有别络一支,加上脾之大络,其功能是加强经脉之间的沟通与调节作用。络脉浮行于表浅者,称为浮络;最细小的分枝,称为孙络,主要功能是直接渗濡灌注气血津液于全身组织。至于经别与经筋,其功能与正经相似.不过某些方面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 http://www.100md.com
经络病机,主要是指经络中气血盛衰及运行异常等病变机理。由于经络是联系人体表里内外的通路,故经络为病可以累及脏腑,脏腑病变也可以从经络反映出来。故其病理变化有病在经,病在络,病在脏,病在腑,经腑同病,经脏同病等具体内容。不论病在经络或病在脏腑,其病候总由经络所循行和络属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来,因此,经络脏腑病变总有其特定的病候。观察病候表现及其部位便可辨别病属何机。例如,足厥阴肝经经脉布两胁、抵少腹而上连目系,功主疏泄,如郁滞不畅,则可发生胁痛、少腹痛等症状,而从胁痛、少腹痛等症状便可知是足厥阴肝经之病;手太阴肺经其经脉起于胸部,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如郁滞不畅,则可发生咳嗽、气喘、胸痛、鼻塞等症状,而出现这些症状便可知是手太阴肺经之病。再以头痛为例,前额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等,都是根据经络的行径确定的。《灵枢,邪客篇》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梆;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腿。"其气所"留"之处,便是其经络所过之地。可见,经络脏腑病候一般都反映于其循行的部位,因此,不同的经络脏腑为病也就有其不同的、固定的病候了。但为什么有些病候又为多经所共有呢?例如,从经络行径反映的病候来讲,头痛、颊肿、颈肿、缺盆中痛、掌心热、肩外侧痛等,就是胆、膀胱、大肠、胃、肺、小肠、三焦、心包络诸经所共有。这是出于"经络交叉"形成的。对于这种情况,要判断其病属何经,必须综合经络循行部位所出现的其它病候加以综合分析。如肺、胃、胆均有缺盆中痛,但属肺经者,多兼有脯臂侧痛厥和肩背痛;属胃经者,多兼胸腕乳脐腹部疼痛,膝腔厥冷或肿痛和足背病等;属胆经者,多兼胸胁痛不能转侧,足腔外侧痛,颔肿等病候。再如,手太阴肺经与足少阴肾经之病都可发生咳喘,手太阴肺之经络直属肺脏,郁滞不畅,自然会发生咳喘症状;而足少阴肾经虽直属于肾,但其经络从肾上贯膈入肺中,故其病亦可发生咳喘。这两经都可出现咳喘之候,就是"经络交叉"的缘故。要分清咳喘属肺属肾,当从其兼候中进行分析,一般说,肺经咳喘多兼肺胀、胸闷、缺盆中痛,肾经咳喘多兼心悬、善恐、惕惕然如人将捕之等病候。此外,某些脏腑病虽无"经络交叉"亦可出现共同症状。例如,肺病出现肾病的小便不利,肾病出现脾病的食欲不振等,这就须结合脏腑的生克、表里关系加以理解。
, http://www.100md.com
关于经络为病,《灵枢?经脉篇》有"是动"、"所生病"之分。根据马王堆医帛《足臂十一脉》(甲种)记载,在足臂部阴阳而各脉为病的提法是"其病",而没有"是动"、"所生病"的提法。其后,《足臂十一脉》(乙种)开始区分为"是动"、"所生病",但内容与"其病"相一致。直到《灵枢,经脉篇》才有"是动"、"所生病"的提法,其所包含的病证也相应地增多了,除心月"「脾肺肾所生病外,还确定了津液血脉筋骨气七种所生病。对于"是动"、"所生病"的理解历来议论纷绘。《难经》认为,"《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流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流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元.滑寿《难经本义》持不同见解,认为"然邪亦有只在气,亦有只在血者,又不可以先后拘也。"清,徐大椿《难经绛释》则认为,"《经脉篇》是动诸病,乃本经之自病,所生诸病,则以类推而旁及他经者。"张隐庵《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解释为"夫是动者病见于外,所生者病见于内。"最近,中医研究院等单位新编《简明中医辞典》(试用本)又认为,"是动"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所生"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也有理解成:"是动"是指本经经脉及其联属的脏腑因外邪引动而发病,"所生病"是指本经及其所联属的脏腑发生的疾病。如此等等,分歧殊甚。其实,《难经》作者的解释是对的,因为"是动"和"所生(产)病",原本讲的是这两组病证的变动与产生,势必涉及其病机变化的先后过程。"故先为是动",表述了经脉因异常变动(包括郁滞不畅和运行逆乱等)而发生的病证;"后所生病也",是说随后产生的病证,这是一个由浅而深,由经脉而脏腑津液血脉筋骨气的病机变化过程。有人称"是动"为原发性或急性病候,或前驱症性质,"所生病"属于继发性或慢性病候,或后遗症性质。但实际上这两组病候的区分是相对的,通常都是相互交叉出现,在今日之实际应用价值如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 十二经病机150
第二节 奇经八脉154, http://www.100md.com
, http://www.100md.com
经络病机,主要是指经络中气血盛衰及运行异常等病变机理。由于经络是联系人体表里内外的通路,故经络为病可以累及脏腑,脏腑病变也可以从经络反映出来。故其病理变化有病在经,病在络,病在脏,病在腑,经腑同病,经脏同病等具体内容。不论病在经络或病在脏腑,其病候总由经络所循行和络属的特定部位反映出来,因此,经络脏腑病变总有其特定的病候。观察病候表现及其部位便可辨别病属何机。例如,足厥阴肝经经脉布两胁、抵少腹而上连目系,功主疏泄,如郁滞不畅,则可发生胁痛、少腹痛等症状,而从胁痛、少腹痛等症状便可知是足厥阴肝经之病;手太阴肺经其经脉起于胸部,开窍于鼻,职司呼吸,如郁滞不畅,则可发生咳嗽、气喘、胸痛、鼻塞等症状,而出现这些症状便可知是手太阴肺经之病。再以头痛为例,前额痛属阳明经,偏头痛属少阳经,枕、项痛属太阳经等,都是根据经络的行径确定的。《灵枢,邪客篇》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 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梆;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腿。"其气所"留"之处,便是其经络所过之地。可见,经络脏腑病候一般都反映于其循行的部位,因此,不同的经络脏腑为病也就有其不同的、固定的病候了。但为什么有些病候又为多经所共有呢?例如,从经络行径反映的病候来讲,头痛、颊肿、颈肿、缺盆中痛、掌心热、肩外侧痛等,就是胆、膀胱、大肠、胃、肺、小肠、三焦、心包络诸经所共有。这是出于"经络交叉"形成的。对于这种情况,要判断其病属何经,必须综合经络循行部位所出现的其它病候加以综合分析。如肺、胃、胆均有缺盆中痛,但属肺经者,多兼有脯臂侧痛厥和肩背痛;属胃经者,多兼胸腕乳脐腹部疼痛,膝腔厥冷或肿痛和足背病等;属胆经者,多兼胸胁痛不能转侧,足腔外侧痛,颔肿等病候。再如,手太阴肺经与足少阴肾经之病都可发生咳喘,手太阴肺之经络直属肺脏,郁滞不畅,自然会发生咳喘症状;而足少阴肾经虽直属于肾,但其经络从肾上贯膈入肺中,故其病亦可发生咳喘。这两经都可出现咳喘之候,就是"经络交叉"的缘故。要分清咳喘属肺属肾,当从其兼候中进行分析,一般说,肺经咳喘多兼肺胀、胸闷、缺盆中痛,肾经咳喘多兼心悬、善恐、惕惕然如人将捕之等病候。此外,某些脏腑病虽无"经络交叉"亦可出现共同症状。例如,肺病出现肾病的小便不利,肾病出现脾病的食欲不振等,这就须结合脏腑的生克、表里关系加以理解。
, http://www.100md.com
关于经络为病,《灵枢?经脉篇》有"是动"、"所生病"之分。根据马王堆医帛《足臂十一脉》(甲种)记载,在足臂部阴阳而各脉为病的提法是"其病",而没有"是动"、"所生病"的提法。其后,《足臂十一脉》(乙种)开始区分为"是动"、"所生病",但内容与"其病"相一致。直到《灵枢,经脉篇》才有"是动"、"所生病"的提法,其所包含的病证也相应地增多了,除心月"「脾肺肾所生病外,还确定了津液血脉筋骨气七种所生病。对于"是动"、"所生病"的理解历来议论纷绘。《难经》认为,"《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流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流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元.滑寿《难经本义》持不同见解,认为"然邪亦有只在气,亦有只在血者,又不可以先后拘也。"清,徐大椿《难经绛释》则认为,"《经脉篇》是动诸病,乃本经之自病,所生诸病,则以类推而旁及他经者。"张隐庵《黄帝内经灵枢集注》解释为"夫是动者病见于外,所生者病见于内。"最近,中医研究院等单位新编《简明中医辞典》(试用本)又认为,"是动"者,"主要由经脉传来,非本脏腑所生,故名是动","所生"者,"一般由本脏腑所生,并非经脉传来,故名所生。"也有理解成:"是动"是指本经经脉及其联属的脏腑因外邪引动而发病,"所生病"是指本经及其所联属的脏腑发生的疾病。如此等等,分歧殊甚。其实,《难经》作者的解释是对的,因为"是动"和"所生(产)病",原本讲的是这两组病证的变动与产生,势必涉及其病机变化的先后过程。"故先为是动",表述了经脉因异常变动(包括郁滞不畅和运行逆乱等)而发生的病证;"后所生病也",是说随后产生的病证,这是一个由浅而深,由经脉而脏腑津液血脉筋骨气的病机变化过程。有人称"是动"为原发性或急性病候,或前驱症性质,"所生病"属于继发性或慢性病候,或后遗症性质。但实际上这两组病候的区分是相对的,通常都是相互交叉出现,在今日之实际应用价值如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一节 十二经病机150
第二节 奇经八脉15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