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肠瘘的外科治疗(附12例报告)
摘要:为探讨十二指肠瘘的外科治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对1981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13例十二指肠瘘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分析。其中治愈8例,治愈率6154%;死亡3例,死亡率2308%;未完成全程治疗2例。说明早期诊断,采取及时有效的十二指肠内减压及肠外引流,控制感染,纠正内稳态失衡,合理营养支持,选择性的手术治疗为主要内容的个体化综合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十二指肠瘘;治疗;腹外伤
十二指肠瘘是处理上最为棘手的肠外瘘,死亡率高达25%~42%[1]。为提高治疗水平,现将我院普外科1981年1月~2005年1月间收治的13例十二指肠瘘病例资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例。年龄18~62岁,平均38岁。瘘口位于十二指肠球部4例,降部6例,水平部3例。高流量瘘12例,低流量瘘1例。致瘘原因:腹外伤修复术后4例,伤后手术探查漏诊2例,胆道手术损伤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十二指肠侧瘘1例,消化道大出血行肠切开探查术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后1例。合并胰瘘1例,回肠瘘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腹腔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
12 治疗
根据不同病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早期积极纠正内稳态失衡,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及肠外引流,合理应用抗生素,联合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善宁,我院20世纪90年代后期使用)。4例因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行导管式十二指肠造瘘减压、腹腔多管引流。3例因腹腔脓肿经切口引流,6例从原引流管引流,均经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早期使用全胃肠外营养(TPN)。瘘控制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1例十二指肠球部瘘经过3个月的治疗,瘘仍未闭合,二期行单纯修补术。
2 结果
自愈7例,经二期手术修补治愈1例,治愈率6154%,治愈病例中有875%自愈。瘘自愈时间44~202d,平均86d。死亡3例,病死率2308%。感染性休克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2例因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合并腹腔出血加速了死亡。未完成全程治疗2例。
3 讨论
31 治疗
十二指肠瘘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行十二指肠腔内减压及肠外引流,控制感染,合理营养支持,纠正内稳态失衡,根据肠瘘的三个不同阶段治疗,争取瘘自愈。
311 早期诊断:对有右中上腹部损伤史,出现局限性甚至弥漫性腹膜炎者,应高度警惕十二指肠损伤。B超、CT示腹膜后血肿、积气,腹腔穿刺液呈血性或胆汁色有助于诊断。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十二指肠损伤,应及时剖腹探查处理,不但可以减少肠瘘的发生,也可降低死亡率。术中对十二指肠周围血肿,尤其有绿染、气肿者,应切开后腹膜全程探查十二指肠。文献报道[2]伤后超过24h手术者,病死率为40%~50%,个别达65%。本组均非早期病例,1例伤后4d转入我院行手术引流,术后死于感染性休克。对胃十二指肠及胆道手术后出现右上腹痛伴有压痛及肌紧张,持续发热,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超过正常术后反应时限和程度时,尤其是腹腔引流见胆汁色肠液,应考虑十二指肠瘘。此时,经口或引流管行水溶性造影剂造影,可明确诊断。它还能了解瘘的部位、数目、路径、瘘口大小、肠道的连续性。
312 控制感染:目前感染是导致肠外瘘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死亡病人的80%~90%[2]。因此控制感染是提高肠瘘病人生存率的关键。感染的控制主要在于建立通畅的引流,将高酶、高腐蚀性的十二指肠液引出体外,使弥漫性瘘变为可控制的局限性外瘘。手术应力求简单。可采用导管式十二指肠造瘘术,将一蕈型管通过胃窦部或十二指肠残端、侧壁置入十二指肠腔,并以带蒂大网膜覆盖固定。利用大网膜的吸收修复作用,吸收部分渗液,促进瘘愈合。肠外及双下腹置双套管引流。本组4例弥漫性瘘采用此术式。其余9例局限性瘘,或经切口引流,或经原腹腔引流管引流,同时加强胃肠减压。此外,还应加强全身抗感染治疗。根据腹腔感染为混合感染的特点,选用二联强力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喹喏酮类药物联合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或替硝唑、克林霉素),此后根据脓液的培养和药敏加以调整。瘘口周围皮肤可用氧化锌软膏涂抹加凡士林纱条围垒保护。
313 纠正内稳态失衡、营养支持与瘘流量控制:十二指肠瘘早期大量消化液丢失及腹腔感染,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高消耗状态、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常需补充1500~3000kcal以上的热量及各种营养素、水、电解质,通过中心静脉行TPN,不但可满足病人所需,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而且可使病人的胃肠道分泌液量减少50%~70%,增加瘘的自愈率,也利于再次手术。但使用中应注意非蛋白热卡、氮、胰岛素的配比等。一般经过2~3d内稳态失衡的纠正即开始TPN。但长期TPN会带来代谢紊乱、导管败血症、肠粘膜屏障损害等并发症,而肠内营养则可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只要提供不低于总热量20%的肠内营养就可避免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与肠道的菌群易位。故一旦瘘得到控制,应尽快过渡至肠内营养[3]。可经从瘘口置入远端肠内的营养管或经空肠营养管注入要素膳、牛奶、豆浆混合液等。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可明显减少肠瘘量,但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其对瘘的自愈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反而较高[4~6]。为此,对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使用目前多在营养支持1周后,且仅短期使用。我科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此法,效果良好。但是外源性营养物并不能解决病人的高代谢状态。黎介寿等在此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显著提高了瘘自愈率,并且可达到早期快速自愈[7-8]。但国外对生长激素在重症监护病房使用的研究表明,病人的死亡率明显增加。为此,目前在危重病人中并不推荐使用[9]。此外,还可将瘘液回输至远端肠道。中后期对瘘道可采用堵塞的办法。
314 确定性手术:经过早中期治疗,约10%~50%的瘘口可自愈[10]。本组治愈病例中有875%自愈。对经过2~3个月的治疗,感染已控制,局部炎症水肿消退,营养状况良好,瘘口仍不愈合的病人,在行决定性手术解决瘘的机械原因后,采用单纯修补,再附加带蒂浆肌片贴敷修补术,大多数可获成功。本组1例因是十二指肠球部瘘,故仅行单纯修补治愈。对少数十二指肠损伤严重,或合并胰腺损伤的病人,可采用幽门旷置术、十二指肠憩室化、空肠Roux-Y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但这一治疗策略治疗期长,耗费大。为缩短疗程,近年来对部分早期肠外瘘试行早期确定性手术,在围手术期加用生长激素,获得成功。早期确定性手术有可能成为今后肠外瘘的早期治疗方法[8]。
315 其它:加强重要器官的维护及合并症的处理等,如治疗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本组2例因合并消化道大出血加速死亡。
参考文献:
[1]刘承训十二指肠瘘的诊治问题[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10):3-5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60-1103
[3]任建安,黎介寿感染病人的营养支持策略及途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8
[4]Alvarez C ,McFadden DW,Reber HAComplicated enterocutaneous fistulas:failure of octreotide to improve healing[J]World J Surg, 2000,24(5):533-537
[5]Sancho JJ,di Costanzo J,Nubiola P,et al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octreotide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enterocutaneous fistulas[J]Br J Surg,1995,82(5):638-641
[6] Martineau P,Shwed JA,Denis RIs octreotide a new hope for enterocutaneous and external pancreatic fistulas closure?[J] Am J Surg,1996,172(4):386-395
[7]黎介寿,任建安,王新波,等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促进肠外瘘自愈的机理与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6):447-450
[8]任建安,王革非,范朝刚,等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治疗肠外瘘——方法与策略的改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5):287
[9] Daly JM The evolution of surgical nutrition:nutrition and anabolic interventions[J] Ann Surg,1999,229(1):19-20
[10]秦新裕,雷勇十二指肠瘘的处理[J]临床外科杂志,2001,9(5):271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银川750004)
(责任编辑:王秀玉), http://www.100md.com(徐俊,王磊,胡志鹏)
关键词:十二指肠瘘;治疗;腹外伤
十二指肠瘘是处理上最为棘手的肠外瘘,死亡率高达25%~42%[1]。为提高治疗水平,现将我院普外科1981年1月~2005年1月间收治的13例十二指肠瘘病例资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例。年龄18~62岁,平均38岁。瘘口位于十二指肠球部4例,降部6例,水平部3例。高流量瘘12例,低流量瘘1例。致瘘原因:腹外伤修复术后4例,伤后手术探查漏诊2例,胆道手术损伤4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十二指肠侧瘘1例,消化道大出血行肠切开探查术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后1例。合并胰瘘1例,回肠瘘1例,上消化道大出血2例,腹腔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
12 治疗
根据不同病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早期积极纠正内稳态失衡,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及肠外引流,合理应用抗生素,联合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善宁,我院20世纪90年代后期使用)。4例因出现弥漫性腹膜炎行导管式十二指肠造瘘减压、腹腔多管引流。3例因腹腔脓肿经切口引流,6例从原引流管引流,均经鼻胃管行胃肠减压。早期使用全胃肠外营养(TPN)。瘘控制后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1例十二指肠球部瘘经过3个月的治疗,瘘仍未闭合,二期行单纯修补术。
2 结果
自愈7例,经二期手术修补治愈1例,治愈率6154%,治愈病例中有875%自愈。瘘自愈时间44~202d,平均86d。死亡3例,病死率2308%。感染性休克为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2例因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合并腹腔出血加速了死亡。未完成全程治疗2例。
3 讨论
31 治疗
十二指肠瘘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行十二指肠腔内减压及肠外引流,控制感染,合理营养支持,纠正内稳态失衡,根据肠瘘的三个不同阶段治疗,争取瘘自愈。
311 早期诊断:对有右中上腹部损伤史,出现局限性甚至弥漫性腹膜炎者,应高度警惕十二指肠损伤。B超、CT示腹膜后血肿、积气,腹腔穿刺液呈血性或胆汁色有助于诊断。一旦确诊或高度怀疑十二指肠损伤,应及时剖腹探查处理,不但可以减少肠瘘的发生,也可降低死亡率。术中对十二指肠周围血肿,尤其有绿染、气肿者,应切开后腹膜全程探查十二指肠。文献报道[2]伤后超过24h手术者,病死率为40%~50%,个别达65%。本组均非早期病例,1例伤后4d转入我院行手术引流,术后死于感染性休克。对胃十二指肠及胆道手术后出现右上腹痛伴有压痛及肌紧张,持续发热,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超过正常术后反应时限和程度时,尤其是腹腔引流见胆汁色肠液,应考虑十二指肠瘘。此时,经口或引流管行水溶性造影剂造影,可明确诊断。它还能了解瘘的部位、数目、路径、瘘口大小、肠道的连续性。
312 控制感染:目前感染是导致肠外瘘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占死亡病人的80%~90%[2]。因此控制感染是提高肠瘘病人生存率的关键。感染的控制主要在于建立通畅的引流,将高酶、高腐蚀性的十二指肠液引出体外,使弥漫性瘘变为可控制的局限性外瘘。手术应力求简单。可采用导管式十二指肠造瘘术,将一蕈型管通过胃窦部或十二指肠残端、侧壁置入十二指肠腔,并以带蒂大网膜覆盖固定。利用大网膜的吸收修复作用,吸收部分渗液,促进瘘愈合。肠外及双下腹置双套管引流。本组4例弥漫性瘘采用此术式。其余9例局限性瘘,或经切口引流,或经原腹腔引流管引流,同时加强胃肠减压。此外,还应加强全身抗感染治疗。根据腹腔感染为混合感染的特点,选用二联强力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喹喏酮类药物联合抗厌氧菌药物(甲硝唑或替硝唑、克林霉素),此后根据脓液的培养和药敏加以调整。瘘口周围皮肤可用氧化锌软膏涂抹加凡士林纱条围垒保护。
313 纠正内稳态失衡、营养支持与瘘流量控制:十二指肠瘘早期大量消化液丢失及腹腔感染,造成严重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高消耗状态、负氮平衡、低蛋白血症,常需补充1500~3000kcal以上的热量及各种营养素、水、电解质,通过中心静脉行TPN,不但可满足病人所需,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而且可使病人的胃肠道分泌液量减少50%~70%,增加瘘的自愈率,也利于再次手术。但使用中应注意非蛋白热卡、氮、胰岛素的配比等。一般经过2~3d内稳态失衡的纠正即开始TPN。但长期TPN会带来代谢紊乱、导管败血症、肠粘膜屏障损害等并发症,而肠内营养则可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只要提供不低于总热量20%的肠内营养就可避免肠道屏障功能的破坏与肠道的菌群易位。故一旦瘘得到控制,应尽快过渡至肠内营养[3]。可经从瘘口置入远端肠内的营养管或经空肠营养管注入要素膳、牛奶、豆浆混合液等。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奥曲肽)可明显减少肠瘘量,但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其对瘘的自愈以及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而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反而较高[4~6]。为此,对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的使用目前多在营养支持1周后,且仅短期使用。我科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采用此法,效果良好。但是外源性营养物并不能解决病人的高代谢状态。黎介寿等在此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生长激素,显著提高了瘘自愈率,并且可达到早期快速自愈[7-8]。但国外对生长激素在重症监护病房使用的研究表明,病人的死亡率明显增加。为此,目前在危重病人中并不推荐使用[9]。此外,还可将瘘液回输至远端肠道。中后期对瘘道可采用堵塞的办法。
314 确定性手术:经过早中期治疗,约10%~50%的瘘口可自愈[10]。本组治愈病例中有875%自愈。对经过2~3个月的治疗,感染已控制,局部炎症水肿消退,营养状况良好,瘘口仍不愈合的病人,在行决定性手术解决瘘的机械原因后,采用单纯修补,再附加带蒂浆肌片贴敷修补术,大多数可获成功。本组1例因是十二指肠球部瘘,故仅行单纯修补治愈。对少数十二指肠损伤严重,或合并胰腺损伤的病人,可采用幽门旷置术、十二指肠憩室化、空肠Roux-Y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但这一治疗策略治疗期长,耗费大。为缩短疗程,近年来对部分早期肠外瘘试行早期确定性手术,在围手术期加用生长激素,获得成功。早期确定性手术有可能成为今后肠外瘘的早期治疗方法[8]。
315 其它:加强重要器官的维护及合并症的处理等,如治疗消化道出血及肺部感染。本组2例因合并消化道大出血加速死亡。
参考文献:
[1]刘承训十二指肠瘘的诊治问题[J]医师进修杂志,2000,23(10):3-5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960-1103
[3]任建安,黎介寿感染病人的营养支持策略及途径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2):68
[4]Alvarez C ,McFadden DW,Reber HAComplicated enterocutaneous fistulas:failure of octreotide to improve healing[J]World J Surg, 2000,24(5):533-537
[5]Sancho JJ,di Costanzo J,Nubiola P,et al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octreotide in patients with postoperative enterocutaneous fistulas[J]Br J Surg,1995,82(5):638-641
[6] Martineau P,Shwed JA,Denis RIs octreotide a new hope for enterocutaneous and external pancreatic fistulas closure?[J] Am J Surg,1996,172(4):386-395
[7]黎介寿,任建安,王新波,等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促进肠外瘘自愈的机理与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6):447-450
[8]任建安,王革非,范朝刚,等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治疗肠外瘘——方法与策略的改进[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5):287
[9] Daly JM The evolution of surgical nutrition:nutrition and anabolic interventions[J] Ann Surg,1999,229(1):19-20
[10]秦新裕,雷勇十二指肠瘘的处理[J]临床外科杂志,2001,9(5):271
(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银川750004)
(责任编辑:王秀玉), http://www.100md.com(徐俊,王磊,胡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