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 2006年第4期
编号:10966203
眩晕的临床研究与进展概况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年第4期
眩晕,1眩晕的定义与分类,2常见的眩晕性疾病,3诊断,4治疗
     眩晕在神经科是仅次于头痛的一个常见的症状,其发病原因、诊断和治疗均相当复杂,在临床工作及科研方面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神经科学领域中眩晕确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耳科、眼科和内科临床工作中也常见到病人发生眩晕,实际上眩晕是临床多科室均可见到的临床表现。

     1 眩晕的定义与分类

    1.1 定义 眩晕是一种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是对自身的平衡觉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体会错误。表现为患者主观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呈旋转感或升降、直线运动、倾斜、头重脚轻等感觉。有时患者主诉的头晕常缺乏自身或外界物体的旋转感,可仅表现为头重脚轻、行走不稳等。

    正常的空间位置觉的维持,需要视觉来认识并判别周围物体的方位及与自身的关系;通过深感觉了解自身的姿势、位置、运动的范围和幅度;尤其是前庭系统使人辨别肢体运动的方向及所处的位置,并经相关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的整合来不断地调整偏差以稳定躯体。

    1.2 临床分类及表现 临床上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及眩晕的性质,可将眩晕分类为以下几类。

    1.2.1 系统性眩晕 是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的,是眩晕的主要病因,还可伴有平衡障碍、眼球震颤及听力障碍。并依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1)周围性眩晕(真性眩晕):由前庭器官病变,即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未出内听道)病变引起。见于迷路炎、中耳炎、前庭神经元炎、内耳眩晕症(梅尼埃病)等。(2)中枢性眩晕(亦称假性眩晕):由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及皮质和小脑的前庭代表区病变所致。多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定,小脑、脑干及第四脑室肿瘤,颅内高压症,听神经瘤和癫痫等。位置性眩晕既可能为中枢性,亦可能为周围性眩晕;表现为头处于某一位置时出现眩晕、眼震,可伴有恶心、呕吐等。

    1.2.2 非系统性眩晕 是由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系统疾病引起,如眼部疾病、贫血、血液病、心功能不全、感染、中毒及神经功能失调等。

     2 常见的眩晕性疾病

    2.1 脑血管疾病的眩晕 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是眩晕的最主要的原因,小脑及脑干的出血,眩晕是经常出现的症状,有时也是最早的或最主要的症状。眩晕发作可仅持续数秒,亦可为严重的眩晕,伴恶心、呕吐,持续若干小时至数日,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改变引起的梗死可以发生在大的血管而表现为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血栓形成)、小脑前下动脉综合征、内听动脉综合征、锁骨下动脉综合征。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脑干严重损害,均可导致明显的眩晕。一些中小血管引起的梗死除有小的病灶表现外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51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