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 骨质疏松症及其他骨矿盐疾病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分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在国内外发表医学论文100余篇,参加编写和编辑医学著作12部。从事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于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曾因骨质疏松、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多次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二等和三等奖。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正成为威胁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公众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2005年6月,在瑞士举办了第2届欧洲矿化组织学会和国际骨矿盐学会联合会议(ECTS)。9月,在美国纳什维尔召开了第27届美国骨矿盐研究学会会议(ASBMR)。10月,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和国际华人骨科学会在成都成功召开了第2届国际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会议等。国内外该领域的学术研究也步步深入,学术争鸣十分活跃。现对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概括回顾。
骨质疏松症
流行病学
瑞士流行病学专家经过调查和分析后提出,从2000年到2020年,瑞士5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从33.3%增至41.3%,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将从1.16例/1000人-年增至1.54例/1000人-年,影像学检查发现的椎体骨折将从3.28例/1000人-年增至4.18例/1000人-年。
Omar报告了美国国立健康调查(NHWS)通过互联网对40730名成年人进行的骨质疏松诊断和治疗情况调查研究,结果显示,3.8%接受调查者被内科医生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其中50%大于65岁,93%为女性,20%过去有1次以上的骨折史,但仅38%接受过骨密度检查,12%接受过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在65岁以上未确诊为骨质疏松的患者中,59%未采取预防措施。
上述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知识教育、骨质疏松症诊断和防治水平都亟待提高,这对于改善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和节约社会医疗资源十分必要。
诊断
虽然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主要基于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的骨密度(BMD),但目前认为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和骨折危险增高的代谢性骨病,骨强度越来越受到重视。骨强度包括BMD和骨质量两个方面,后者主要由骨组织微结构、微损伤、骨矿化、骨转换水平、骨骼几何形状和骨材料特性等因素决定。
有研究显示,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成像(PQCT)技术能够评价活体的松质骨微结构。新型PQCT分析方法可显示股骨颈骨强度的下降方向。
一项比较骨组织计量学和显微CT的研究显示,两种方法评价骨组织微结构的相关性良好,且显微CT较骨组织计量学更为省时、简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100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