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0617
持续降价也有利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21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46期(总第2300期 2006.04.21)
     在理论上,酝酿之中的新一轮药品降价将导致企业损失一部分利润,但事实上,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糟糕。源自政策、行业特性以及降价产生的积极意义等层面的因素,都足以构成企业“勇敢地活下去”的理由。

    “十一五”的“套利”空间

    “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成为关键词。作为高技术产业和朝阳产业的医药行业,又是自主创新的重点领域。在未来,凭借技术创新和制度改革两大“利器”,医药行业将走向围绕专利技术和渠道优势发展的“核心化”趋势。

    在化学药产业链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极少,但在技术创新的呼声之下,下一步能够取得较大突破的应该是在制剂环节。而生物制药将成为国内医药行业在上游研发最有突破可能性的领域,目前,在治疗性疫苗开发、靶向药物开发、单克隆抗体应用方面,我国的企业走得比较靠前;同时,国内生物制药“抢仿”的优势也是非常强大的,如抢仿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等等。
, 百拇医药
    国家医药行业创新体系的建立,必然有配套的医疗体制改革,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制度创新。医疗体制创新就是要使得整个医药行业的利润链条重新排列,这将形成整个医药行业流通链上企业、医院、药店的利益重新分配;此外,农村医疗体制创新也将为医药行业尤其是普药开创新的市场,这也是流通行业可能渗透的领域。

    内生性增长持续增利

    除了政策的支撑,行业内生性增长也成为不降利的因素。

    首先,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加速和医疗保健意识的提高是造就医药行业内生性需求的主要因素。下一步,医疗卫生改革的方向将是体现社会公益性为主的政府主导模式。社区卫生服务、农村新型医疗保险等方案都已经陆续实施;医保新方案将在2006年展开,以基本医疗保险系统覆盖90%人群,并为其至少负担一半的医疗费用为整体目标;同时,医保药品目录也不断增加调整。这些措施都将扩大医药产品的潜在需求空间。医院市场将保持20%~30%的增长速度,零售药店随着自疗市场扩大和处方药向OTC转化也日渐活跃,农村第三终端市场则成为推动医药产品市场发展的新生力量。在这3个终端拉动下,国内医药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 百拇医药
    其次,随着国际医药产业链的重构,药物研发和生产的部分环节向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日渐明显,研发外包和委托加工业务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预计医药产品的出口将保持增势,成为拉动国内医药经济增长的重要外部力量。

    再而,医药经济发展模式将在政策性因素和市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转换:从前期的单纯增量为主转向量、质并重。“发展中调整、调整中提升”将成为今后几年内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基调,医药经济增速将放缓,但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在发展中的份量将越来越重,其中,来自国内需求的内生性增长将成为医药类上市公司增利的主要因素。

    降价是把双刃剑

    降价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只看到其负面影响,也应该关注到持续降价至少可为医药类上市公司带来的积极意义。

    带动销量增长,流通企业直接获益药品持续降价将带动销量的增长,辐射到更广的市场,医药流通企业将从中直接获益。
, http://www.100md.com
    促使小型药企退出,增加上市公司市场份额 药品持续降价将迫使一些小型药企退出,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品牌企业、优势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将有所增加,如OTC品牌公司三九医药,在行业大幅降价的背景下,其OTC主导品种“999感冒灵”大幅增长70%,而其参麦注射液的生产和销售,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市场份额高达36%以上,属于“双寡头”垄断,降价有可能会增加公司的市场份额而不降利。

    打击医疗体系贿赂,使产业链各终端利益再分配,对上市公司构成直接利好 药品持续降价将有助于打击医疗体系贿赂,使得医药产业链各终端利益实现重新分配——医院的垄断利润逐渐向医药流通企业、制药企业分化。虽然这在短期内有“阵痛”,但长远来看,对医药流通、医药制造类上市公司将构成直接利好,必将在净利润方面体现出来。

    对“带金销售”的打击使得药企销售费用下降 对制药类上市公司来说,在政策面对“带金销售”的打击下,以“医药代表”为主的医院营销模式即将淡化,药品销售的“主渠道”优势将逐渐凸显。在财务表报上体现出来的,明显的一点将是药企销售费用有所下降,从而对净利润增长有所贡献。目前已经有部分上市公司因拥有“重磅”产品,尽管产品持续降价,利润却出现增长,如哈药集团、华东医药、南京医药等。其中,南京医药在2005年药价大幅降价之下,净利润大幅增长650%以上,是“降价不降利”公司群当中增长最为突出的公司,成为“非带金销售”的渠道垄断者。

    本版股评文章纯属作者个人观点,非本报立场。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46期, http://www.100md.com(上海证券 彭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