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时珍国医国药》 > 2006年第2期
编号:10968554
急性胰腺炎从瘀论治概况
http://www.100md.com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2期
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活血化瘀,1理论研究,2临床运用研究,3讨论,参考文献: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 活血化瘀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据统计其发病率为54/10万(英格兰)~79.8/10万(美国),并呈上升趋势,总体死亡率5%~10%,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死亡率约15%~30%。尽管急性胰腺炎的疗效在近10年来有了显著提高,但疗程长,费用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1]。中西医结合治疗AP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疗效得到肯定。 200312国内首次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中,明确提出了非手术治疗以中西医相结合,积极、有效、综合的治疗为主。本文就近十年来,中医活血化瘀法的理论研究及临床运用情况作一概述。

     1 理论研究

    中医学并无“胰腺”“急性胰腺炎”之名称,急性胰腺炎属祖国医学“胁痛、腹痛、胃脘痛、厥脱、膈痛、脾心痛”之范畴,以上腹部急性疼痛为主症。传统认为是由于各种因素(暴饮暴食、情志不舒、蛔虫上扰、外邪侵袭、手术、妊娠等因素)造成肝脾气机郁滞,致湿郁热结,蕴于中焦,表现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胃肠热结之证,治疗以疏肝理气、清热散结、通腑泻热为原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突破了气滞、湿热、热结的巢臼。认为气、湿、热结聚不散则酿生热毒。湿阻气机,气滞血瘀;热毒壅滞,血行不畅;热毒耗液,津亏血滞;热毒动血,离经成瘀,终致血瘀。血瘀的形成又可导致“留瘀化热、络瘀化毒”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气血逆乱,气血耗伤而变生他证。即:气(气机郁滞)、结(湿热蕴结)、热(热邪内盛)、瘀(毒瘀互结)、厥(气血逆乱)、虚(瘀留正伤)6个方面。可见,“血瘀”是病情轻与重、预后好与坏的关键,也是AP病机的本质。本病血瘀的特点是毒瘀互结[2]。广义的血瘀为多种病因导致血液运行不畅,以及导致血液相关系统异常,使血液功能、性质、成分发生改变者。其现代概念包括:1)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微循环的障碍。2)局部缺血缺氧。3)炎症病理过程。4)血液流变性异常。5)细胞增殖性病变,内脏病理肿大等等[3]。急性胰腺炎的发生与各种因素导致胰液分泌旺盛,胰管内压增高,胰管黏液或腺泡受到损伤相关。并对周围组织有严重的腐蚀作用。同时导致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脏器功能障碍或衰竭。但抑制胰液分泌的治疗措施疗效不佳。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胰腺的血液循环障碍可诱发急性胰腺炎,胰腺缺血是坏死性胰腺炎的持续损害因子。决定胰腺炎严重程度的关键因素是胰腺微循环的相对不足,微循环障碍和炎症并可促使轻型AP发展为重型AP[4]。临床以改善胰腺血循环为主的综合疗法也取得了满意疗效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95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