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淮海医药》 > 2005年第2期
编号:10968979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治疗进展
http://www.100md.com 《淮海医药》 2005年第2期
乙型肝炎,,肝炎,乙型,慢性;抗病毒药;干扰素;拉米夫定,1干扰素,2核苷类似物,3免疫调节剂,4联合治疗,【参考文献】
     【关键词】 肝炎,乙型,慢性;抗病毒药;干扰素;拉米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人体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产生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并激发自身免疫反应引起免疫调节紊乱,导致肝细胞损伤、肝功能损害及肝纤维化。全世界约有3亿人感染HBV,占世界人口的5%[1] 。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的相关疾病,占疾病死因的第九位,其中75%分布在亚太地区。目前认为,病毒持续复制和机体免疫清除是乙肝发病的2个基本要素[2] 。HBV在体内持续复制是CHB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抗病毒治疗是清除HBV,减少并发症,防止肝纤维化的根本措施。因此,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应的药物研究在近几年也有较大的进展,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1 干扰素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机体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是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按来源不同分为人白细胞干扰素(interferon-alpha,IFN-α)、人纤维母细胞干扰素(in-terferon-beta,IFN-β)、人类淋巴细胞干扰素(interferon-gam-ma,IFN-r)3种,以IFN-α作用最强,目前已采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

    1.1 IFN-α 1976年,Greenberg首例报告IFN-α对慢性乙肝有较好的疗效[3] 。1992年,美国FDA批准临床应用IFN-α。目前IFN-α仍是临床治疗CHB的有效及首选药物。其抗病毒原理主要是:IFN蛋白与靶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相互作用,通过某种特定的机制激活靶细胞内抗病毒蛋白基因,使细胞分泌抗病毒蛋白,如2'5'-AS(寡核苷酸合成酶)的诱导合成、激活核酸酶F,使病毒的mRNA降解而发挥抗病毒作用。临床试验表明,IFN-α只有在血清HBeAg阳性、血清低水平HBVDNA和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持续增高、肝功能代偿良好者的病人中显示较好的疗效 [4] 。常用方法为剂量3~5mIU,每日或隔日皮下或肌肉注射,连用3~6个月。为了加强疗效,可在治疗开始时进行诱导治疗,即每日1次,用药0.5~1月后改为每周3次,直至疗程结束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11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