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 2005年第4期
编号:10969080
某部新兵入伍前自杀未遂的心理社会危险因素研究
http://www.100md.com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采取多级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某部新兵996名(均为男性)作为调查对象,因执行任务而请假者10人,在收回的986份有效问卷中,年龄16~22[平均(183±15)]岁;高中及高中以上者845人,初中及初中以下者141人.

    1.2方法调查内容有自编调查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1](EMBU)、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2](ASLEC)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调查时先讲明目的,并要求独立完成;对不合作者尽量说服鼓励其完成问卷,以尽量减少无应答所造成的偏倚.再对初筛出的自杀未遂者进行逐个调查,确定自杀未遂的诊断及自杀原因、方式、时间等内容.应用SPSS 100软件,以有无自杀未遂史为应变量(有为1,无为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曾有自杀未遂者21人(21%),发生在中学阶段15人、小学阶段3人、入伍后3人.自杀原因,中学阶段为家庭矛盾6人,人际关系问题5人,学习受挫2人,精神疾病2人;小学阶段为受批评2人,学习压力大1人;入伍后均为不适应.自杀方式,中学阶段为过量服药或服毒7人,割腕6人,自缢1人,触电1人;小学阶段为过量服药或服毒1人,自缢1人,割腕1人;入伍后为服药2人,割腕1人.自杀未遂与自编调查问卷、EMBU、ASLEC和EPQ的关系见表1,2.

     3讨论

    自杀未遂是自杀的高危因素,青少年发生率为3%~167%[2],本组为21%相对较低,可能与新兵经过入伍体检、选拔等有关.青少年37%为反复自杀未遂[3],明显高于本组286%.家庭纠纷是自杀的首位原因(4917%),并以服毒为首位自杀方式(6917%)[4],与本组基本一致.但本组有其特点,如在中学学校中的矛盾和学习受挫均为重要原因.需引起注意的是,本组新兵入伍后因不适应部队而出现自杀未遂者3人,这提示部队心理卫生工作者应关注新兵的心理问题,加强对新兵进行心理适应性的教育和干预.本组生活事件量表总分、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分数高等均是危险因素.有研究显示,自杀未遂的青少年经历过更多的生活事件、得到父母的温暖与理解也较少[5].可见,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也是青少年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表1自杀未遂与自编调查问卷的Logistic回归分析因素 略

     【参考文献】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8,161-167.

    [2] 甘景梨,林功正.精神分裂症自杀行为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80-82.

    [3] Chastang F,Rioux P,Dupont L,et al.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uicide attempt in young French people[J].Acta Psychiatry Scand,1998;98(7):474-479.

    [4] 马力,刘伯聪,张平.120例自杀者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13-114.

    [5] 马长锁,方明昭.自杀未遂者社会心理因素和临床特点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2):110-112.

    基金项目:济南军区医药卫生计划课题(02j067)

    解放军91医院全军精神疾病防治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3

    编辑黄良田, 百拇医药(甘景梨 牛锋 杨春 高存友 杨代德 刘贵萍 张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