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痴呆相关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血管,1VD与胆碱能系统的关系,2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3神经肽与VD的关系,4自由基的影响,5NO的作用,6免疫炎症机制与VD发病的相关性,7星形胶质细胞与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VD为慢性进行性疾病,占全部痴呆的1/4~1/3,在日本,VD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6O~7O%,在我国,老年人VD患病率为324/10万,而且城市高于农村。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凸现,我国的血管性痴呆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目前国内外对VD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对控制此病病程进展尚无有效方法和药物,因此几乎世界各国的老年病研究机构均将其列为未来1O年的研究重点,我国亦将其纳入国家攻关项目。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VD的病因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 VD与胆碱能系统的关系
中枢胆碱能系统对学习记忆的影响涉及胆碱能递质及其受体、胆碱脂酶(AchE)、突触超微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实验及临床研究已证明,抗胆碱治疗策略对VD有效。
较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导致的乙酰胆碱(ACh)减少,在VD认知功能缺陷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海马ACh含量的持续降低,可能是VD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临床研究发现,VD患者脑脊液中ACh浓度显著降低,且下降幅度与痴呆程度(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分,MMSE评分)成正相关 [1] 。
VD时AChE活性升高或降低报道不一致。有报道 [2] ,VD大鼠皮质、海马、纹状体3个不同部位AChE活性显著升高。而Wallin等 [3] 发现VD患者脑脊液中AChE活性明显降低。有学者认为VD AChE活性改变不同主要与梗死部位和容积有关,此外,动物模型的类型、AChE活性的检测部位和检测时机的差别对检测结果亦有影响。
中枢胆碱受体及其功能受损与VD的相关性报道较多。实验研究发现,VD模型鼠既有毒碱型胆碱受体减少或活性降低 [4] ;亦存在烟碱型胆碱受体(nAChR)结合数下降 [5] ;临床资料证明,VD患者大脑皮质中高亲和力nAChR亦显著丧失。
海马胆碱能神经元受损及突触结构的改变是VD的病理机制之一。有报道,海马CA1区ChA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和纤维数量明显减少;血管性痴呆患者死后其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中ChAT活性下降 [6] ;亦有学者发现,VD大鼠皮质及海马的突触密度明显下降,突触结构带长度减小,体积改变 [7] ,且VD时海马神经元及突触结构的变化,与痴呆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2 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作用
脑缺血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350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