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西南军医》 > 2006年第2期
编号:10969847
视网膜母细胞瘤研究进展
http://www.100md.com 《西南军医》 2006年第2期
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化学减容法,1发病机制,2分期,3诊断,4治疗,参考文献
     摘要视网膜线细胞瘤多发于新生儿和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的突变是其发生的原因,临床上将其分为眼内期、青光眼期、眼外期和转移期,Reese和Ekksworth将眼内RB细分为5期10组,大多数患者首先被家庭或朋友发现白瞳症或斜视而就诊,通过症状、CT和MRI,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不难,化学减容法是目前较好的治疗方法,眼球摘除和外放疗仍可应用于部分病例,基因诊断技术为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Rb基因;化学减容法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kastoma,RB)是原发于视网膜的恶性肿瘤,虽然可见于各个年龄组,但绝大多数被发现于新生儿和儿童。新生儿发病率为1/15000到1/20000。RB患者中35%到40%的病例属遗传型,由患病的父母或父母为突变基因携带者遗传,或由正常父母的生殖细胞突变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型发病早,多为双眼发病,视网膜上可有多个肿瘤病灶,且易发生第二恶性肿瘤[1];其余病例属非遗传型,系患者本人的视网膜母细胞发生突变(体细胞突变)所致,此型不遗传,发病较晚,多为单眼,视网膜上仅有单个病灶,不易发生第二恶性肿瘤。颅骨或肢体末端骨肉瘤、软组织肉瘤、皮肤黑色素瘤和松果体瘤等是常见的第二恶性肿瘤[2]。如双眼病例同时伴发颅内松果体瘤或碟鞍区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称为三侧性RB[3]。

     1发病机制

    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基因)的突变是RB发生的关键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将Rb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区4带,并成功地从分子水平分离和克隆到Rb基因[4]。Knudson[5]根据统计分析,提出二次突变假说来解释遗传型和非遗传型RB。在遗传型中,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从亲代遗传一份有缺陷的Rb拷贝的缺陷本身并不足以激发肿瘤的发生,发生在体细胞的第二次突变,导致丧失了剩下的那份正常的Rb等位基因,而在非遗传型中,两次突变均发生在同一体细胞(视网膜母细胞)内,使两份正常的Rb等位基因均突变而失活,这种机率很小,所以发病较迟且单发。

     2分期

    临床上根据RB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眼内期、青光眼期、眼外期和转移期,由于后期患者病情重,治疗效果差,更多的研究集中到了眼内期。Reese和Ekksworth[6]建立了一种眼内RB的分级方法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8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