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后的全身性反应及救治策略
创伤,1对严重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的新认识,2现代创伤早期救治策略,3小结,【参考文献】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及饮食结构已逐步改善,营养不良性疾病已显著减少,各种强力抗生素、高效预防疫苗及新医疗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使许多烈性传染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基本消失。与此相反,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增加而道路设施改善相对滞后,各种工程建设中使用的机械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而参建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相对低下,工矿企业的高效运转与安全措施的疏于管理及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使各类创伤的发病率有增无减。现代创伤的发生不仅反映在数量上逐年增多,而且在疾病的性质上也更加严重复杂,特别是由于致伤因子具有惊人的高能量,瞬间作用到人体可伤及多个部位多个脏器,因而造成多发性复合伤,使创伤后全身变化呈进行性加重的发展趋势和全身性损伤的临床表现。在很多创伤情况下,局部损伤可同时伴发遍及心、脑、肺、肠诸多脏器的远处伤害[1]。过强的应激反应和内毒素的释放,可使免疫调节网络失控,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内分泌等调节紊乱,神经、血管、呼吸、循环各系统均连续遭受重复打击,细胞内外环境完全紊乱,代谢功能障碍,最终表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2,3],若不及时、合理救治,将会导致患者死亡。虽然针对创伤发病率日益上升的趋势及创伤对人类的挑战,国内外已逐步建立了功能相对齐全的急救医疗服务系统,比如在大中型城市建立创伤急救专科医院或急救中心,开放信息、交通、医疗绿色通道,在高速公路上设立救助站等,极大地提高了创伤救治水平。目前,创伤发生后在全身性反应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细胞因子网络及代谢变化及相互调控规律尚不完全清楚,需要在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等不同层面系统而深入地探讨创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机制,才能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新救治措施。1 对严重创伤后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的新认识
1.1 创伤后全身反应 创伤后的全身性反应与其他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共性,即同时激发损伤与抗损伤机制,迅速动员体内的抗损伤机制以抵抗创伤对机体的危害,因此在本质上是一种全身性的应激反应[4]。在严重创伤的条件下,由于创伤发生突然、刺激严重、机体反应强烈,因此病情发展速度快,救治不及时、救治方法不当均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从目前患者创伤死亡时间分析,创伤发展可分成3大类:(1)激烈创伤造成严重的颅脑、脑干、高位颈髓损伤、心脏或大血管破裂等,来不及现场救治及转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72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