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摘要 目的 观察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索肿瘤不同组织学改变的意义。方法 对41例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肿瘤分期按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标准,Ⅰ期33例,Ⅱ期3例,Ⅲ期5例。结果 41例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交界瘤占同期卵巢上皮恶性肿瘤的22.5%,浆液性与粘液性交界瘤的比为1∶1.4,10例生长于卵巢表面的浆液性交界瘤中,8例出现腹膜种植,2例为浸润性种植,6例为非浸润性种植。2例浆液性交界瘤和1例粘液性交界瘤分别于术后5、4和1年复发。29例交界瘤经2~10年随访,按KapkanMeier法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 卵巢浆液性交界瘤预后较好,卵巢表面生长的浆液性交界瘤常有腹膜种植。
关键词 卵巢肿瘤;腹膜肿瘤;肿瘤种植;肿瘤复发;局部
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名称于1950年最初使用,1964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正式将它放入卵巢肿瘤分类。1973年被国际卫生组织(WHO)卵巢肿瘤分类采用。此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公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肿瘤进行了研究,但未取得共同认识,特别是有关肿瘤名称和生物学行为仍有不同看法。我们分析了我院和驻地开远市人民医院14年来诊断的41例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对肿瘤组织学改变与预后关系进行讨论。
1 材料与方法
复查我院和驻地开远市人民医院病理科1988~2004年间诊断为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恶性肿瘤的全原始切片和记录,并对部分肿瘤重复制片。计有卵巢浆液性交界瘤17例,粘液性交界瘤24例,卵巢浆液性癌99例,粘液性癌42例,共182例。
交界性肿瘤的诊断标准:浆液性交界瘤:肿瘤呈乳头状生长,或游离实性细胞簇团,表面瘤细胞复层排列,中度异型性,少数核分裂像和砂粒体,缺乏间质浸润。粘液性交界瘤:肿瘤呈乳头状腺样生长,瘤细胞复层排列,一般不超过3层,中度异型性,少数核分裂像,缺乏明显的筛状结构和间质浸润。腹膜种植灶根据Bekk等[1]的意见,分为浸润性和非浸润性种植两类。卵巢肿瘤诊断和分类按WHO分类法,肿瘤分期按FIGO标准[2]。41例卵巢交界瘤的分期:Ⅰ期33例,Ⅱ期3例,Ⅲ期5例。
统计学方法:生存率计算用KapkanMeier法。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和肿瘤分期
卵巢浆液性交界瘤17例,粘液性交界瘤24例;同期卵巢浆液性癌99例,粘液性癌42例,共182例。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交界瘤占卵巢上皮性(浆液和粘液)恶性肿瘤的22.5%。浆液性交界瘤与粘液性交界瘤的比为1∶1.4。发病年龄:浆液性交界瘤21~53岁,平均(38.2±8.8)岁;粘液性交界瘤23~70岁,平均(45.5±12.9)岁;浆液性癌33~72岁,平均(51.8±8.6)岁;粘液性癌26~67岁,平均(44.9±14.9)岁。浆液性交界瘤与浆液性癌两组平均年龄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粘液性交界瘤与粘液性癌平均年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发病年龄<45岁者:粘液性交界瘤11例(45.8%),浆液性交界瘤11例(64.7%)。Ⅰ期肿瘤:浆液性交界瘤13例(76.5%),粘液性交界瘤20例(83.7%)。双侧肿瘤:浆液性交界瘤8例(47.1%),粘液性交界瘤2例(8.3%)。
2.2 肿瘤表面生长和腹膜种植
10例(58.8%)浆液性交界瘤生长于卵巢表面和囊内,其中8例伴腹膜种植,2例为浸润性种植,此2例分别随访5年以上,无肿瘤复发;6例为非浸润性种植,1例术后4年肿瘤复发。粘液性交界瘤中3例伴有腹膜种植及腹膜假粘液瘤,占粘液性交界瘤12.5%,1例为阑尾粘液腺瘤,1例为回盲部肿瘤,因其粘连广泛未行切除,第3例阑尾无病变。
2.3 肿瘤复发
2例浆液性交界瘤(第1次手术肿瘤分期为Ⅰa和Ⅰc),1例粘液性交界瘤(肿瘤分期Ⅲc)分别术后5、4和1年内复发,第2次手术后2例浆液性交界瘤中,第1例术后随访1年失访。第2例随访2年2个月带瘤生存。1例粘液性交界瘤随访1年仍健在。
2.4 淋巴结受累
2例浆液性交界瘤淋巴结受累,其中1例第1次手术发现3组盆腔淋巴结内肿瘤生长,另1例第2次手术时见到瘤细胞生长于淋巴窦内,瘤细胞呈乳头状,腺样排列,中度异型性,淋巴结结构均未见明显破坏。
2.5 随访
41例卵巢交界瘤有29例经2~10年随访,生存1年以上4例,2年以上5例,3年3例,4年2例,5年以上15例,无1例死亡。卵巢交界瘤5年生存率为100%。
3 讨论
关于交界性肿瘤的概念[3]:瘤细胞及其排列结构具有某些接近恶性的形态特点,但未显示明显的恶性证据,没有肯定的间质浸润,相当于其它器官如消化道上皮的重度非典型增生至可疑癌变这段良恶性之间的交界范围。交界瘤问世至今,一直有学者把增生活跃但异型性较轻的称为增生性,将异型性较重,形态接近分化好的癌但无间质浸润的称为潜在低度恶性,而不直接使用交界一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各类型交界瘤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和分辨能力增强,主张采用更精确的增生性、潜在低度恶性或微小癌变等诊断名称的呼声日渐增强。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往往体积较大,呈囊实性,不同区域组织相和异型度常有相当大变化,诊断交界瘤必需有广泛充分的取材作为前提。冰冻切片报告时更应注意。一些权威的卵巢病理著作均强调应每隔1cm~2cm甚至0.5cm取材检查,并特别注意乳头密集区、实心区、出血坏死边缘、瘤体表面的粗糙部分等。近来有的学者将交界瘤中具有乳头状结构,并伴浸润性种植者诊断为浆液癌,而把不具备上述改变者,称为不典型增生性浆液瘤,以取代交界瘤名称。但有的学者不同意此意见[4]。目前对卵巢交界瘤的病理学实质变化并未了解清楚,究竟使用何种名称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首要任务是加强对此类肿瘤的认识,包括分子病理学研究,以便于把最具有复发潜能的肿瘤从交界瘤中分离出来,病理医生要尽可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以便于临床医师采取更加适当的治疗措施。
本组卵巢浆液性交界瘤和粘液性交界瘤占卵巢同类上皮性恶性肿瘤的22.5%。Nakashima等[5]报道粘液性交界瘤较浆液性交界瘤多,浆液性交界瘤与粘液性交界瘤之比为1∶4,本组统计浆液性交界瘤与粘液性交界瘤之比为1∶1.4,两者发病例数比较接近,与该文献的报道不同。卵巢交界瘤淋巴结内生长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病变?有的认为是腹膜间皮细胞多灶性增生,一些学者则认为是转移或转移性种植,Seidman和Kurman[6]随访一组浆液性交界瘤的淋巴结受累病例,生存率为98%。本组2例浆液性交界瘤,分别于第1次和第2次手术时,发现淋巴结受累,术后至今已生存了3年和1年。浆液性交界瘤生长于淋巴结内时不应视为转移灶,称之为淋巴结受累较恰当。因目前对淋巴结内瘤细胞生长的性质尚不十分清楚。我们观察时,应注意瘤细胞的异型性和淋巴结结构是否被破坏,若见到上述改变,则应视为转移癌。
与浆液性交界瘤比较,粘液性交界瘤的诊断较为复杂,交界粘液性肿瘤良性、交界、恶之间的区分比浆液性肿瘤更为困难。以下几点应予重视。①良性粘液性肿瘤乳头极少,出现明显的乳头数量的增多,并伴有肠上皮比例的明显升高和异型性的加重应高度警惕交界的可能。②新腺腔的形成和子囊的出现是粘液性交界瘤的常见现象,有时疑似浸润;但其外形较规整,分化程度与“母体”相同,周围无间质反应,可以和真性浸润区别。③囊内增生活跃区出现共壁、筛状结构或实性巢伴细胞重度异型、异常分裂像或小点坏死,其实际性质已达原位恶性。④囊周围不规则的异型腺体、小团、小索和蜂窝小巢可作为间质浸润的重要标志。
粘液性癌早期浸润与交界腺瘤出芽状生长鉴别困难。Hart和Norris[7]认为粘液性腺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时,衬覆上皮如果超过3层,可诊断为粘液腺癌,观察中我们发现部分粘液性交界瘤的乳头状生长或腺瘤上皮皱折处衬覆腺上皮排列可超过3层,这些肿瘤经随访,预后尚好。Hart早年曾提出肿瘤腺体若呈现筛状结构,尽管缺乏间质浸润也可诊断为腺癌。我们认为若腺瘤上皮异型性明显,并伴有筛状结构时,则有癌变可疑,应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卵巢转移癌,特别是来自结肠的高分化粘液腺癌,镜下改变可与粘液性交界瘤类似。本组有1例第1次在院外手术,曾误诊为粘液性交界瘤,后复查病理切片,见到部分粘液腺细胞虽然为单层排列,但细胞核增大,深染,腺体周围间质疏松,基底膜不完整,腺癌诊断成立。粘液性交界瘤特别需要和转移性粘液腺癌区别。阑尾粘液腺瘤合并卵巢肿瘤,常被诊断为粘液性交界瘤,并常出现腹腔假粘液瘤。因而文献报道粘液性交界瘤的复发和死亡率高于浆液性交界瘤[8]。建议今后可考虑将合并阑尾粘液性肿瘤的卵巢粘液性交界瘤另行诊断或从交界瘤中分离出去。
卵巢交界瘤腹膜种植分为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两类,二者预后不同。腹膜种植灶常小而多,一处病变代表全貌;由于组织粘连而引起纤维性增生浸润种植的间质很难区别。本组8例浆液性交界瘤腹膜种植,其中2例为浸润性种植,此2例分别随访5年以上,患者均健在;而6例非浸润性种植中有1例术后4年复发。我们认为对腹膜种植不能简单的解释为增生或转移,当种植的瘤细胞为典型的交界瘤病变时,用腹膜间皮多灶性增生解释较为合适,而若种植灶的瘤细胞显示高度恶性特点时,可诊断为卵巢交界瘤合并腹膜原发性癌。交界瘤晚期复发是肿瘤的特点,也是肿瘤低度恶性的基础。有的学者认为肿瘤复发是伴同浸润性种植所致,后者的生物学行为类似转移癌。本组3例交界瘤复发,1例为粘液性交界瘤(Ⅲc),2例为浆液性交界瘤(Ⅰc和Ⅰa),其中1例第一次手术时未见肿瘤腹膜种植,说明种植和肿瘤复发并无趋势联系。由于我们报道的病例数较少,肿瘤腹膜种植和复发的关系尚待今后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Bekk DA,Weinstock MA,Scrkky RE.Peritoneak impkants of ovarian Serous borderkine tumors.Histok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is[J].Cancer,1988,62:2212~2222.
2 刘爱军,陈乐真编译.WHO肿瘤国际组织学新分类(下)[M].北京:诊断病理学杂志社,2001.68~82.
3 刘复生,主编.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544~546.
4 Kempson SL,Handrickson MR.Ovarian serous borderkine tumors:the citadek defended[J].Hum Pathok,2000,31:525~526.
5 Nakashima N,Nagasaka T,Oiwa N,et ak.Ovarian epithekiak tumors of borderkine makignancy in Japan[J].Gynecok Oncok,1990,38:90~98.
6 Seidman JD,Kurman RJ,Ovarian serous borderkine tumors:a sritisak Riview of the kiterature with emphasis on prognostic indicators[J].Hum Pathok,2000,31:539~557.
7 回允中,主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475~1482.
8 廖松林,高子芬.女性生殖系统.见刘彤华,主编.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50~552.
作者单位:①解放军第59中心医院病理科(云南 开远 661600)
②开远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云南 开远 661600), 百拇医药(魏永敬 张滇新 蔡敏琪 马孝葵)
关键词 卵巢肿瘤;腹膜肿瘤;肿瘤种植;肿瘤复发;局部
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名称于1950年最初使用,1964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正式将它放入卵巢肿瘤分类。1973年被国际卫生组织(WHO)卵巢肿瘤分类采用。此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公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肿瘤进行了研究,但未取得共同认识,特别是有关肿瘤名称和生物学行为仍有不同看法。我们分析了我院和驻地开远市人民医院14年来诊断的41例卵巢交界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对肿瘤组织学改变与预后关系进行讨论。
1 材料与方法
复查我院和驻地开远市人民医院病理科1988~2004年间诊断为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恶性肿瘤的全原始切片和记录,并对部分肿瘤重复制片。计有卵巢浆液性交界瘤17例,粘液性交界瘤24例,卵巢浆液性癌99例,粘液性癌42例,共182例。
交界性肿瘤的诊断标准:浆液性交界瘤:肿瘤呈乳头状生长,或游离实性细胞簇团,表面瘤细胞复层排列,中度异型性,少数核分裂像和砂粒体,缺乏间质浸润。粘液性交界瘤:肿瘤呈乳头状腺样生长,瘤细胞复层排列,一般不超过3层,中度异型性,少数核分裂像,缺乏明显的筛状结构和间质浸润。腹膜种植灶根据Bekk等[1]的意见,分为浸润性和非浸润性种植两类。卵巢肿瘤诊断和分类按WHO分类法,肿瘤分期按FIGO标准[2]。41例卵巢交界瘤的分期:Ⅰ期33例,Ⅱ期3例,Ⅲ期5例。
统计学方法:生存率计算用KapkanMeier法。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和肿瘤分期
卵巢浆液性交界瘤17例,粘液性交界瘤24例;同期卵巢浆液性癌99例,粘液性癌42例,共182例。卵巢浆液性和粘液性交界瘤占卵巢上皮性(浆液和粘液)恶性肿瘤的22.5%。浆液性交界瘤与粘液性交界瘤的比为1∶1.4。发病年龄:浆液性交界瘤21~53岁,平均(38.2±8.8)岁;粘液性交界瘤23~70岁,平均(45.5±12.9)岁;浆液性癌33~72岁,平均(51.8±8.6)岁;粘液性癌26~67岁,平均(44.9±14.9)岁。浆液性交界瘤与浆液性癌两组平均年龄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粘液性交界瘤与粘液性癌平均年龄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发病年龄<45岁者:粘液性交界瘤11例(45.8%),浆液性交界瘤11例(64.7%)。Ⅰ期肿瘤:浆液性交界瘤13例(76.5%),粘液性交界瘤20例(83.7%)。双侧肿瘤:浆液性交界瘤8例(47.1%),粘液性交界瘤2例(8.3%)。
2.2 肿瘤表面生长和腹膜种植
10例(58.8%)浆液性交界瘤生长于卵巢表面和囊内,其中8例伴腹膜种植,2例为浸润性种植,此2例分别随访5年以上,无肿瘤复发;6例为非浸润性种植,1例术后4年肿瘤复发。粘液性交界瘤中3例伴有腹膜种植及腹膜假粘液瘤,占粘液性交界瘤12.5%,1例为阑尾粘液腺瘤,1例为回盲部肿瘤,因其粘连广泛未行切除,第3例阑尾无病变。
2.3 肿瘤复发
2例浆液性交界瘤(第1次手术肿瘤分期为Ⅰa和Ⅰc),1例粘液性交界瘤(肿瘤分期Ⅲc)分别术后5、4和1年内复发,第2次手术后2例浆液性交界瘤中,第1例术后随访1年失访。第2例随访2年2个月带瘤生存。1例粘液性交界瘤随访1年仍健在。
2.4 淋巴结受累
2例浆液性交界瘤淋巴结受累,其中1例第1次手术发现3组盆腔淋巴结内肿瘤生长,另1例第2次手术时见到瘤细胞生长于淋巴窦内,瘤细胞呈乳头状,腺样排列,中度异型性,淋巴结结构均未见明显破坏。
2.5 随访
41例卵巢交界瘤有29例经2~10年随访,生存1年以上4例,2年以上5例,3年3例,4年2例,5年以上15例,无1例死亡。卵巢交界瘤5年生存率为100%。
3 讨论
关于交界性肿瘤的概念[3]:瘤细胞及其排列结构具有某些接近恶性的形态特点,但未显示明显的恶性证据,没有肯定的间质浸润,相当于其它器官如消化道上皮的重度非典型增生至可疑癌变这段良恶性之间的交界范围。交界瘤问世至今,一直有学者把增生活跃但异型性较轻的称为增生性,将异型性较重,形态接近分化好的癌但无间质浸润的称为潜在低度恶性,而不直接使用交界一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各类型交界瘤病理形态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和分辨能力增强,主张采用更精确的增生性、潜在低度恶性或微小癌变等诊断名称的呼声日渐增强。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往往体积较大,呈囊实性,不同区域组织相和异型度常有相当大变化,诊断交界瘤必需有广泛充分的取材作为前提。冰冻切片报告时更应注意。一些权威的卵巢病理著作均强调应每隔1cm~2cm甚至0.5cm取材检查,并特别注意乳头密集区、实心区、出血坏死边缘、瘤体表面的粗糙部分等。近来有的学者将交界瘤中具有乳头状结构,并伴浸润性种植者诊断为浆液癌,而把不具备上述改变者,称为不典型增生性浆液瘤,以取代交界瘤名称。但有的学者不同意此意见[4]。目前对卵巢交界瘤的病理学实质变化并未了解清楚,究竟使用何种名称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首要任务是加强对此类肿瘤的认识,包括分子病理学研究,以便于把最具有复发潜能的肿瘤从交界瘤中分离出来,病理医生要尽可能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以便于临床医师采取更加适当的治疗措施。
本组卵巢浆液性交界瘤和粘液性交界瘤占卵巢同类上皮性恶性肿瘤的22.5%。Nakashima等[5]报道粘液性交界瘤较浆液性交界瘤多,浆液性交界瘤与粘液性交界瘤之比为1∶4,本组统计浆液性交界瘤与粘液性交界瘤之比为1∶1.4,两者发病例数比较接近,与该文献的报道不同。卵巢交界瘤淋巴结内生长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病变?有的认为是腹膜间皮细胞多灶性增生,一些学者则认为是转移或转移性种植,Seidman和Kurman[6]随访一组浆液性交界瘤的淋巴结受累病例,生存率为98%。本组2例浆液性交界瘤,分别于第1次和第2次手术时,发现淋巴结受累,术后至今已生存了3年和1年。浆液性交界瘤生长于淋巴结内时不应视为转移灶,称之为淋巴结受累较恰当。因目前对淋巴结内瘤细胞生长的性质尚不十分清楚。我们观察时,应注意瘤细胞的异型性和淋巴结结构是否被破坏,若见到上述改变,则应视为转移癌。
与浆液性交界瘤比较,粘液性交界瘤的诊断较为复杂,交界粘液性肿瘤良性、交界、恶之间的区分比浆液性肿瘤更为困难。以下几点应予重视。①良性粘液性肿瘤乳头极少,出现明显的乳头数量的增多,并伴有肠上皮比例的明显升高和异型性的加重应高度警惕交界的可能。②新腺腔的形成和子囊的出现是粘液性交界瘤的常见现象,有时疑似浸润;但其外形较规整,分化程度与“母体”相同,周围无间质反应,可以和真性浸润区别。③囊内增生活跃区出现共壁、筛状结构或实性巢伴细胞重度异型、异常分裂像或小点坏死,其实际性质已达原位恶性。④囊周围不规则的异型腺体、小团、小索和蜂窝小巢可作为间质浸润的重要标志。
粘液性癌早期浸润与交界腺瘤出芽状生长鉴别困难。Hart和Norris[7]认为粘液性腺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时,衬覆上皮如果超过3层,可诊断为粘液腺癌,观察中我们发现部分粘液性交界瘤的乳头状生长或腺瘤上皮皱折处衬覆腺上皮排列可超过3层,这些肿瘤经随访,预后尚好。Hart早年曾提出肿瘤腺体若呈现筛状结构,尽管缺乏间质浸润也可诊断为腺癌。我们认为若腺瘤上皮异型性明显,并伴有筛状结构时,则有癌变可疑,应引起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卵巢转移癌,特别是来自结肠的高分化粘液腺癌,镜下改变可与粘液性交界瘤类似。本组有1例第1次在院外手术,曾误诊为粘液性交界瘤,后复查病理切片,见到部分粘液腺细胞虽然为单层排列,但细胞核增大,深染,腺体周围间质疏松,基底膜不完整,腺癌诊断成立。粘液性交界瘤特别需要和转移性粘液腺癌区别。阑尾粘液腺瘤合并卵巢肿瘤,常被诊断为粘液性交界瘤,并常出现腹腔假粘液瘤。因而文献报道粘液性交界瘤的复发和死亡率高于浆液性交界瘤[8]。建议今后可考虑将合并阑尾粘液性肿瘤的卵巢粘液性交界瘤另行诊断或从交界瘤中分离出去。
卵巢交界瘤腹膜种植分为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两类,二者预后不同。腹膜种植灶常小而多,一处病变代表全貌;由于组织粘连而引起纤维性增生浸润种植的间质很难区别。本组8例浆液性交界瘤腹膜种植,其中2例为浸润性种植,此2例分别随访5年以上,患者均健在;而6例非浸润性种植中有1例术后4年复发。我们认为对腹膜种植不能简单的解释为增生或转移,当种植的瘤细胞为典型的交界瘤病变时,用腹膜间皮多灶性增生解释较为合适,而若种植灶的瘤细胞显示高度恶性特点时,可诊断为卵巢交界瘤合并腹膜原发性癌。交界瘤晚期复发是肿瘤的特点,也是肿瘤低度恶性的基础。有的学者认为肿瘤复发是伴同浸润性种植所致,后者的生物学行为类似转移癌。本组3例交界瘤复发,1例为粘液性交界瘤(Ⅲc),2例为浆液性交界瘤(Ⅰc和Ⅰa),其中1例第一次手术时未见肿瘤腹膜种植,说明种植和肿瘤复发并无趋势联系。由于我们报道的病例数较少,肿瘤腹膜种植和复发的关系尚待今后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1 Bekk DA,Weinstock MA,Scrkky RE.Peritoneak impkants of ovarian Serous borderkine tumors.Histokogic features and prognosis[J].Cancer,1988,62:2212~2222.
2 刘爱军,陈乐真编译.WHO肿瘤国际组织学新分类(下)[M].北京:诊断病理学杂志社,2001.68~82.
3 刘复生,主编.中国肿瘤病理学分类(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544~546.
4 Kempson SL,Handrickson MR.Ovarian serous borderkine tumors:the citadek defended[J].Hum Pathok,2000,31:525~526.
5 Nakashima N,Nagasaka T,Oiwa N,et ak.Ovarian epithekiak tumors of borderkine makignancy in Japan[J].Gynecok Oncok,1990,38:90~98.
6 Seidman JD,Kurman RJ,Ovarian serous borderkine tumors:a sritisak Riview of the kiterature with emphasis on prognostic indicators[J].Hum Pathok,2000,31:539~557.
7 回允中,主译.阿克曼外科病理学(下)[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1475~1482.
8 廖松林,高子芬.女性生殖系统.见刘彤华,主编.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50~552.
作者单位:①解放军第59中心医院病理科(云南 开远 661600)
②开远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云南 开远 661600), 百拇医药(魏永敬 张滇新 蔡敏琪 马孝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