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涵春堂”的宝贝匾额
上海童涵春堂国药号有一个古董级的文物,就是高悬于上海人民路一号小东门童涵春堂国药号二楼店堂中的那块金底黑字的“童涵春堂”匾额(如图),它既是堂匾,又是店招,更是童涵春堂200多年中药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
药店改姓童涵春堂返老还童
话说清朝乾隆48年(即公元1783年),当时在上海经营中药材生意的一位宁波富商童在元,看中了座落在小东门瓮城地段一家名为“竺涵春”仅一开间店面的小药铺,十分欣赏店招中的“涵春”两字,寓有“涵和理中、春生万物”之意,这对于国药店来说,含有“药到病除”、“大地回春”的意思。他遂与店主协商,意欲将该店的全部产业及店招一同买下来。而当时“竺涵春”的店主因经营不善,也正想出让该药铺,两人一拍即合。童在元出资盘下药店,将原招牌中的竺姓换上了童姓,“童涵春堂”就这样诞生了。
别看店招仅一字之差,但含义深刻,既有童氏的记号,又寓意该药店“返老还童”之意,一语双关。果然,童氏接盘此店以后,潜心经营,业务蒸蒸日上,经过童氏几代人的努力,药店由原来的单间店面,扩大至三开间、五开间进深的大店,从业人员也由几个人扩展为上百人的前店、后工场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国药店。
, 百拇医药
状元题词堂匾身价骤增百万
童涵春堂从第一任掌门童在元传至第四任掌门童祥权时,童祥权认为名店的店招应由名人来题写,才更有气魄。为此,在清朝同治13年(公元1874年),童祥权花了上百两纹银,托人邀请当时的科举状元,也是后来光绪皇帝的老师陆润庠题写了“童涵春堂”四个大字,并请名工巧匠精心制作成金底黑字的匾额,悬挂店堂正中,笑迎顾客。从此,店誉与时俱增,成为童涵春堂珍贵的无形资产。
上世纪30年代初(公元1932年),由于童氏家族的第六任掌门童光甫抽调资金,从事金融投机活动失败,童光甫无奈只得将部分股权出让于人,原由童氏家族独家经营的药店变为童、孙、徐3家大户,共28个股东合伙经营的企业。当时,童涵春堂虽然遭受了极大的挫折,但其金字招牌的声誉和威名依然如旧。故在部分股权转让时,财产估价中的“招牌”一项也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折价80万两纹银,合银元112万枚,金字招牌的牌誉可见一斑。
, 百拇医药 十年浩劫金字招牌成为废品
在十年动乱期间,童涵春堂的金字招牌也同样遭到了厄运。当时的上海童涵春堂有南北两号,他们的店招也相继被迫改名易姓,地处小东门的童涵春堂南号被改为“人民中药店”,地处大世界附近的童涵春堂北号被改为“解放中药店”。“童涵春堂”这块由清朝同治科举状元陆润庠题写的店招匾额,被当作四旧作为废品出售给废品回收商店。
一天,有一位姓邬的先生,无意中在某家废品商店里发现了这块匾额。他见昔日名店的金字招牌竟成了一块旧木板,不禁为之惋惜,便花了十几元钱买回家给孩子当睡觉的铺板用。就这样,这一块当年曾经显赫沪上的名店匾额,就在邬家隐姓埋名地保留了下来。
拨乱反正金字招牌完璧归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通过拨乱反正,不少老字号、名店纷纷恢复了原名,童涵春堂也在这时经过上级批准同意,恢复了原名。
, 百拇医药
一天,邬先生恰巧路过小东门童涵春堂,偶然看到童涵春堂已恢复了原来的名号,十分高兴。原来,邬先生也是一位商业工作者,在豫园地区一家副食品公司担任过干部,并与童涵春堂的党支部书记是老朋友。他进入店堂找到了书记和经理,向他们表示祝贺。邬先生风趣地说:“你们药店恢复了大名,可你们‘童涵春堂’的金字招牌却还在我家里睡大觉呢!”接着,他便讲述了匾额怎样在他家“落户”的经过,并表示愿意无条件“完璧归赵”。童涵春堂的两位领导得此喜讯,自是高兴得不得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童涵春堂派人驱车前往浦东川沙邬先生的家中迎回了这块匾额。“童涵春堂” 金字招牌终于回到娘家,此事一时在沪上传为美谈。
这块失散十余年的匾额,经过重新整修,闪闪发光的“童涵春堂”4个大字,重又高悬在小东门童涵春堂店堂内。不久,童涵春堂北号也复制了此匾,悬挂在店堂内。1986年,经有关专家进一步鉴定,确认“童涵春堂”四个大字出自清朝状元陆润庠的手书真迹。为此,1988年,在豫园商城内新开张的老城隍庙童涵春堂国药号在仿制此匾额时,特意在其左下方加上了陆润庠手书的字样,显得更为庄重、真实。(卢冬虎 包光宇)
医药经济报2006年 药店周刊第16期, 百拇医药
药店改姓童涵春堂返老还童
话说清朝乾隆48年(即公元1783年),当时在上海经营中药材生意的一位宁波富商童在元,看中了座落在小东门瓮城地段一家名为“竺涵春”仅一开间店面的小药铺,十分欣赏店招中的“涵春”两字,寓有“涵和理中、春生万物”之意,这对于国药店来说,含有“药到病除”、“大地回春”的意思。他遂与店主协商,意欲将该店的全部产业及店招一同买下来。而当时“竺涵春”的店主因经营不善,也正想出让该药铺,两人一拍即合。童在元出资盘下药店,将原招牌中的竺姓换上了童姓,“童涵春堂”就这样诞生了。
别看店招仅一字之差,但含义深刻,既有童氏的记号,又寓意该药店“返老还童”之意,一语双关。果然,童氏接盘此店以后,潜心经营,业务蒸蒸日上,经过童氏几代人的努力,药店由原来的单间店面,扩大至三开间、五开间进深的大店,从业人员也由几个人扩展为上百人的前店、后工场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国药店。
, 百拇医药
状元题词堂匾身价骤增百万
童涵春堂从第一任掌门童在元传至第四任掌门童祥权时,童祥权认为名店的店招应由名人来题写,才更有气魄。为此,在清朝同治13年(公元1874年),童祥权花了上百两纹银,托人邀请当时的科举状元,也是后来光绪皇帝的老师陆润庠题写了“童涵春堂”四个大字,并请名工巧匠精心制作成金底黑字的匾额,悬挂店堂正中,笑迎顾客。从此,店誉与时俱增,成为童涵春堂珍贵的无形资产。
上世纪30年代初(公元1932年),由于童氏家族的第六任掌门童光甫抽调资金,从事金融投机活动失败,童光甫无奈只得将部分股权出让于人,原由童氏家族独家经营的药店变为童、孙、徐3家大户,共28个股东合伙经营的企业。当时,童涵春堂虽然遭受了极大的挫折,但其金字招牌的声誉和威名依然如旧。故在部分股权转让时,财产估价中的“招牌”一项也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折价80万两纹银,合银元112万枚,金字招牌的牌誉可见一斑。
, 百拇医药 十年浩劫金字招牌成为废品
在十年动乱期间,童涵春堂的金字招牌也同样遭到了厄运。当时的上海童涵春堂有南北两号,他们的店招也相继被迫改名易姓,地处小东门的童涵春堂南号被改为“人民中药店”,地处大世界附近的童涵春堂北号被改为“解放中药店”。“童涵春堂”这块由清朝同治科举状元陆润庠题写的店招匾额,被当作四旧作为废品出售给废品回收商店。
一天,有一位姓邬的先生,无意中在某家废品商店里发现了这块匾额。他见昔日名店的金字招牌竟成了一块旧木板,不禁为之惋惜,便花了十几元钱买回家给孩子当睡觉的铺板用。就这样,这一块当年曾经显赫沪上的名店匾额,就在邬家隐姓埋名地保留了下来。
拨乱反正金字招牌完璧归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通过拨乱反正,不少老字号、名店纷纷恢复了原名,童涵春堂也在这时经过上级批准同意,恢复了原名。
, 百拇医药
一天,邬先生恰巧路过小东门童涵春堂,偶然看到童涵春堂已恢复了原来的名号,十分高兴。原来,邬先生也是一位商业工作者,在豫园地区一家副食品公司担任过干部,并与童涵春堂的党支部书记是老朋友。他进入店堂找到了书记和经理,向他们表示祝贺。邬先生风趣地说:“你们药店恢复了大名,可你们‘童涵春堂’的金字招牌却还在我家里睡大觉呢!”接着,他便讲述了匾额怎样在他家“落户”的经过,并表示愿意无条件“完璧归赵”。童涵春堂的两位领导得此喜讯,自是高兴得不得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童涵春堂派人驱车前往浦东川沙邬先生的家中迎回了这块匾额。“童涵春堂” 金字招牌终于回到娘家,此事一时在沪上传为美谈。
这块失散十余年的匾额,经过重新整修,闪闪发光的“童涵春堂”4个大字,重又高悬在小东门童涵春堂店堂内。不久,童涵春堂北号也复制了此匾,悬挂在店堂内。1986年,经有关专家进一步鉴定,确认“童涵春堂”四个大字出自清朝状元陆润庠的手书真迹。为此,1988年,在豫园商城内新开张的老城隍庙童涵春堂国药号在仿制此匾额时,特意在其左下方加上了陆润庠手书的字样,显得更为庄重、真实。(卢冬虎 包光宇)
医药经济报2006年 药店周刊第16期,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