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及其干细胞移植再生修复
http://www.100md.com
魏亚明, 聂玉强, 李瑜元, 沙卫红
炎症性肠病;病理;免疫;干细胞;移植,魏亚明,聂玉强,李瑜元,沙卫红,通讯作者,摘要,关键词:,0,引言,1IBD病理学基础,2肠道干细胞研究进展,3造血干细胞移植根
第1页 |
参见附件(804KB,4页)。
魏亚明, 聂玉强, 李瑜元, 沙卫红, 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广州市临床医学研究所 广东省广州市 510180
广东省科技厅项目, No. 2004-139-50
通讯作者: 魏亚明, 510180, 广东省广州市, 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 广州市临床医学研究所. weiyaming@163. com
电话: 020-81045568
收稿日期: 2006-03-03 接受日期: 2006-03-20
摘要
炎症性肠病(IBD)在我国发病率逐步升高, 其相关病理学研究和再生修复成为研究的热点. 炎症性肠病存在易感基因NOD2, 发病与感染、饮食、药物、肠道菌群变化及免疫因素有关. 肠道干细胞, 具有自我更新与增殖能力. 肠黏膜被破坏时, 陷窝残存的干细胞向外生长并移行, 重建绒毛直至肠黏膜恢复正常. 肠道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与多种细胞因子作用有关.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IBD是最近出现的一种新型治疗方法, 自体与异体移植均有较好临床疗效, 基础研究已经证实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可以定居于肠道上皮, 但移植修复损伤肠道黏膜的详细机制则有待于深入研究.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病理; 免疫; 干细胞; 移植
魏亚明, 聂玉强, 李瑜元, 沙卫红. 炎症性肠病及其干细胞移植再生修复.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6;14(13):1314-1317
http: //www. wjgnet. com/1009-3079/14/1314. asp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这种在欧美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在我国发病率正逐步升高 [1-2], 其中难治性IBD也显著增加. 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 他们共同表现为肠黏膜炎症, 且相关肠癌发病率较高, 因此, 炎症性肠病的病理学基础和再生修复研究成为近年来消化领域研究的热点.
1 IBD病理学基础
IBD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有关, 常以感染、饮食、药物、肠道菌群失调等为诱因发病.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IBD易感性在不同人种中区别较大, 黑人, 黄种人等有色人种发病率较低, 而白种人较高, IBD近亲属中患病几率是其他人群的10-100倍[3-4]. 在遗传因素方面, Hugot et al[3]和Inohara et al[4]在2001年几乎同时报告了IBD的第一个易感基因NOD2, 该基因主要表达于单核细胞中, 位于16号染色体着丝点附近, 他编码的NOD2蛋白含1040氨基酸, 参与细胞凋亡和核因子κB(NF-κB)激活. 其N末端是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补充区域, 是IL-1受体, C末端包括caspase募集区, 核苷结合区及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序列区, 具有结合、识别细菌的脂多糖及激活NF-κB功能, 而NF-κB在IBD炎症反应过程起着信号通路作用. NOD2基因有3个易发突变位点, 突变使患者体内大量合成蛋白, 并结合相应抗原提呈给单核细胞, 将信号传递给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及其相关蛋白, 引起细胞内产生炎症因子的级联放大反应, 导致IBD. 同时,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某些类型如DR2基因与UC有关, DR1和DQ5与Crohn病呈正相关. 其他易感标记物包括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某些细胞受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等. 在免疫因素方面, 消化道黏膜本身起着免疫屏障和抗黏膜损伤作用,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存在辅助细胞亚群, 正常情况下可对肠道内容物和正常菌群产生免疫耐受, 对病原体则产生免疫反应. IBD时这种免疫耐受失衡, 可对肠道共生菌及化学物质产生免疫反应, 致使肠壁和外周血中激活的CD4+T细胞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 CD4+T细胞可以分为Th1和Th2细胞, Th1细胞诱导肉芽肿性炎症, 白介素12(IL-12)和干扰素(IFN-γ)在炎症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而Th2细胞则可诱导浅表黏膜炎症, 由IL-13起主导作用, 二者通过细胞因子相互调节[5]. 因此, 也有人认为IB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采用细胞因子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动物实验已经证实IL-12能够阻断IBD进展, 下调炎症反应因子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04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