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X > 休克
编号:11191165
黄芪注射液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12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53期(总第2307期 2006.05.12)
     病例:患者女,51岁,因胸闷、心悸和发热8天,气促和双下肢浮肿4天而于2006年某月某日到某医院就诊。患者8天前因着凉后出现流涕、咳嗽,曾到当地卫生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感冒”,给予抗病毒和对症支持治疗后流涕、咳嗽缓解,但却出现胸闷、心悸和发热;4天前胸闷、心悸和发热加重,并出现气促和双下肢浮肿,即由家属急送某上级医院求诊。患者往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无食物和药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体温39.2℃,脉搏130次/分,呼吸33次/分,血压100/60毫米汞柱。急性病容,脸色苍白,口唇发绀。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咽充血,双腭扁桃体Ⅱ度大,未见脓点。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 音。心脏叩诊增大;心率134次/分,心音低弱,心律不整齐,可闻及早搏4~6次/分;心尖区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Ⅲ级舒张期杂音和舒张期奔马律。腹平坦,触软,肝脏于右侧肋下3厘米处可触及;移动性杂音阴性。双下肢轻、中度浮肿。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9.7×109/升,中性粒细胞0.25,淋巴细胞0.65。生化检查显示:心肌酶明显高于正常;抗心肌抗体阳性;血沉增快。心电图检查示:一、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早搏);二、心肌劳损。全胸片显示:双下肺野纹理增粗、全心影扩大。诊断:一、急性右心衰竭;二、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频发性室性早搏;三、病毒性心肌炎。
, 百拇医药
    给予抗病毒药、肾上腺皮质激素、促心肌代谢药以及卧床休息等治疗。2天后患者上述症状未见改善,即改用黄芪注射液6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滴速为30滴/分钟);当滴注黄芪注射液约30秒钟时,患者突然诉全身皮肤瘙痒、胸闷和心悸加剧,伴频死感。

    急查:体温37.1℃,脉搏140次/分,呼吸38次/分,血压80/50毫米汞柱;全身皮肤潮红,心率142次/分,双肺呼吸音粗糙。

    诊断:过敏性休克黄芪注射液引起。经抗休克、抗过敏、升高血压以及其它对症支持治疗1小时后患者症状缓解;2小时后症状消失;之后继续给予治疗原发病。

    用药分析:黄芪注射液是用中药黄芪经现代技术加工制成。中医学认为黄芪性味甘,微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和利水消肿之功效。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含有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酮、胆碱、甜菜素、氨基酸、蔗糖、葡萄糖醛酸、微量叶酸、β-谷甾酸、亚油酸以及亚麻酸等化学成分,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具有提高心脏的氧利用率、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压、降低血糖、利尿消肿以及镇静等作用;此外,上述化学成分对肺炎双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柠檬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以及一些病毒如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病毒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该液可起到化学药品所难以起到的作用,对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较好,近年大多临床研究亦证实这一点。
, http://www.100md.com
    黄芪注射液不良反应少见,常见有皮疹和皮肤瘙痒,偶有腹痛,但症状一般较轻微,减慢滴速和给予对症治疗后可消失——但如本例出现闪电式过敏性休克者实属罕见。其机理可能为黄芪注射液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导致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或由于该液在生产、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如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导致其中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或产生新的成分所致。此外,还可能与患者的年龄、体质、个体差异以及患病时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等因素有关。但由于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故其发生过敏反应的机理目前尚难以完全阐明,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例不良反应提醒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和药师,在为患者使用黄芪注射液(包括其它中药注射液)时,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无中药注射液过敏史,如有应禁用;询问有无化学药物和食物过敏史,如有应慎用。即使患者无任何过敏史,在使用时也要警惕有无类似罕见不良反应的发生,以便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医药经济报2006年 医院周刊第17期, http://www.100md.com(陈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