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为中药注射剂把脉
【论坛嘉宾】
叶文才 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杜文民 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
苏小斌 五粮液药业研究所所长
作为国内特有的剂型,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和生产开始提速,有些品种因其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见药,甚至纳入了急诊的药箱。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因先天成分复杂和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的软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个案逐渐增多。2005年末,SFDA一纸禁令停止了葛根素注射剂的注册报批。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周超凡交出了“应注重对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再评价”的提案,之后引起了业内的热烈讨论。4月下旬,北京召开了中药注射剂学术研讨会,业内专家及企业代表就解决中药注射剂软肋献策。本期邀请3位业内人士对中药注射剂的发展畅谈各自的看法。
, http://www.100md.com
先天缺陷VS后天软肋
记者:目前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杜文民:首先是先天的缺陷,各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绝大部分是复方的,成分复杂,而且各种药材产地不同质量也不同,从技术上不能清楚地辨认成分,因此安全性难以确保。其次是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虽然国家借鉴西医学的做法研究出中药指纹图谱质量评价体系,但是由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这种技术应用在中药领域很不成熟,不能作为公认的标准。第三是在生产工艺上质量很难控制,企业也只能按照国家GMP标准来生产,即使是同一品种,各个厂家生产出来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像复方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很多企业都在生产,也是最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品种。
叶文才:研发、审批、生产和临床使用等各个环节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生产阶段。中药注射剂是从口服的中药转为针剂的,缺乏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质量标准没有建立。而且原来的中药注射剂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急救而研发的,现在企业响应中药现代化的号召纷纷投入生产。
, 百拇医药
在生产控制环节,因药材成分复杂、植物的产地和采摘时间不同,药材的成分都可能不一样,临床实验阶段的样本和生产时用的药材也不一定一致,报批时的样本质量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同一个品种、同一个厂家生产的中药注射剂,是否每一批的质量都一致,也很难说。单方的成分也很复杂,因为同一种植物的成分并不是可以全部确认的,这与提纯技术有关,如果能够提纯到98%以上,那么成分就比较确定,质量也比较可控。而目前中药注射剂大部分是复方的,成分就更复杂了,质量控制就更难。
在临床使用方面存在学术分歧,中药剂型却按照西药的方法使用,即中药西用,而且直接注入血液,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有些可能当下没发生,但为日后留下了隐患。
记者: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为什么不能作为公认的质量标准?
杜文民:指纹图谱目前也不能很好地控制成分和质量,全面推广是不成熟的,也是不现实的,还需要完善。
, http://www.100md.com
叶文才: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技术只能反映一部分成分,其他成分不能反映,即成分标示不全,而且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72种中药注射剂的指纹图谱,但是国家并没有强制推广,只是试行,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增强质量监控意识,靠企业主动进行指纹图谱评价。
苏小斌:指纹图谱评价主要是学术界和一些企业在做,我们也在做。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强制执行,没有统一的审评,所以很多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但是据说中药指纹图谱评价是目前中药质量控制比较理想的方法。
杜文民:中药指纹图谱评价虽然不是很成熟,但是它起到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应该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试验去推广和建立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目前国内一些企业正在做,很自觉地做,这推动了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和质量控制。
应建立药品上市后再评价体系
, 百拇医药 记者:如何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等问题?
杜文民:从制药角度来看,一是研究提纯单一成分代替复方。有些品种单一成分的疗效和复方的疗效很接近,像穿心莲内酯注射剂,目前无锡的山禾制药就在研究单方注射液。二是加强在选材和生产方面的质量标准建设。从上市后的角度看,周超凡教授的提案我是支持的,应该重视对药品的上市后再评价,建立一个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体系。上市后,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药物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和功能疗效等各个环节一一进行再评价,而且不仅是每一个品种都要再评价,每一个厂家也应该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再评价。如此指向性便很强,能较好地找出产生问题的环节,这样产生质量问题和不良反应的不确定因素就会减少。采取上市后再评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大企业会自觉地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去做,产品质量会不断地上升,而小厂家则可能逐渐退出市场。
叶文才:可以采取上市后再评价和召回制度结合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短期来看会对企业的成本和投入造成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它对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产业的整合与升级有很大的作用。
苏小斌:如果国家足够重视,建立再评价体系并强制执行,企业还是会做的,因为企业的基础工作还是有的,如GMP认证。这也是企业售后服务的一种。但是目前建立上市后评价体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即使建立了也可能会流于形式。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5期, 百拇医药(陈国东 钟可芬)
叶文才 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杜文民 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常务副主任
苏小斌 五粮液药业研究所所长
作为国内特有的剂型,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和生产开始提速,有些品种因其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见药,甚至纳入了急诊的药箱。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因先天成分复杂和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的软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个案逐渐增多。2005年末,SFDA一纸禁令停止了葛根素注射剂的注册报批。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士周超凡交出了“应注重对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再评价”的提案,之后引起了业内的热烈讨论。4月下旬,北京召开了中药注射剂学术研讨会,业内专家及企业代表就解决中药注射剂软肋献策。本期邀请3位业内人士对中药注射剂的发展畅谈各自的看法。
, http://www.100md.com
先天缺陷VS后天软肋
记者:目前中药注射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杜文民:首先是先天的缺陷,各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绝大部分是复方的,成分复杂,而且各种药材产地不同质量也不同,从技术上不能清楚地辨认成分,因此安全性难以确保。其次是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虽然国家借鉴西医学的做法研究出中药指纹图谱质量评价体系,但是由于中西医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这种技术应用在中药领域很不成熟,不能作为公认的标准。第三是在生产工艺上质量很难控制,企业也只能按照国家GMP标准来生产,即使是同一品种,各个厂家生产出来的质量也参差不齐,像复方丹参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很多企业都在生产,也是最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品种。
叶文才:研发、审批、生产和临床使用等各个环节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生产阶段。中药注射剂是从口服的中药转为针剂的,缺乏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质量标准没有建立。而且原来的中药注射剂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为急救而研发的,现在企业响应中药现代化的号召纷纷投入生产。
, 百拇医药
在生产控制环节,因药材成分复杂、植物的产地和采摘时间不同,药材的成分都可能不一样,临床实验阶段的样本和生产时用的药材也不一定一致,报批时的样本质量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可能不一样;同一个品种、同一个厂家生产的中药注射剂,是否每一批的质量都一致,也很难说。单方的成分也很复杂,因为同一种植物的成分并不是可以全部确认的,这与提纯技术有关,如果能够提纯到98%以上,那么成分就比较确定,质量也比较可控。而目前中药注射剂大部分是复方的,成分就更复杂了,质量控制就更难。
在临床使用方面存在学术分歧,中药剂型却按照西药的方法使用,即中药西用,而且直接注入血液,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有些可能当下没发生,但为日后留下了隐患。
记者: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为什么不能作为公认的质量标准?
杜文民:指纹图谱目前也不能很好地控制成分和质量,全面推广是不成熟的,也是不现实的,还需要完善。
, http://www.100md.com
叶文才: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技术只能反映一部分成分,其他成分不能反映,即成分标示不全,而且虽然目前已经建立了72种中药注射剂的指纹图谱,但是国家并没有强制推广,只是试行,主要还是靠企业自身增强质量监控意识,靠企业主动进行指纹图谱评价。
苏小斌:指纹图谱评价主要是学术界和一些企业在做,我们也在做。但是由于国家没有强制执行,没有统一的审评,所以很多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但是据说中药指纹图谱评价是目前中药质量控制比较理想的方法。
杜文民:中药指纹图谱评价虽然不是很成熟,但是它起到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应该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试验去推广和建立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目前国内一些企业正在做,很自觉地做,这推动了中药注射剂的研发和质量控制。
应建立药品上市后再评价体系
, 百拇医药 记者:如何解决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等问题?
杜文民:从制药角度来看,一是研究提纯单一成分代替复方。有些品种单一成分的疗效和复方的疗效很接近,像穿心莲内酯注射剂,目前无锡的山禾制药就在研究单方注射液。二是加强在选材和生产方面的质量标准建设。从上市后的角度看,周超凡教授的提案我是支持的,应该重视对药品的上市后再评价,建立一个药品上市后再评价的体系。上市后,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药物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和功能疗效等各个环节一一进行再评价,而且不仅是每一个品种都要再评价,每一个厂家也应该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进行再评价。如此指向性便很强,能较好地找出产生问题的环节,这样产生质量问题和不良反应的不确定因素就会减少。采取上市后再评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企业可以自主选择,大企业会自觉地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去做,产品质量会不断地上升,而小厂家则可能逐渐退出市场。
叶文才:可以采取上市后再评价和召回制度结合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短期来看会对企业的成本和投入造成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它对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和产业的整合与升级有很大的作用。
苏小斌:如果国家足够重视,建立再评价体系并强制执行,企业还是会做的,因为企业的基础工作还是有的,如GMP认证。这也是企业售后服务的一种。但是目前建立上市后评价体系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即使建立了也可能会流于形式。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55期, 百拇医药(陈国东 钟可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