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23554
我国成功纯化克隆出芋螺毒素
http://www.100md.com 2006年5月20日 《中国医药报》 2006.05.20
     本报上海讯 蛇蝎入药可“以毒攻毒”,可曾想到形似芋艿的芋螺的毒素也可入药,而且作用不亚于前者。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戚正武院士为首的课题组,从6种南海芋螺中首次纯化及克隆得到100多种新毒素,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经性疾病新药提供了可能性。相关研究获得200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盛产于我国南海的各色芋螺,猎捕时会冷不防地向小鱼虾等发射一枚枚“毒箭”,使之麻痹后吞而食之。至今人们已发现有500多种这样的小芋螺,它们总共能产生5万多种不同结构与功能的毒素。因此,国际生物化学和医药界有关毒素的研究热潮,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蛇毒热,发展到上世纪80~90年代的蝎毒、蜘蛛毒热,直至当前的芋螺毒热。目前已有数百种来自蝎子或蜘蛛的神经毒素被纯化,而至今研究阐明的芋螺毒素还不到其总数的1%。常常被食用和装饰用的芋螺物种,还是一个有待挖掘的中国生物毒素资源宝库,由这些毒素开发出的新药将有可能广泛适用于镇痛、抗癫痫及其他神经性疾病的治疗。

    戚正武院士领导的课题组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分离纯化并深入研究了芋螺毒素的蛋白质与基因结构、生理功能等。他们从桶形、线纹、大理石等芋螺中鉴定了新的多肽毒素约40个,已克隆鉴定的新基因超过100个。据戚正武院士介绍,芋螺毒素较之其他动物来源的毒素分子量更小,只含10~40个氨基酸,但种类繁多,且结构稳定,便于人工制备,更适合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此外,芋螺毒素具有高度的组织专一性,作用于神经细胞的毒素并不作用于肌肉细胞,反之亦然。也就是说,芋螺毒素入药相比蛇蝎等传统毒素入药,更能直击要害部位,副作用又小。

    据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一种芋螺毒素成为晚期癌症的镇痛药物,它较常用的吗啡、杜冷丁等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不具成瘾性。我国科研人员对芋螺的研究工作已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戚正武院士还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托,评审美国国内有关芋螺毒素申请项目。

    (岳阳),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