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 2005年第6期
编号:10975811
活血化瘀应贯穿于肾脏病治疗之始终
http://www.100md.com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
活血化瘀,,肾脏病;血瘀;活血化瘀,1祖国医学对肾脏病存在血瘀的认识,2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肾脏病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血瘀的病理,参考文献:
     摘要:从祖国医学的观点以及现代医学微观研究分析肾脏病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血瘀,致使肾脏病迁延难愈,临床治疗较为棘手,所以应把活血化瘀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之中。

    关键词:肾脏病;血瘀;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其适应证是机体有瘀血停积,即血瘀证。血瘀的形成原因很复杂,临床上好多疾病都可有血瘀的病理变化,肾脏病也不例外。在整个肾脏病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血瘀的病理变化,反之瘀血的产生将进一步损伤肾脏,使其迁延难愈,因而活血化瘀应贯穿其治疗的始终。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之,以与同道共同探讨。

    1 祖国医学对肾脏病存在血瘀的认识

    祖国医学从宏观角度出发,通过推理、类比等方法对疾病的发生从内伤和外因进行分析。外感病因多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内伤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以及饮食、劳倦及七情内伤等后天失调。这些因素破坏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而发病,肾脏病的发生也必然不离这些原因,并且这些因素均可在发病过程中导致血瘀病理过程,甚至产生瘀血停积于肾脏,进一步损伤肾脏而使疾病迁延难愈。

    1.1外感病因致瘀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其性开泄,易耗伤人体正气,大多与寒、湿、热等邪相兼致病,因而风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素问·水热穴论》指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于肾,名曰风水。”寒为阴邪,其性收敛、凝滞,易伤阳气,血脉失其温运,血凝而瘀,正如《素问·离合真邪论》所说:“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则脉不通。”暑、燥、火其性皆为热,热邪侵袭人体,易迫血妄行,血不归经,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除而为瘀血,同时热邪亦能伤津耗液,津液亏虚,血脉失其濡润而涩滞,血行缓慢,血液黏稠而致瘀。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早已指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易阻遏气机而伤阳气,阳气失其温运,血脉不利亦可致瘀。

    1.2内伤病因致瘀

    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饮食、劳倦、起居、情志等致脏腑机能紊乱,阴阳气血俱不足,气血耗伤,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行缓慢而为瘀。《灵枢·刺节真邪论》云:“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864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