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卿教授治疗婴儿腹泻日久不愈经验
摘要:总结张士卿教授临床治疗婴儿腹泻日久不愈的经验。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婴儿更易患此病,因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临床医生较难把握遣方用药。张教授从脾虚湿胜来辨证,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来施治,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附两则案例以资印证。
关键词:张士卿;婴儿腹泻;治疗经验
张士卿教授系全国名中医,现任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从医执教30余载,学验俱丰、造诣深厚。笔者有幸随师学习1年余,常遇婴儿腹泻经多方治疗日久不愈者,老师应用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腹泻是婴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因小儿腹泻病年死亡率为0.51 %,全世界每年因腹泻致死的婴儿在400万以上,故WHO将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腹泻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下约占半数。现代医学认为,婴儿期生长发育极其迅速,对营养的需求相对较高,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够成熟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常常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此期正为母乳喂养向人工喂养转换的特殊时期,如果喂养不当则更易发生胃肠道疾病;再之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故婴儿胃肠道较易感染细菌和病毒而发生腹泻。
1 婴儿久泻,脾虚为本湿胜为标
张士卿教授认为婴儿腹泻日久不愈,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为湿邪,二为脾虚。脾虚为本,湿邪为标。由于湿为阴邪,脾乃运化水湿之阴土而喜燥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腹泻。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湿胜则濡泻。”湿邪困脾日久,迁延不愈,又因婴儿本就“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喂养调护失宜则导致脾胃虚弱,出现纳差,脘闷不舒,腹痛喜按喜揉,面色少华,神疲倦怠,舌淡苔白,食指络脉色淡而细等症状。脾虚清气不升、运化失司,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导变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发生腹泻。故《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虚湿胜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当甘淡渗湿止泻以治标,益气健脾助运以治本。
2 理脾止泻,温运淡渗是妙法
婴儿慢性腹泻系脾虚湿胜之因,参苓白术散系理脾止泻、温运淡渗之品,故可取其之妙用。参苓白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代之)、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组成。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理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如无肺气虚损诸症者可去掉桔梗);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脾虚夹湿诸症自除。
张教授具体运用该方时,常常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如有积滞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积化滞;有气滞并恶心呕吐者,加陈皮以行气化滞、和胃止呕;有食积化热者,加连翘以清热散结;泻下频数、量多者,加泽泻、猪苓利小便以实大便;腹泻日久者,加石榴皮、诃子或防风炭、乌梅炭以涩肠止泻;肝火旺盛者,加白菊花、桑叶以清肝除烦;泄泻日久,气虚较甚,有神疲倦怠、消瘦、面白少华者可加红参(另炖)以补中益气。现举2例如下:
病案1:范某,男,7个月,2005年3月8日就诊。患儿家长代诉,患儿自5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久则出现腹泻,经西医治疗1月余未见好转。患儿每天仍有3~4次黄色水样便,无黏液、泡沫,有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且饮食减少、消瘦、腹痛喜按喜揉、面白少华、口唇淡白、精神尚可,舌淡苔白、食指络脉色淡。此乃脾虚湿盛之腹泻,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白术、陈皮、泽泻、连翘、猪苓、焦三仙各6 g,云茯苓、炒山药各15 g,炒薏苡仁、石榴皮、诃子、莲子、乌梅炭各10 g,甘草3 g,另加红参(另炖)6 g。6剂,水煎服。服后每日便次减少为1~2次,成形,便中无食物残渣,其余症状同前。上方去猪苓、红参,加鸡内金10 g、当归6 g,服6剂后诸症悉除。
病案2:吴某,女,7个月,2005年4月18日就诊。患儿腹泻1月余。现每日泻下2~3次,上午便质较稀,下午为黄色水样便,夹有泡沫,精神尚可,纳差、消瘦、眼屎多,舌淡苔白厚。此乃脾虚湿盛,夹有肝火之腹泻,治以清肝抑木、健脾扶土、渗湿助运以止泻,仍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云茯苓、扁豆、莲子、诃子、白菊花、桑叶、焦三仙各10 g,炒白术、陈皮、桔梗、鸡内金各6 g,炒山药、炒薏苡仁各15 g,炙甘草3 g。6剂,水煎服。服后大便成形,每日便次减少为1~2次,眼屎减少,纳食有所改善,继以原方服用6剂后诸症愈。
按:泄泻之本在于脾,而小儿脾常不足,所以治疗婴儿泄泻,调理脾胃为第一要务。古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论,泄泻之机,在于乳食所伤,脾为湿困,故临证用药当以温运、淡渗之品为宜。唯其温运,则脾气得健,脾阳得运;唯其淡渗,则脾湿得祛、脾阴不伤。而方药之中既有健脾之功、又有祛湿之效者,参苓白术散为首选,该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补而不滞,非常适宜于婴儿脾虚湿胜日久不愈之泄泻。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百拇医药(田茸 指导 张士卿)
关键词:张士卿;婴儿腹泻;治疗经验
张士卿教授系全国名中医,现任甘肃中医学院中医儿科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从医执教30余载,学验俱丰、造诣深厚。笔者有幸随师学习1年余,常遇婴儿腹泻经多方治疗日久不愈者,老师应用中医药治疗,疗效显著。现将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腹泻是婴儿期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因小儿腹泻病年死亡率为0.51 %,全世界每年因腹泻致死的婴儿在400万以上,故WHO将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腹泻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下约占半数。现代医学认为,婴儿期生长发育极其迅速,对营养的需求相对较高,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不够成熟完善,尤其是消化系统常常难以适应对大量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此期正为母乳喂养向人工喂养转换的特殊时期,如果喂养不当则更易发生胃肠道疾病;再之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故婴儿胃肠道较易感染细菌和病毒而发生腹泻。
1 婴儿久泻,脾虚为本湿胜为标
张士卿教授认为婴儿腹泻日久不愈,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为湿邪,二为脾虚。脾虚为本,湿邪为标。由于湿为阴邪,脾乃运化水湿之阴土而喜燥恶湿,故湿邪外感留滞体内,常先困脾,而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发为腹泻。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云:“湿胜则濡泻。”湿邪困脾日久,迁延不愈,又因婴儿本就“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喂养调护失宜则导致脾胃虚弱,出现纳差,脘闷不舒,腹痛喜按喜揉,面色少华,神疲倦怠,舌淡苔白,食指络脉色淡而细等症状。脾虚清气不升、运化失司,则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导变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则发生腹泻。故《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脾虚湿胜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当甘淡渗湿止泻以治标,益气健脾助运以治本。
2 理脾止泻,温运淡渗是妙法
婴儿慢性腹泻系脾虚湿胜之因,参苓白术散系理脾止泻、温运淡渗之品,故可取其之妙用。参苓白术散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临床常用党参或太子参代之)、白术、茯苓、炙甘草、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白扁豆、山药组成。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子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理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如无肺气虚损诸症者可去掉桔梗);炙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脾虚夹湿诸症自除。
张教授具体运用该方时,常常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随证加减。如有积滞者,加焦三仙、鸡内金以消积化滞;有气滞并恶心呕吐者,加陈皮以行气化滞、和胃止呕;有食积化热者,加连翘以清热散结;泻下频数、量多者,加泽泻、猪苓利小便以实大便;腹泻日久者,加石榴皮、诃子或防风炭、乌梅炭以涩肠止泻;肝火旺盛者,加白菊花、桑叶以清肝除烦;泄泻日久,气虚较甚,有神疲倦怠、消瘦、面白少华者可加红参(另炖)以补中益气。现举2例如下:
病案1:范某,男,7个月,2005年3月8日就诊。患儿家长代诉,患儿自5个月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久则出现腹泻,经西医治疗1月余未见好转。患儿每天仍有3~4次黄色水样便,无黏液、泡沫,有未经消化的食物残渣,且饮食减少、消瘦、腹痛喜按喜揉、面白少华、口唇淡白、精神尚可,舌淡苔白、食指络脉色淡。此乃脾虚湿盛之腹泻,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泻,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白术、陈皮、泽泻、连翘、猪苓、焦三仙各6 g,云茯苓、炒山药各15 g,炒薏苡仁、石榴皮、诃子、莲子、乌梅炭各10 g,甘草3 g,另加红参(另炖)6 g。6剂,水煎服。服后每日便次减少为1~2次,成形,便中无食物残渣,其余症状同前。上方去猪苓、红参,加鸡内金10 g、当归6 g,服6剂后诸症悉除。
病案2:吴某,女,7个月,2005年4月18日就诊。患儿腹泻1月余。现每日泻下2~3次,上午便质较稀,下午为黄色水样便,夹有泡沫,精神尚可,纳差、消瘦、眼屎多,舌淡苔白厚。此乃脾虚湿盛,夹有肝火之腹泻,治以清肝抑木、健脾扶土、渗湿助运以止泻,仍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太子参、云茯苓、扁豆、莲子、诃子、白菊花、桑叶、焦三仙各10 g,炒白术、陈皮、桔梗、鸡内金各6 g,炒山药、炒薏苡仁各15 g,炙甘草3 g。6剂,水煎服。服后大便成形,每日便次减少为1~2次,眼屎减少,纳食有所改善,继以原方服用6剂后诸症愈。
按:泄泻之本在于脾,而小儿脾常不足,所以治疗婴儿泄泻,调理脾胃为第一要务。古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论,泄泻之机,在于乳食所伤,脾为湿困,故临证用药当以温运、淡渗之品为宜。唯其温运,则脾气得健,脾阳得运;唯其淡渗,则脾湿得祛、脾阴不伤。而方药之中既有健脾之功、又有祛湿之效者,参苓白术散为首选,该方药性平和,温而不燥,补而不滞,非常适宜于婴儿脾虚湿胜日久不愈之泄泻。
(甘肃中医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百拇医药(田茸 指导 张士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