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药是这样“炒”成的
中药炮制系列之
最近,李嫂患上了宫血症,经多方治疗出血仍然淋漓不尽。后来她找到豫东一带著名的老中医韩老先生给她诊治。韩老先生仔细诊查后为她处方,并说用过3剂药物后定能见效。然而3剂药物过后,李嫂仍然出血不止,她只好找韩老先生复诊。韩老先生又给她做了详细诊查,认为上次处方是正确的,按理说不该无效,于是问李嫂是从哪家药房取的药?药品是否齐全?李嫂说是在老家卫生院的药房取的药,药很干净,不过卫生院一时没有“血余炭”这味药,药房的小青年告诉她:“回去找一团人的头发,然后把它燎成灰,就是血余炭。”韩老先生听后大怒:“简直是胡来!这哪是炮制血余炭!难怪处方无效!”
近年来,随着老药工的逐渐减少,特别是在基层乡卫生院和乡村诊所,由于受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很多该炮制的中药没有炮制,或是炮制的方法不对,因此出现上述“血余炭事件”并非偶然。
中药炮制方法有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及发芽、发酵、制霜等法。考虑到技术水平与设备条件,在乡镇卫生院药房及乡村诊所能够做的,则是以炒、炙、煅3种方法为主。其中炒法最为常用,它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 http://www.100md.com
清炒:
掌握火候是关键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根据炒的程度和火候分炒黄、炒焦、炒炭三种。
炒制前应将药物大小分档,分次炒制,避免加热时生熟不均;还应先将容器加热,不宜冷锅下药,因为有的药物可粘锅,如蒲黄;有的种子类药物容易炒成“僵子”,如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炒制时应选用适当的火力和掌握加热时间。
炒黄(包括炒爆)
炒黄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气,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的气味。炒黄以文火为主,少数药物用中火,加热时间相对较短。其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并破坏某些药物中的酶,以保存苷类成分。
, 百拇医药 活学活用
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有爆裂声,略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此法也可用于炒牵牛子、炒芥子、炒决明子)
炒焦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其目的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活学活用
焦山楂:取净山楂置于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褐色,内部呈焦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炒炭
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黑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炒炭要特别注意掌握好火力:质地坚实的药物宜用武火,质地疏松的片、花、花粉、叶、全草类药物可用中火。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质地疏松的药物,须喷淋适量清水使之熄灭。取出后必须摊开晾凉,经检查无余火后再收贮,以免复燃。
, 百拇医药
活学活用
姜炭:将干姜块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加辅料炒:
主辅用量要适宜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炮制方法,称为加辅料炒法。加辅料炒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正药物的臭焦味等。同时,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更均匀。常用的加辅料炒法有麸炒、米炒、土炒、砂炒等。
麸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称为麸炒法。麸炒时先用中火或武火将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不断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麦麸用量一般为:每10kg药物用麦麸1~1.5kg。麦麸的用量要适当,过少时烟气不足,达不到熏炒要求;过多则造成浪费。麸炒时一般用中火,可预先取少量麦麸投锅预试。麦麸要均匀撒布于热锅中,待起烟时投药。麸炒药物要求干燥,以免药物粘附焦化麦麸。
, 百拇医药
活学活用
麸炒苍术: 先将锅烧热,撒入麦麸,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投入苍术片,不断翻动,炒至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麸炒枳壳、 麸炒僵蚕的方法与之相同。
米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米同炒的方法,称为米炒。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一般认为以糯米为佳,也有些地区采用“陈仓米”。 米炒时先将锅烧热,撒入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程度时取出,去米,放凉。米的用量为每10kg药物用米2kg。
炮制昆虫类药物时,以米的色泽变化观察火候,炒至米变焦黄或焦褐色为宜。炮制植物药时,观察药物色泽变化,炒至黄色为宜。
活学活用
米炒党参:将米置于热锅内,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党参拌炒,至米呈黄色、党参挂火色时取出,去米,放凉。
, http://www.100md.com
土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称为土炒(也有人用黄土、赤石脂炒)。
土炒能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其方法为将碾细过筛后的灶心土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挂土色并透出香气时取出,去土,放凉。土的用量是每10kg药物用灶心土2.5~3kg。
使用土炒法时,灶心土的温度要适当,土温过高,药物易焦糊;土温过低则药物内部的水分及汁液渗出较少,粘不住灶心土。灶心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药物后,要适当调节火力,防止药物烫焦。用土炒制同种药物时,灶心土可连续使用,若土色变深时,应及时更换新土。
活学活用
土炒山药:先将土粉置于锅内加热至灵活状态,再投入山药片拌炒,至表面均匀挂土粉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21期, http://www.100md.com(常怡勇)
最近,李嫂患上了宫血症,经多方治疗出血仍然淋漓不尽。后来她找到豫东一带著名的老中医韩老先生给她诊治。韩老先生仔细诊查后为她处方,并说用过3剂药物后定能见效。然而3剂药物过后,李嫂仍然出血不止,她只好找韩老先生复诊。韩老先生又给她做了详细诊查,认为上次处方是正确的,按理说不该无效,于是问李嫂是从哪家药房取的药?药品是否齐全?李嫂说是在老家卫生院的药房取的药,药很干净,不过卫生院一时没有“血余炭”这味药,药房的小青年告诉她:“回去找一团人的头发,然后把它燎成灰,就是血余炭。”韩老先生听后大怒:“简直是胡来!这哪是炮制血余炭!难怪处方无效!”
近年来,随着老药工的逐渐减少,特别是在基层乡卫生院和乡村诊所,由于受技术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很多该炮制的中药没有炮制,或是炮制的方法不对,因此出现上述“血余炭事件”并非偶然。
中药炮制方法有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以及发芽、发酵、制霜等法。考虑到技术水平与设备条件,在乡镇卫生院药房及乡村诊所能够做的,则是以炒、炙、煅3种方法为主。其中炒法最为常用,它分为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
, http://www.100md.com
清炒:
掌握火候是关键
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根据炒的程度和火候分炒黄、炒焦、炒炭三种。
炒制前应将药物大小分档,分次炒制,避免加热时生熟不均;还应先将容器加热,不宜冷锅下药,因为有的药物可粘锅,如蒲黄;有的种子类药物容易炒成“僵子”,如王不留行、水红花子;炒制时应选用适当的火力和掌握加热时间。
炒黄(包括炒爆)
炒黄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文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较原色稍深,或发泡鼓气,或爆裂并透出药物固有的气味。炒黄以文火为主,少数药物用中火,加热时间相对较短。其主要目的是增强疗效,缓和药性,降低毒性,并破坏某些药物中的酶,以保存苷类成分。
, 百拇医药 活学活用
炒牛蒡子:取净牛蒡子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鼓起,有爆裂声,略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晾凉。用时捣碎。(此法也可用于炒牵牛子、炒芥子、炒决明子)
炒焦
炒焦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炒制容器内,用中火或武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黄或焦褐色,内部颜色加深,并具有焦香气味。其目的主要是增强药物消食健脾的功效或减少药物的刺激性。
活学活用
焦山楂:取净山楂置于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外表呈焦褐色,内部呈焦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炒炭
炒炭是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黑色或焦褐色。炒炭要求存性,“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炒炭要特别注意掌握好火力:质地坚实的药物宜用武火,质地疏松的片、花、花粉、叶、全草类药物可用中火。在炒炭过程中,药物炒至一定程度时,因温度很高,易出现火星,特别是质地疏松的药物,须喷淋适量清水使之熄灭。取出后必须摊开晾凉,经检查无余火后再收贮,以免复燃。
, 百拇医药
活学活用
姜炭:将干姜块置于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棕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取出晾干,筛去碎屑。
加辅料炒:
主辅用量要适宜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同炒的炮制方法,称为加辅料炒法。加辅料炒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增强疗效和矫正药物的臭焦味等。同时,辅料具有中间传热作用,能使药物受热更均匀。常用的加辅料炒法有麸炒、米炒、土炒、砂炒等。
麸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麦麸熏炒的方法,称为麸炒法。麸炒时先用中火或武火将锅烧热,再将麦麸均匀撒入热锅中,至起烟时投入药物,不断翻动并适当控制火力,炒至药物表面呈黄色或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麦麸用量一般为:每10kg药物用麦麸1~1.5kg。麦麸的用量要适当,过少时烟气不足,达不到熏炒要求;过多则造成浪费。麸炒时一般用中火,可预先取少量麦麸投锅预试。麦麸要均匀撒布于热锅中,待起烟时投药。麸炒药物要求干燥,以免药物粘附焦化麦麸。
, 百拇医药
活学活用
麸炒苍术: 先将锅烧热,撒入麦麸,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投入苍术片,不断翻动,炒至深黄色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麸炒枳壳、 麸炒僵蚕的方法与之相同。
米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米同炒的方法,称为米炒。米炒药物所用的米,一般认为以糯米为佳,也有些地区采用“陈仓米”。 米炒时先将锅烧热,撒入浸湿的米,使其平贴锅上,用中火加热炒至米冒烟时投入药物,轻轻翻动米上的药物,至所需程度时取出,去米,放凉。米的用量为每10kg药物用米2kg。
炮制昆虫类药物时,以米的色泽变化观察火候,炒至米变焦黄或焦褐色为宜。炮制植物药时,观察药物色泽变化,炒至黄色为宜。
活学活用
米炒党参:将米置于热锅内,用中火炒至冒烟时投入党参拌炒,至米呈黄色、党参挂火色时取出,去米,放凉。
, http://www.100md.com
土炒
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灶心土(伏龙肝)拌炒的方法称为土炒(也有人用黄土、赤石脂炒)。
土炒能增强药物补脾止泻的功能,其方法为将碾细过筛后的灶心土粉置于锅内,用中火加热,至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净药物,翻炒至药物表面挂土色并透出香气时取出,去土,放凉。土的用量是每10kg药物用灶心土2.5~3kg。
使用土炒法时,灶心土的温度要适当,土温过高,药物易焦糊;土温过低则药物内部的水分及汁液渗出较少,粘不住灶心土。灶心土呈灵活状态时投入药物后,要适当调节火力,防止药物烫焦。用土炒制同种药物时,灶心土可连续使用,若土色变深时,应及时更换新土。
活学活用
土炒山药:先将土粉置于锅内加热至灵活状态,再投入山药片拌炒,至表面均匀挂土粉时取出,筛去土粉,放凉。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21期, http://www.100md.com(常怡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