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针法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EAA及形态学的影响
温通针法;捻转针法,,温通针法;捻转针法;脑缺血再灌注;谷氨酸,1材料和方法,2结果,3讨论,参考文献:
摘 要: 目的: 探讨温通针法防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方法: 选健康Wistar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法制作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及HE染色法,观察不同手法对前脑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含量变化与脑组织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 结果: 温通针法较捻转针法更能显著降低兴奋性氨基酸递质中Glu的含量(P<0.01);神经元变性坏死程度减轻。 结论: 表明温通针法较捻转针法有更好的减轻再灌注对脑组织损害的作用。关键词: 温通针法;捻转针法;脑缺血再灌注;谷氨酸
自心肌梗塞的溶栓疗法在临床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以来,急性脑梗塞的早期溶栓及血管扩张疗法愈发受人关注。基础研究也证明,早期溶栓的确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减小损伤区体积,降低死亡率 〔1〕 。但因缺血再灌注后将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再灌注损伤,从而加重脑水肿或并发脑出血 〔2〕 。另外,还发现脑梗塞、脑栓塞及脑血管痉挛一定时间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管再通,同样带来继发性再灌注及损伤问题 〔3〕 。再灌注具有两重性,一定时间和范围内,使缺血的组织恢复血供,损伤的结构得到恢复;但超过特定的时间窗后,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造成更加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再灌注损伤是普遍存在的,在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中均得到证实。
多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疗效显著,但对针刺对抗再灌注损伤方面的研究尚少,传统针刺手法治疗该病的研究更是鲜见报道。导师郑魁山教授数十年来运用独创的“温通针法”在临床治疗缺血性卒中方面取得满意的疗效,亦表明其对再灌注损伤是有效的,为进一步探讨其在对抗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作用的途径,特立此题。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
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250±20g,由兰州医学院实验动物室提供(附实验动物合格证)。分组:实验前适应性喂养2天后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简称再灌组)、捻转针法组(简称捻转组)、温通针刺组(简称温通组),每组12只。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Waters HPLC(美国Waters公司生产),HPLC检测器(Waters996二相管阵列检测器)。
1.3 实验方法
1.3.1 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复制
参考贾健民 〔4〕 、Kameyama M 〔5〕 方法并进行改良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7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