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现状及其研究进展
副溶血性弧菌,1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现状,2致病因子与致病机理,3生物型,4快速检验方法,【参考文献】
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沿海国家或地区的重要食物中毒病原菌,从世界各国食物中毒的流行情况来看,日本是本菌中毒发病最多的国家,由本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日本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40%~60%,居首位[1]。据我国在我国的部分沿海地区,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占首位[2]。1990~1996年,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我国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中位居第三。近几年来,由于空运的发展,食用新鲜海产品的人群和地域在不断扩增,由此菌引发的卫生问题也越来越显得重要。现就副溶血性弧菌污染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现状
1.1 季节分布 国外对此菌在水中的季节分布研究认为,一般在4~10月能在水中查到,冬天则难发现,但冬天在水下沉积物、贝壳类、鱼类仍能分离到[3]。我国江阴市经过10年监测认为,副溶血性弧菌均于每年6~10月份检出,9月份检出率最高[4]。
1.2 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副溶血性弧菌常存在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海产品(鱼类、贝类)及盐渍菜、肉、蛋品中。据调查,我国海产品中,以墨鱼带菌率最高,为93%,梭子蟹为79.8%,带鱼、大黄鱼分别为41.2%、27.3%。
华东地区沿海水域本菌检出率为57.4%~66.5%。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6%~48.7%,夏季可达90%以上,秋季为55%,冬、春季较低约为0%~30%。在沿海附近的河塘和井水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平均为30%~4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818 字符。